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冀 安徽師范大學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音樂更是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河南舞陽出土的賈湖骨笛證明我國在吹奏樂器領域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發展,音樂藝術形式也在悄然變化。從最初的《詩經》到漢樂府,音樂經歷了系統的變化。到了宋朝,音樂由以歌舞大曲為主轉為以戲曲為主。無論貴族還是老百姓,都很青睞這種新興的音樂形式,一時間,戲曲風靡全國。自此,社會上開始涌現各種各樣的戲種[2]。在江蘇蘇北一帶,出現了一種流行戲曲——蘇北大鼓[3]。為貫徹《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新增的“弘揚民族音樂”的基本理念,當地的戲曲開始進入校園,蘇北大鼓也在其中。本文將著力分析蘇北大鼓進校園的意義。
戲曲是一門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藝術。中小學音樂教師大多出自聲樂、鋼琴、古箏等器樂專業,對戲曲是非常陌生的。教師缺乏戲曲方面的知識,在授課過程中遇到戲曲方面的內容無法為學生詳細講解。除此之外,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大多是通過查閱資料而來,很容易把戲曲教學的課程變成戲曲基本知識普及課和欣賞課。這就導致學生在戲曲課堂上不能獲得良好體驗,進而對戲曲形成錯誤的認知。
戲曲音樂進課堂在一些地區還沒有普及。戲曲進課堂不被重視的原因有很多,如在當地從事這類戲曲專業的工作人員并不多,但是在一個地方卻有很多所中小學,學校里面的專業教師不多,只能從當地請專業人員進行教學或者放棄戲曲模塊的教學。當地的職業人員并不能保證每次課程的順利進行,所以很多課程都被擱置了。很多學校會開展比較簡單的音樂教學,如葫蘆絲、長笛、合唱等,即使開展戲曲模塊教學也只是通過播放視頻進行簡單講解,學生并不能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了解戲曲。同時,一些教師對傳統戲曲并不是很喜歡,只是將其當作任務去完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很多學生對戲曲根本不感興趣。現代經濟飛速發展,音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學生往往喜歡一些新興的音樂類型,如電子音樂、說唱、搖滾等。這些音樂成為市場的主流,而戲曲的受眾面越來越少,只剩下部分從事這類專業的人員,或者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中老年人。因此,這類藝術逐漸變得“老齡化”,在年輕群體中漸漸成了“異類”[4]。《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領學生學會正確審美。現在的小學生對民族傳統戲曲了解很少,在帶領他們欣賞時,他們通常認為戲曲并不“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講解戲曲的發展歷史、風土人情等來讓學生逐漸了解這類藝術,體會戲曲的藝術美,并將戲曲與現代歌曲進行對比,提高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蘇北大鼓原名打鼓說書,也稱睢寧大鼓、宿遷大鼓等,民間慣稱說大書,是江蘇宿遷的傳統戲曲劇種,流傳于蘇北的宿遷、徐州、連云港、淮陰及皖東北和魯南地區。據史料記載,蘇北大鼓于清朝初年形成于宿遷、睢寧地區,后迅速向周邊地區發展。民國初年至抗戰時期,蘇北大鼓出現了50多部傳統書目,從原來重說唱、輕表演轉為唱表并重。抗日戰爭爆發后,大批藝人南流,向江南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化主管部門組織大鼓藝人參與培訓活動,并發證演出。1951 年后,各地相繼成立曲藝協會、曲藝隊等組織,把原本趨于悲調的唱腔轉換成融喜、怒、哀、樂為一體的固定腔調和曲譜。蘇北大鼓由此逐步繁榮發展起來。
如今的蘇北大鼓多采用一人表演的形式。藝人一般使用一面書鼓、兩片月牙形鋼板的伴奏樂器,有說有唱,并帶有手、眼、身、步的表演。蘇北大鼓用宿遷方言演唱,唱詞嚴謹,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十字句中三、四、三稱正十字,三、三、四稱反十字。藝人以表演為主,以唱為輔,以說表反映藝人真功夫,有“講清故事、刻畫人物、描寫環境,千斤道白四兩唱”之說。鼓書內容以演唱歷史故事為主,敘事說理,轟轟烈烈,一人可調動千軍萬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間真情,長篇大書,百唱不厭;言情小段,歌頌模范,教育民眾,面廣深遠。蘇北大鼓以說唱大部頭歷史書目為主,俗稱“蔓子活”,有“說不完的呼楊將,唱不完的岳家軍”之說,主要有《響馬傳》《劉公案》《說岳全傳》《并吞六國》《前后七國》《楊家將》《薛家將》等經典曲目。鼓點起時,說盡前朝興亡事;鋼板響處,唱透人間悲歡情。蘇北鼓書內容大多富有人性化的口頭文學特色,或描繪波瀾壯闊的歷代開國史,或敘述悲歡離合的兒女家常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唱腔委婉動聽,是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遺產中寶貴的一部分[5]。
我國民族傳統音樂與民族文化一脈相承,其中戲曲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無論是音樂中的文化還是文化中的音樂,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作者、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情感和精神的體現,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6]。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戲曲的發展更是經歷了諸多變化才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藝術。蘇北大鼓的劇本大多選自歷史典故,通過說與唱讓人們聆賞故事。例如,宿遷吳相國的《金槍北宋》,描述的就是北宋的一系列故事,《太子放糧》《趙匡胤之死》《趙光美登基》《七郎八虎闖幽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一些民間故事,極具戲劇色彩。通過在課堂上欣賞這些傳統戲曲,學生可在感受戲曲音樂風格的同時,從戲曲內容中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總的來說,蘇北大鼓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形成了不同的氣候與自然環境。正是這些氣候與自然環境造就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并孕育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如地方民歌、地方戲曲等[7]。音樂風格與地方環境密切相關,地方戲曲是文化的縮影,如規模龐大的豫劇就是由河南地方文化孕育而生的,帶有明顯的地方風格。蘇北大鼓吸收了山東大鼓及本地民間藝術的營養,又在本地方言環境下逐步發展起來。當地的劇本作者常常會寫一些本地故事。例如,處于運河文化帶的蘇北有一部《運河兒女》,講述的就是這一文化帶的歷史故事。還有一些自編自唱的說書人會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故事或名人事跡來創作唱段并演出。學生也會對唱段進行思考,通過欣賞這類傳統藝術,了解地方戲曲、地方文化,以及社會風土人情,增加音樂常識。
如今,我國民族傳統音樂并沒有廣泛走入大眾視野,甚至有些藝術種類已經失傳。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縮影,傳統音樂是中國音樂歷史的見證,我們應保護這些傳統文化[8]。蘇北大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是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作為地方曲種,蘇北大鼓曾在淮海地區擁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已逐漸成為弱勢曲種。蘇北大鼓對研究中國傳統戲曲,了解民族傳統音樂有積極的影響。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盛則國家興盛,中小學生需要從小樹立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因此,教師要把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戲曲引進中小學課堂,讓更多的中小學生了解這類傳統文化,進而推廣民族音樂。
學校開展音樂教育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隨著現代經濟文化快速發展,蘇北大鼓的生存發展空間日益狹小。因此,把蘇北大鼓引進蘇北中小學音樂課堂,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加強地方校園音樂文化建設有非常大的幫助。讓地方戲曲進課堂已成為音樂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