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深遠意義,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應該抓早抓小,從娃娃做起。國學經典教育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經典、最精華的部分,幼兒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決定了在其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國學教育至關重要。學前教育學生在國學經典方面的學習及應用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加入國學經典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生終生發展和職業發展的需要。
當下優秀兒童歌曲匱乏,尤其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兒歌更是鳳毛麟角,創作更多的以音樂啟蒙為目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任務、形式簡單、內容深刻、適合幼兒傳唱的兒歌是時代之需、兒童之需。
國學經典教育博大精深,在幼兒園實施中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根據幼兒愛玩的天性,以游戲化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將國學經典作為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在學前兒童中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主要力量,在幼兒教師的培養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修養和道德情操,也會直接影響對幼兒各方面的培養。因此,抓好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將普及和發展學前教育列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另外,隨著家長的,自身素質的提升和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對幼兒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筆者通過對新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和幼兒園的調研發現,由于新疆地區教育資源相對落后,加上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數量的緊缺,近幾年來,幼兒園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亟待提高。這就使得新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大幅度擴招,招入的學生自身素質和學習能力都參差不齊,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培養質量也有很大差異。
學前教育是專門培養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身的修養與道德情操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幼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所以,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身的修養,也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最重要部分。
我國傳統文化題材眾多,國學經典文化更是其中的精華所在,幼兒學習國學經典更應該摒棄死記硬背的固化模式,采用更加符合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方式進行;學前教育的學生作為幼兒園教學的“準主力軍”更應該提升自身的素養,采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學習國學經典。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并且從思想上重視國學教育、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達到“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學生在教育見習、頂崗實習乃至畢業后的就業中采用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式給幼兒教授國學經典文化,讓幼兒受益。
寓教于樂的方式學習國學經典,改變死記硬背的尷尬局面,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成為了研究者重視的內容。有很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的國學素養開始體現在與學前專業各門課程相結合,如國學經典與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相結合,主要從讀經典、誦經典、用經典等方面進行。
《聲樂》課程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專業技能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學前教育學生的專業能力非常重要,并且直接影響就業后的幼兒園教學工作。將既能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國學經典教育的學習和文化修養,又能為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將部分詩詞、《三字經》等國學經典內容加入曲譜之中,并且在聲樂課程中進行教學,通過吟唱、歌表演等處理,更易于、益于學生的學習。
課程內容對接《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著力培養學前教育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的創編與實踐能力。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進行模塊化教學,將傳統聲樂教程曲目從固化的初級作品、中級作品、高級作品打破后再進行重組。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使用正確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了解發聲原理、熟練發聲技巧。作為以后的幼兒園教師,更應該了解幼兒唱歌教學的理論知識,關于童聲發聲方法以及童聲的訓練、嗓音保健等內容,要充分了解學前兒童生理及心理特點。幼兒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思維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展。
根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即進入幼兒園進行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幼兒園實際教學工作場景,根據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整合為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孝老愛親、天真童趣、熱愛大自然、民族團結、好習慣養成等十個主題的歌曲演唱及創編。根據聲樂課程整合的十大模塊,將國學經典教育中的許多內容融入聲樂教學中,并通過創編給予國學經典作品以更豐富的生命力,更容易被現在的幼兒接受。
改變以往偏重專業技能傳授的教學方式,將體驗式、啟發式、探究式、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模式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創編過程中將演唱形式、韻律動作、聲勢律動、奧爾夫音樂伴奏、兒童舞蹈、情景劇表演等形式作為創編的主要內容進行呈現,使學前教育學生在聲樂課程的學習中可以通過改編接觸更多幼兒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和內容,從而為以后的就業提供助益。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積極主動地學習。從感性訓練出發,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教學能力。
國學經典內容豐富,種類和數量眾多。中國國學經典教育的種類、題材和內容豐富,但是要考慮到學前兒童的接受能力,所以在選擇曲目時,盡量選擇短小精煉,與幼兒聯系緊密的古詩詞,篇幅宜短不宜長,容易理解,符合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且容易引起學前兒童的學習興趣。
在選擇歌曲上,以我國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的“新學堂歌”為重要參考,與聲樂課程的模塊化建設相結合。以唐詩為主,結合我國古代漢樂府、三國、明清時代的作品為主要內容。谷建芬老師在創作中多使用宮、商、角、徴、羽的傳統五聲調式為國學經典編配旋律,更加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有部分歌曲的伴奏中使用了吉他和打擊樂器,為中國傳統音樂增添了更為豐富多彩的元素,使音樂更加多元化,既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古典美,又吸收了現代化元素,使歌曲更加貼切兒童的生活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容易吸引幼兒興趣愛好,瑯瑯上口。
案例一:
愛國主義教育模塊中選取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經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創作,為古詩加入旋律,講古詩詞作為創編為兒歌進行演唱,更加瑯瑯上口。歌曲為二段式,第一段相對平緩,好像在描述邊關蕭瑟、肅穆的場景;第二段速度慷慨激昂,旋律相對高亢激烈,更像是在描述邊關將士們誓死保衛國土,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的激烈場景。在聲樂課程中,除了強調科學、正確的發聲方法演唱歌曲外,還對歌曲進行創編,學生對演唱形式進行了創編,改編固化的獨唱、齊唱形式,在第二段加入輪唱,采用漸強處理,加上伴奏的烘托,第二段呈現出前赴后繼奮勇殺敵的激昂場景。使幼兒從聽覺上感受到二段式第二段的豐富變化。并且輪唱這種演唱形式相對簡單,但容易烘托歌曲的氛圍,從而吸引幼兒的興趣。
整首歌曲的演唱速度由快到慢、旋律由低到高、節奏由舒緩到激烈,這些音樂元素都會產生很強的代入感,幼兒更容易聯想到當時的場面,更加激起學生對敵人的憤恨之情,從而起到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的正面引導。
案例二:
勞動教育主題兒歌的代表歌曲是《憫農》,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通過描寫農民烈日下在田地里辛苦勞作來啟發孩子們要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
谷建芬老師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兩段式,歌曲中含有新疆音樂的元素,節奏歡快明亮,旋律悠揚動聽。教師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演唱時注意兩段的旋律、節奏的不同之處,讓學生進行情景劇創編。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藝術就是在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就肯全力用腦去做事情”,在情景創編的過程中,依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再了解《憫農》意境的前提下,生動形象的進行描繪,從而使學前兒童產生共鳴,更容易了解古詩詞所需要表達的意境。
A段在演唱時注意空拍的停頓,旋律起伏不大,像是在表現農民正午時間在田間辛苦勞作的場景;B段的旋律更加連貫,但是旋律高揚,像是家長或者老師在給孩子們講道理,教育幼兒要做珍惜糧食的好孩子。在創編過程中,有同學在情景劇中融入了幼兒園的實際工作場景,加上自己制作的手工道具,情景劇的表現更加形象,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案例三:
孝老愛親主題兒歌選用了《游子吟》,歌曲旋律舒緩,速度較慢,伴奏中使用了簫、古箏等中國古典樂器,宮調式。通過歌曲的演唱表現出母愛的偉大,抒發了對母親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歌曲表演環節,學生選用了碰鈴、三角鐵等奧爾夫音樂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還有學生進行了情景劇創編,力求真實的展現作者孟郊離家求學前,母親在昏暗的燭光下為他縫制衣服,離家時與母親依依不舍離別的場景,表現出對母親深深的感激之情。
通過歌曲的表演唱,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明白父母的不易,從而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將這些感觸帶到幼兒園教學中傳遞給幼兒,形成孝老愛親的良好風尚。
教學過程中,打破以往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在聲樂課程教學中,緊緊圍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及幼兒園所要求的學前教育畢業生的專業素養要求,將知、技、能并行,通過學科聯合協作的方式,將聲樂課程與舞蹈、詩朗誦、幼兒游戲、情景劇表演、奧爾夫音樂教學等結合,形成以聲樂課程為主、多學科交叉聯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全面學習。通過多學科聯動,使學前教育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感受中國國學經典的魅力所在,并且學會將其應用在幼兒園實際教育教學中。更加突出以學前教育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聲樂實踐活動。
改變傳統的聲樂課的評價方式,平時成績中除了側重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外,增加對歌曲的創編及表演,將考核學前教育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幼兒園教學能力作為平時表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國學經典兒歌專題音樂會的形式,為學生搭建舞臺;與幼兒園合作,通過送教進園、送節目進園等形式,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帶到幼兒園,對幼兒園兒童進行國學經典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真正能夠對接幼兒園實際教學工作場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到努力的方向,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不斷揚長避短,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身的修養與道德情操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身的修養,也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最重要部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國學經典教育貫穿于青少年受教育全過程,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高自身素質修養的同時,還要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帶進幼兒園的實際教學當中。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的學習中,不僅要掌握聲樂的基礎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在傳中華傳統文化上下功夫、做功課,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