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衛 寶雞文理學院音樂學院
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歷史文化孕育出獨有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不同的地理風貌下誕生了反映不同民俗、民風的音樂文化形式,如青海民歌中的花兒、陜北民歌中的信天游、江蘇絲竹等。這些極具地方風味的民間音樂很好地詮釋著各地的風土人情。陜西民間音樂作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精粹之一,常常在陜西風格的鋼琴作品中出現[1]。隨著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各院校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以期為國家培養更多優質的音樂藝術人才。筆者認為,在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學中融入民間音樂素材,特別是經典的陜西民間音樂改編曲,能讓鋼琴教學素材選擇范圍更加寬廣,并有效提升教師的鋼琴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民間音樂是廣泛分布于人民生活之中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音樂形式。無論是從表現內容還是從演奏形式上來看,民間音樂都有著極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融合了當地的民俗民風[2]。民間音樂以體裁分類大致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藝音樂和戲曲音樂。
作為我國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陜西民間音樂指的是流傳在陜西地區,突顯當地風土人情的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以陜西民歌為例,它泛指陜西各地的民間說唱音樂,根據地域及藝術特點可分為陜北民歌、陜南民歌和關中民歌,風格或豪邁奔放,或婉轉柔美,是陜西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陜北民歌又分為信天游、小調、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是很多鋼琴改編曲的主題素材。
1.以小調改編的鋼琴曲《繡金匾》《蘭花花》等
小調流傳于陜北榆林地區,數量繁多,題材廣泛。鋼琴曲《繡金匾》是王建中先生根據抗日戰爭時期流傳于陜甘寧邊區之后又傳播到全國的傳統民歌《繡金匾》改編而來,以民歌小調為素材,采用多種演奏技法,抒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毛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的熱愛,以及對人民子弟兵——八路軍的深厚情誼,成為具有濃郁陜北風格特色的鋼琴作品。鋼琴曲《蘭花花》則是根據陜北民歌小調《蘭花花》改編而來。《蘭花花》原本是一首十分動人的反封建情歌,是根據延安臨鎮的一個真實愛情悲劇故事編創出來的,后來相繼被汪立三、葉露生改編為鋼琴曲,并廣為流傳。
2.以陜北信天游改編的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
信天游是流行于陜北、寧夏、甘肅一帶的山歌歌種。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就是以極具民間特色的陜北信天游《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和《女孩擔水》的曲調作為基礎創作而來的。它描寫的是紅軍長征勝利時,正逢山丹丹花開,軍民歡歌樂舞的場景。1973 年,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將這首令人心潮澎湃的歌曲改編為一首膾炙人口的鋼琴作品。鋼琴曲《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則是由我國鋼琴教育界的泰斗周廣仁先生在1972 年根據陜北信天游《三十里鋪》的旋律改編而成的,其旋律如泣如訴,優美動人,既贊美家鄉又歌唱愛情。
鋼琴是一件“舶來品”,據傳在中國第一次出現、唯一有文字記載的,是1601 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獻給明神宗的一架古鋼琴。而我國的鋼琴教育,從最早的俄羅斯學派在中國的盛行到今天,仍然以西方傳統的教材為主要的授課內容和訓練素材。究其原因,可分為兩方面,一是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各個能力水平學生的需要,中低程度的學生可選的曲目范圍較少,不利于陜西民間音樂素材改編曲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和推廣;二是教師未能將陜西民間音樂改編曲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還是以西方古典曲目為主,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陜西民間音樂的機會,同時不利于學生對陜西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我國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經過一代又一代鋼琴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不斷蓬勃發展。除了在九大音樂學院設立鋼琴專業,其他各大音樂學院的音樂教育系也將鋼琴課作為必修課。隨著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不少綜合類大學設立了音樂專業,鋼琴課也成為必修課之一。根據各個學校學生專業能力的差異,鋼琴課的課程設置稍有不同。專業能力突出的學校會設置相關的室內樂、重奏和鋼琴音樂文化之類的課程,但都是小范圍授課,師生間缺少互動,學生缺乏對世界音樂歷史及各地域文化之間聯系的認識。專業能力稍弱的學校只是設置單獨的鋼琴獨奏課,采用師生一對一的形式,教學內容仍然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在這樣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更是鮮有機會接觸到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一個民族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音樂歷史文化屬于精神范疇,首先應當根植于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歷史,傳承和保護本民族優秀的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筆者認為,將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作為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的。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注重講解彈奏技巧外,還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學習由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可以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創作中繼承和發揚民間音樂,樹立堅定的民族信念。
眾所周知,對鋼琴系統的學習一直以來都是西方古典鋼琴教材占據統治地位。從20 世紀中期開始,我們熟知的拜厄、哈農、車爾尼的一系列練習曲以及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等創作的曲目,在鋼琴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很多學生都是在這些教材的陪伴下學習鋼琴的,他們很少有機會接觸由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筆者認為,在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學中,應逐步提升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的地位,創造更多機會以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讓鋼琴這件“洋樂器”也能講好“中國故事”,讓學生切身體會民間音樂的藝術魅力。
近年來,中國作曲家也創作了不少近現代的鋼琴作品,但以陜西民間音樂為素材的還較為罕見。陜西擁有十三個王朝建都的歷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華音樂歷史文化,因而需要作曲家積極探索,不斷挖掘,創作出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同時,教師可以在現有的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中選取作品,組織學生賞析與討論,增加陜西民間音樂的閱讀量,然后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安排相應的曲目進行演奏學習,讓學生積累陜西民間音樂素材,為今后的音樂學習和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在鋼琴教學上還普遍沿用20 世紀的以西方古典鋼琴音樂作品為藍本的教材體系。為了讓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有用武之地,展現陜西民間音樂的特色和魅力,高等院校教師應格外重視和發展民間音樂,深刻認識到民間音樂在鋼琴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完善現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模式,以提升我國的鋼琴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可以增加課程門類,豐富教學內容及優化教學目標,以此作為改革的第一步。例如,在課程設置上,高等院校可以先增加一門以講解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為主的視聽賞析課,以師生聽賞加創作來源的講解、感受、討論為主。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經常為學生介紹作曲家是如何根據民間音樂素材獲得創作改編鋼琴曲的靈感,激發學生對民間音樂改編的興趣。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多引導學生認識民族樂器音色,包括對樂器性能的了解,帶領學生熟知民間音樂中的特定節奏,也可以帶領學生傳唱。這些都能幫助學生快速適應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的學習。當然,在演奏技法方面,教師應安排相應課時讓學生進行專門的練習,從基礎的觸鍵開始,關注細節,創設系統的民間音樂改編曲的演奏課。最后,院校要對學生安排定期考核,以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推動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
通過以上的簡要分析,筆者認為,將陜西民間音樂改編曲有效融入高校鋼琴教學中,既能提升高校整體教學價值,又能真正有效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全面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鋼琴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使陜西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的相關課程落地生根,繼而融入更多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教學課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文化,促使民族民間音樂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