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才
(公主嶺市范家屯鎮自然資源服務科,吉林 公主嶺 136105)
第一,自始至終都應當堅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分類管理”的原則;第二,自始至終都應當堅持“建立承包關系、有償使用、常態化管理”的原則;第三,堅持科學合理的土地資源開發,努力踐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傳統理念,將改善民生作為重中之重,為土地持有者提供優質服務,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等原則;第四,土地管理要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化、有序化地開展土地流轉,并將土地管理作為市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的一部分進行交易;第五,全面貫徹落實“公平、公正、公開”原則。
鄉鎮國土資源所是鄉鎮土地管理的主要實施機構,負責轄區內土地資源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力宣傳土地管理內容和法律法規,強調以統一化方式開展土地督察、土地利用、耕地保護以及地籍管理等等。從職能來看,鄉鎮國土資源所負責國家所發布的一系列與土地資源管理相關政策的執行與宣傳,為基層土地持有者講解土地相關法律法規;參與所處區域內土地利用方案的規劃與制定,針對土地資源現有管理問題制定相應的改善路徑;圍繞耕地積極開展各種保護措施,努力維持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之間的平衡性;負責農村居民住宅用地及公共設施用地的審核與批報,對進行全過程監督與管理;為國家地區土地普查工作和土地檔案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積極的輔助;與上級政府攜手共同開展土地稅費征收和土地管理;圍繞本地區土地資源信訪工作開展相應的協調與匯報工作,并做好對各類矛盾和問題的有效處理和化解。
當前階段,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對于黑土地的管理存在巨大的漏洞,例如,土地過程中缺乏基礎性、前沿性科研成果所從中起到的支撐作用,無法完成對相關配套技術的集成和組裝,如,栽培技術、農機技術等等,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以及可推廣、復制的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技術缺乏集成。各類先進農業技術無法在基層全面推廣與實施,社會化服務組織整體發展較為緩慢,各項技術性服務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如,土壤改良、保護性耕作、地力培肥等等。此外,相關土地管理措施與農機、農技以及生物措施未能形成技術上的深度融合,難以實現對各類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
一直以來,耕地保護都是相關領域重點關注問題,在耕地保護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需遵照相關管理規定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管理工作。但從目前實際開展情況來看,鄉鎮耕地保護受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引發出一系列問題,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耕地面積減少。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鄉鎮逐漸攜帶城市色彩,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無形中增加了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量。為確保規定時間內完成現代化鄉村建設任務,鄉鎮相關國土資源所在項目審批過程中開始存在盲目性,規劃階段的相關操作與實際標準和規范相悖,土地資源濫用現象嚴重,甚至開始掠奪耕地。
第二,耕地閑置荒蕪現象嚴重。鄉鎮在開展土地管理工作過程中,產出率偏低現象較為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村地區人口不斷流向城市,農村人口規模逐漸縮小,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婦女成為鄉村主體,這些群體無法意識到耕地保護的重要性,且因不具備生產力和勞動力,大量耕地逐漸被限制,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而上述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形成均源自對耕地保護和管理的模式。從另一角度來看,干部群眾管理意識也與鄉鎮土地整體管理息息相關,如果干部群眾不具備強烈的耕地保護意識,將無法參與至土地管理,更談不上土地管理制度和法規的構建與應用。
第三,農業結構有待調整。在保護耕地過程中,需積極調整相關農業結構。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地方經濟發展,積極開展了一系列農業工程建設,如,畜牧工程、園藝工程等等,但這些工程項目的開展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大面積的耕地,在農業結構的內部管理中,因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糧食產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供不應求現象開始成為常態。在農業整體發展過程中,如果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不但不利于糧食產量,且會形成重大的糧食危機。此外,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如,將耕地耕種改為果樹種植,未能意識到相關程序的重要性,進而產生了耕地上質量下降和耕地損失嚴重等諸多不良現象。
露天開采礦產資源不但會對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產生破壞,還會占用大面積土地資源,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坍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而這些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均與露天開采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量占用土地資源。一般情況下,礦區對資源的開采均采用露天方式,這種方式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礦產資源,但也存在土地資源被征用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后果就是破壞農田和土地。而以爆破方式對土地礦石進行開采,對開采區所造成的破壞是不可修復性的,嚴重影響周圍農田,迫使土地發生轉變,極大地浪費土地資源。二是對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觀的影響。因露天開采當地原生態山林、植被以及生物鏈被破壞,植物出現大面積退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態的平衡性。三是滑坡和崩塌事故的發生。爆破和挖掘是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常用手段,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極易發生滑坡和坍塌 現象。因此爆破過程中,需對邊坡較陡地方進行震動,如果巖體失去穩定性則會發生崩塌和滑坡現象,嚴重威脅現場人員生命財產安全。
第一,要充分發揮宣傳示范引領帶頭作用。相關政府機構要以政策作為接入點給予相應的引導,以黑土地保護項目作為支撐,增強廣大農民對黑土地保護的全面認識。確保農業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技術優勢和示范引領帶頭作用的全面發揮,確保糧食種植過程中,相關黑土地保護技術和方法的有效應用,促使土地經營者和社會各界對黑土地的保護意識。
第二,走“科研+教育+推廣”相結合之路。聯系支持農科院、農業院校、相關研究所加大在黑土地有機肥料研發和保護技術方面的投入,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大力推廣和黑土地保護技術,如,開辦講座、技術培訓班、田間指導以及上示范現場會等等。
第三,增強法制制度建設,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各級政府應加快完成對黑土地保護機制的有效建立,嚴厲處置各種不利于黑土地資源保護或者破壞黑土地資源的行為,依托于相關法律,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重點打擊破壞黑土地、倒賣黑土資源、亂采亂挖以及毀林開荒等違法行為,進而從根本上提升土地經營者及社會各界對黑土地保護重要性的認知和了解。
在耕地保護過程中,地方政府從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土地管理工作過程中,需對地方政府的保護責任進行強化,并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在初期發展過程中需從思想層面出發對各級干部進行指導,將耕地保護責任人與黨委或個人直接掛鉤,各級工作人員要在思想上對當前管理的具體情況有所認知,確保管理的務實性。在當前管理和控制階段,應該對重發展輕保護格局進行調整。確保耕地保護責任的全面貫徹落實,對耕地保護過程中所存在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對于重大違規現象需追求其責任。科學化的規劃管理工作在耕地保護中尤為關鍵,需要確保各項政策方案的全面貫徹落實,維持基本保護面積不變,加快各種農田保護形式的推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農村現有網絡經濟管理模式的健全與完善。此外,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開展耕地保護,突出公共參與,樹立一個責任制和兩個網絡建設的形式,在基本農田日常管護階段,逐步實現管理網絡化和監督社會化,在后續保護階段,切實地進行耕地保護和基本管控。
第一,堅持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要并舉。通過科學觀測,正確處理礦山開發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聯合開發,防止或避免礦山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從科學發展觀角度出發,對礦業發展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兩者之間關系進行有效處理,將礦山開發過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礦山環境問題的發生概率降至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過程中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山”的原則。
第二,誰破壞誰受益誰治理。切實明確礦業權人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的義務和責任,加快完成對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相關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堅持“誰破壞,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保證文明生產,高度重視礦山生產區和生活區環境衛生,保護環境不受污染,遵守國家法律和當地治安法規,遵守交通法規和當地政府、群眾、業主、設計院及監理工程師要團結協作做好工作,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施工環境。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也是當前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最重要的杠桿。但在農村土地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時,農村土地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鄉鎮土地管理應加強土地管理研究,強化黑土地保護技術支撐,進一步提高耕地規范化管理,積極開展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土地管理示范縣,大力推進全域鄉鎮土地管理,更好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