宮迎
(濟寧市統計普查中心,山東濟寧 272004)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社會化養老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關注。為了解我市養老機構現狀,城鄉老年人在養老機構的生活狀況,以及各類養老機構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進一步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近期濟寧市統計局選取老年人口比重相對較高的任城區、兗州區、微山縣、梁山縣、汶上縣、鄒城市、曲阜市等7個縣市區,開展了全市養老機構和入住老人情況的專題調研。
此次調研對全市18個養老機構、438位老人及家屬了解相關情況。調研發現,當前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取得新進展,支持引導養老服務政策效果顯著,但養老服務機構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點,全面推進養老服務向縱深發展,積極應對老齡化進程需多方發力。
(1)養老服務機構規模不斷擴大。據民政部門統計,2020年,全市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144個,同比增加(比2019年,下同)78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206個、同比增加2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938個,同比增加76個。公辦養老機構占主體地位。全市公辦養老機構及設施797個,占全市的69.7%,同比增加30個;民營347個,占全市的30.3%,同比增加50個。2020年,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為32954張,同比增加1797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19481張、同比增加754張;民營養老機構13473張,同比增加1043張。
(2)支持引導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政策效果明顯。2020年,全市養老服務機構獲得補助總額1382萬元,同比增加402萬元,增長41.0%。調研的18個養老機構中,享受到政策扶持的養老機構達15個、占83.3%,其中在建設補助和運營補助等補貼支持方面、人才培養就業方面、稅收減免方面、土地供應方面享受過政策扶持的機構分別占53.3%、46.6%、33.3%和33.3%,可見,扶持養老政策在我市得到較好落實。
(3)養老服務機構功能快速拓展。隨著全市養老服務機構不斷壯大,一系列養老扶持政策落地見效,養老服務機構功能不斷升級。調研發現,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如提供上門服務,邀約醫院醫生到社區坐診,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提供管家式服務。18個養老服務機構中,定期開展心理精神支持服務,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達17個,占94.4%。
(4)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效果顯著。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指為老人提供護理和照料的基礎上將醫療、養老資源有機結合,為老人提供健康、護理、疾病診治等醫療服務。據民政部門統計,2020年,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中,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證書79個,占全部養老機構的6.9%,同比提升1.6%;取得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48個,占全部養老機構的4.2%,同比提升1.1%。從調研的18個養老機構看,采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15個,占全部的83.3%。
(1)資金緊張,影響養老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從調研結果看,資金緊張是當前養老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從享受貸款及融資政策扶持看,18個養老機構中,未有1個機構享受到貸款及融資方面的政策扶持。同時,61.1%的養老機構遇到了資金、設備資源短缺,經營困難情況,94.4%的養老機構希望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近年來由于水電氣、房租、食品、員工工資上漲,再加上養老行業公益性和服務對象特殊性決定了收費上漲空間十分有限,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我市養老機構升級改造、擴大規模、功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2)服務人員缺乏,影響養老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調研結果顯示,護理員流失嚴重。老年人護理工作強度大、時間長、待遇不高,工資水平和社會認可度較低,導致愿意從事該行業的護理人員較少。調研的養老機構中,護理員工與入住老人比高于1:4的機構所占比重達66.7%,高于1:10的占38.9%,有的甚至高達1:23以上。走訪的438位老年人中,63.7%的老年人希望增加醫護人員數量、提升護理水平。同時,專業醫護人員短缺。養老機構醫護人員工資相對不高,職稱晉升空間較窄。調研顯示,入住老人和醫護人員比高于20:1的機構占33.3%,有的甚至高達60:1,特別是專業健康指導、精神慰藉和疏導、心理支持和危機干預等高層次服務人員嚴重不足。
(3)資源配置不合理,養老供需存在不平衡。養老機構入住率不一,出現一床難求和空置率較高并存的現象,養老資源配置有待整合。調研發現,人均收費相對較高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較高,硬件設施齊全,服務人員能夠提供全方位的護理,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多數還可以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給予老年人醫療護理、精神支持等服務,同時機構地處市中心或離市區較近,方便老人出行及老人家屬探望。
(4)部門管理權限交叉,不利于養老機構健康發展。調研發現,我市養老服務機構存在著政府部門多頭管理、主管部門交叉重疊的問題。養老事務由民政部門分管,醫療機構歸口衛生部門,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險事務劃歸醫保部門,醫護人員的培訓由人社部門分管。長期以來政府部門間工作各司其職的工作模式,一定程度影響了養老機構發展的進程,特別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優勢難以充分發揮。為促進養老機構發展特別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創新融合,需進一步整合部門資源,建立一體化的醫養管理體制。
根據全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人口數據,我市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63.08萬,其中65歲以上人口120.55萬,分別占到總人口的19.75%和14.42%。人口老齡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意味著社會養老、醫療等方面將迎來巨大的壓力,老年人養老、醫療等問題日益突出,加快養老服務機構快速發展、提升服務水平刻不容緩。
(1)建立行政協調機制,加強養老機構規范化管理。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健全完善養老機構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加強養老機構規范化管理,對養老機構在醫療資源的引進和使用方面給與指導性意見,確保其運行機制的合理和規范。建立統一行政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責任,強化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積極借鑒學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推進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快速發展。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養老機構發展提供經費保障。加大對養老機構的財政投入和社會籌資力度,提高養老機構建設和床位補貼標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養老機構的信貸投入,完善優惠稅收政策,支持養老機構的發展。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要積極拓展醫保覆蓋范圍,加大養老機構醫藥報銷的數量和報銷比例,減輕老年人入住和看病負擔。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養老機構服務專業化水平。建立對養老服務人員的激勵機制和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合理構建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規劃,保障養老服務人員的有效供給。對養老護理人員崗位應實行特崗津貼制度,提高護理人員社會地位和薪酬待遇。鼓勵具有醫護專業技能的高校畢業生到養老機構就業,為我市養老事業提供高素質人才保障。
(4)推進智慧健康養老,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支持鼓勵智慧健康養老模式多樣化發展,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銜接和優化配置。打造“互聯網+養老”,加快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匯聚線上線下資源,精準對接需求與供給,為老年人提供及時、有效、滿意的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