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凌云 西北師范大學
紅色經典美術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獨特的產物,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與悲歡。本文通過對胡一川作品《到前線去》進行分析,將木刻版畫作為對抗敵人的思想武器這一特點進行重新解讀,依舊可以感受作品帶來的感召力,并能體會版畫的藝術價值,這對美術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胡一川是當代美術革命的先驅者,青年時期在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感召下,他毅然決然地響應時代號召,于1929 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次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38年11 月,魯藝成立木刻工作團,胡一川任團長,他提出:“藝術家必須勤于觀察生活,善于并敢于體驗生活”,并創作出《軍民合作》《開荒》《十大任務》《到前線去》等優秀的版畫作品。這些作品中錯落有致的黑白色彩,不僅讓人耳目一新,還蘊含著濃郁的家國情懷,體現了生活中的溫情,更起到了鮮明的政治宣傳作用。
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開展,中國美術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以喚起民眾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意識為目的的革命美術便由此產生,如《地道戰》《開國大典》《收租院》和《艱苦歲月》等,都是革命美術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到前線去》創作于1932 年,中國人民當時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延安的繪畫顏料稀缺,而木刻版畫的出現,大大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到前線去》一經面世,便在文藝界掀起一陣浪潮,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共鳴,其對于激勵人們民族解放的信心和鼓舞斗志,起到了非同凡響的作用。
民間文化向來被世俗認為是“草根”文化,往往被誤解為脫離了傳統文化的范疇。對于版畫藝術,觀者如何欣賞,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上。木刻版畫不受創作技法的制約,木刻所用原材料隨處可取,也基本不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隨我所用,姿態生動活潑,形成了一種單純、律動的畫面,這也是胡一川在藝術道路上長期探索的結果。可見真正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到前線去》反映了解放區青年的愛國情懷,是對中國社會革命歷史狂潮的深刻寫實。該作品還能夠提高人們對審美的覺知力、感受力以及觀察力,滿足人們精神實踐的社會需求,凸顯紅色經典美術的功利意義,這也印證了版畫這一民間藝術所追求的真實感和在意象空間上營造出的自由感。
20 世紀上半葉,東方旭日緩緩升起,國人從蒙昧中逐漸開化與覺醒。放眼望去,藝術家們不再局限于一方沃土,飽含強烈革命情感的木刻版畫應運而生,其對革命教育宣傳做出了卓越貢獻。《到前線去》創作的年代,正是烽煙四起,革命的火種灑向神州大地之時。版畫中一位青年手握大旗振臂一呼,表情堅定有力,展露出男性的粗獷。胡一川用手中木刻的鋼刀宣泄出對侵略者的憤恨,具備強烈的民族風格。寥寥數筆,黑白有序的畫風,戲劇式的藝術手法,凸顯了紅色經典美術對民族存亡的深切關注,并將藝術與革命相結合,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客觀統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藝術精神的需求愈甚,作品《到前線去》作為一種印刷品,成為當時最快捷的傳播方式,對研究中國革命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優秀版畫的欣賞無疑是體驗作者情感的過程,版畫這種創作形式賦予革命藝術以喜悅、痛苦、悲傷、憤怒等各種情緒,把情緒與藝術相結合,這就是藝術家們身上所展現出的想象力,因此版畫能夠展示情感的強大威力,也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覺知力。胡一川以其精湛的木刻工藝,讓其版畫作品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是對具體物象美的概括。作品《到前線去》中的青年眼神中迸發出憤恨和不屈的意志,譜寫出一部不屈的民族史詩,還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理想主義和愛國情懷。革命美術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而進步,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其內涵與功能也在與時俱進。它是人類高尚情感的集中體現,也能夠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性,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在各種心靈融匯中得到凈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