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曉軍,雀曉光
(1.云南省怒江州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怒江 673199;2.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護局,云南 怒江 673199)
怒江州花椒最早僅是零星種植,經過多年發展,種植面積不斷增長。早在2010年,全州只有部分農戶零星種植花椒,種植規模小,花椒產量低,產品大多供農戶自用,很少進入市場流通。進入2010年以后,花椒市場發展良好,加上退耕還林、造林補貼等項目的實施,尤其是2018年后,怒江州政府高度重視綠色香料產業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怒江花椒種植產業的發展。到2020年8月底,怒江州花椒種植面積達到17.15萬畝,其中,瀘水市、蘭坪縣、福貢縣種植面積分別為9.02萬畝、6.68萬畝、1.08萬畝,掛果面積為50898畝,其中,瀘水市、蘭坪縣、福貢縣分別為28000畝、20000畝、400畝。整個怒江州花椒品種主要分為紅花椒與青花椒,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1]。
山胡椒屬于藥食同源香料作用,具有食用與藥用價值,山胡椒富含山胡椒堿,賦予了山胡椒獨特的辛辣味道,能夠起到促消化、抗腫瘤等功能作用。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山胡椒情況,弄清能夠進行栽培推廣的山胡椒品種,怒江州林草局專門派員進入各鄉鎮進行調查,掌握野生山胡椒資源分布區域情況、種類品種、數量面積及生長區域的立地條件如氣候、海拔、土壤、坡向等信息,為山胡椒產業發展提供有力參考。據不完全統計,怒江州野生山胡椒分布面積為52321畝,其中:瀘水市12915畝、福貢縣5287畝、貢山縣5330畝、蘭坪縣28789畝。2018年以來,怒江州累計種植山胡椒6937.7畝,其中:福貢縣種植3870畝、蘭坪縣種植3067.7畝。目前,對于野生山胡椒而言,無論是品種選育、管理技術,還是栽培標準,都處于一片空白,相應的科技投入也不足,成果轉化率低下,無法發揮規模化效益,轉變成為經濟增長點[2]。
盡管近些年來,怒江州以花椒與山胡椒為主的林業香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量及產值都在不斷增加,但其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2010年前,花椒新種植都需要從外省購入苗木,品種繁雜,質量參差不齊,長期處在有種就育、見苗就栽的發展模式,不利于花椒產業的良性發展。與此同時,怒江州經濟發展水平低,生產水平低下,林果管理比較粗放,很多都沒有修枝整形,缺乏科學的灌溉施肥管理,栽培管理技術不足,致使樹體高大,但單位產量不盡如人意。不僅加大了采摘的難度,花椒果實品質低下,而且費時費工,大大增加了采摘成本,林木良種不足。比如說,老窩鎮榮華村17組、18組、19組、20組種植的花椒規模將近200畝,且樹齡多在20年以上,長期缺乏管理,致使花椒產量低、采摘成本過高。某農戶種植了40多畝花椒,采摘的鮮花椒只有2000多kg,畝產僅為50 kg,加上今年花椒市場價格偏低,導致“果賤傷農”的情況出現,對農戶種植發展造成了嚴重打擊[3]。
各級財政都沒有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用于發展花椒、山胡椒,僅靠退耕還林、造林補貼以及陡坡地治理等,當前以花椒、山胡椒為主的林業香料產業唯有按《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力推進深度貧困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三大工程十四個項目建設內容快速推進,使得花椒、山胡椒種苗生產基地建設難以進行。
云南省2019年花椒投產面積干花椒35 kg,畝產值2100元,老窩鎮榮華村種植的花椒畝產50 kg鮮花椒,與一般豐產標準干椒每畝50 kg,畝產為5000元,按平均4.5 kg鮮花椒烤1 kg干花椒,畝產11 kg干花椒差距比較大。怒江已種植花椒,需要加強提質增效、低產低效林改造,采取整形修剪、品種更換、修建灌溉設施、高枝嫁接換頭、科學采摘與晾曬等措施,累計完成提質增效改造15萬畝,使高穩產花椒達到10萬畝以上[4]。
據可靠統計, 全州經營主體主要是花椒、山胡椒加工銷售企業及合作社,大多為原料供給型、初級加工型。未能形成健全的產業體系,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品類型比較單一,缺乏精深加工能力,導致整個產業無法形成較強的輻射性及帶貧能力。不僅如此,怒江州內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數量不足,種植大戶比例不高。該公司占地面積4500 m2,過篩機器3臺、年加工能力花果750 t,花椒與山胡椒達到200 t以上。受到原材料鮮花椒量少、2020年13 t干清花椒影響,造成原材料供給量和生產銷售需求量發生了脫節現象。
怒江花椒與山胡椒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及專利等數量不足,2018年,云南省“10大名品”與綠色食品“20佳創新企業”評定中,花椒產業并未入選,2014年以來,全省被評定為云南省名牌產品的共419個,只有兩項涉及花椒,但卻不涉及怒江,品牌建設意識淡薄,與其他州市相比,缺乏知名度。企業只能通過自有銷售渠道進行宣傳與營銷,缺乏其他的宣傳途徑,導致花椒、山胡椒的林業香料無法形成品牌優勢[5]。
當前,怒江州以花椒、山胡椒為代表的綠色香料產業尚處在起步發展期,既沒有圍繞香料產業進行基礎性研究,也不注重品種試驗示范研究,一線生產過程中缺乏良種選擇、種植、管理以及采收等技術指導與服務。全州現有的經濟林培育和管理研究人員數量不足,特別是高級專業人才,更是嚴重匱乏[6]。而對于一線林業科技人員而言,他們對花椒、山胡椒的栽培技術掌握不足,如立地條件選擇、苗木繁育、整形修剪、豐產栽培、病蟲害培育等。此外,在科研經費投入以及新產品開發,都沒有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
為規范怒江州香料產業的發展,應針對各個香料品種制定相應的豐產栽培技術規程,尤其是苗木培育、幼樹管理、苗木出圃、栽培技術、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都要制定明確的技術措施與要求,保證怒江州香料產業發展過程中種植技術、生產技術、管理等都能做到有技術規范可依,促進整體產量與質量提升。此外,落實好采后管理工作,分別在烘干、篩選、分級等環節制定適當的地方標準,使其更容易推廣操作,嚴禁使用化學藥品對花椒果實進行處理,不斷提高采后管理的標準化與現代化水平,在產品質量上進行嚴格把關,使果品質量得到顯著提升[7]。
進行規模化種植,不斷提高生產標準化水平,實行集約化經營,注重品牌建設,將產業鏈進行延長,逐步建立一批產出量大、效益突出的特色香料產業基地。自2018年開始,怒江州就開始實施香料產業造林項目建設,可以加強對項目實施成效的評估,種管合同到期以后,可以按照“利益聯結、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進行有效鼓勵,實行規范化管理,構建利益聯結機制[8]。對那些需要提高項目標準與質量,并與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要酌情考慮,加強研判,并將其納入到“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中,整合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確保產業規范建設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對于涉香料產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而言,在其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與推廣、冷鏈物流、品牌創建等環節,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服務能力與水平。鼓勵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以及家庭農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產品初加工。大力加強綠色食品、地理標志以及有機農產品進行創建。
依托香料園區建設,對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進行鼓勵,讓其進駐園區,緊隨香料產業鏈,從事精深加工,加強新優產品研發,提高加工規模,提升產品檔次,使產業鏈得以延長,打造影響力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不斷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加強專業營銷團隊組織,實行精準招商水平[9]。
積極推行“互聯網+”模式,構建電子商務體系,不斷提高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行訂單生產,加強對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的鼓勵,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建立健全流通網絡,營造產銷銜接,將流通成本降低至合理水平,使社會中介組織的橋梁作用得以全面發揮,為交易各方提供咨詢、推介、經紀、估價等服務,在生產、加工、流通以及儲存等環節不斷提高監管水平。
向省級財政提出申請,安排專項經費,強化各地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提高實用技術推廣水平,注重病蟲害防治,做好低質低產低效林的提升改造工作,依托蘭坪縣、瀘水市等重點地區,不斷加強高質量種植管理規范示范基地建設,從而達到以點帶面,輻射推廣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