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繼才(連云港開放大學)
社區服務與管理水平越強,社會治理的基礎就會越扎實。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對社區的穩定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創新社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擴展教育規模,擴大教育對象覆蓋面積,是當前社區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點課題。
社區在對群眾的思想引導工作中,強調注重社區居民日益多元、多變、多樣的思想特點,在多元中立主導、多變中把方向、在多樣中謀共識的思想政治工作觀念,讓社區居民能夠接觸思政教育,了解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意識到新時期社區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員沒有滿足社區居民在美好生活基礎下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沒有把握好時代特征,沒有將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相結合[1]。社區目前開展思政教育的形式,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單向性說教模式,一味地向居民群眾灌輸思想文化知識,沒有注重思政教育的引導方式以及教育者和參與者的交流與互動。社區中有很多的居民認為思政教育就是在喊口號,教育效果不突出,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味地使用傳統的坐而論道的引導與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過于強調主題,將思政教育內容強加給居民,讓居民快速地接受,這種教育模式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坐而論道的思政教育模式,只是向居民傳授正面的思政教育內容,為了達成說教灌輸的教育效果,教育內容中沒有涉及負面的東西,隱藏了一些信息,這就容易引發居民群眾的質疑[2]。現階段,社區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課、開會、培訓以及集中教育等,通過組織與命令讓居民參與接收,教育過程中只進行灌輸,不注重引導,導致居民只能被動地傾聽,無法主動地參與進來,抒發自己的觀點,居民很難將儲存于自己思想意識中的思想觀念進行內化,講與學的雙方缺乏有效的互動與交流,教育過程只注重教,缺乏問與答,忽視了教育過程中的認識過程,缺少信服力,從而導致無法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水平以及有效性[3]。
新時期思政教育中,實踐不僅是思政教育內容的主要來源,同樣也是實現思政教育的一項有效措施與必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在發生著變化,因此要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的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新等各個方面的創新”。理論學習是思政教育的一種重要渠道,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渠道。在引導居民的過程中,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重視思政教育的實踐活動,為居民創造參與的條件,積極地展開多種實踐活動,讓居民能夠在實踐中強化自己的認識,不斷地提升思政水平。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居民通常側重學習理論知識,社區舉辦各種形式的儀式或是學習培訓活動,側重于提出口號,照本宣科,教學模式較為傳統且俗套,在落實的過程沒有采取創新手段,缺乏能夠將思政引導活動落地的實踐活動[4]。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在社區思政教育中,實踐也是培養居民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設計與開展居民能夠隨時參與進來的實踐互動,是培養居民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現階段社區工作者要清楚地意識到,居民養成正確的思想道德以及理想信念,需要時間的積累,不是進行簡單的理論教育就能夠實現的,居民的認知形式存在差異,意味著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聽之任之的階段,僅靠單一化、模式化的教育活動,無法激發居民主動參與的熱情,長期地進行公式化的思政教育,會使居民形成“聽覺疲勞”,出現應付心態,對社區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造成較大的制約。
社區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時,不僅要擴大教育對象的覆蓋面積,也要注重分類引導。針對居民群眾的年齡、工作、思想閱歷進行劃分。對不同類型的居民群眾采取針對性地教育與引導方式,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天下,一個口號喊到底,這樣的工作模式會對工作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在社區的思想教育中,這種情況經常存在[5],現階段社區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面向經常參加社區活動的黨員,通過走訪調查能夠發現有很多社區已經意識到了這種問題。社區對于不熱衷參加社區活動的居民沒有進行主動的聯系,忽視了一部分居民群體。社區要主動的引導與組織各個領域的居民群眾。在實際的社區思政工作中,針對工作對象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社區對于各類群體的探索分析不足,沒有結合群眾思想上出現的變化分析群眾的思想狀態,其次是對群眾的引導工作不完善,思想引導上的形式不足,缺乏時效性與準確性,尤其是一些青年群體,社區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分類指導,也沒有熟悉青年群體的思想特征以及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私人定制”找準切入點,展開針對性地教育與工作。社區的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夠一味地按照經驗主義來施行,要深入地進行鉆研,充分的了解群眾的需求與喜好,紙上談兵,無法提升新時代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開展社區思政教育工作時,始終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基礎來對群眾進行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在精神思想領域上樹立的旗幟,社區要引導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群眾的思想道德境界,讓群眾能夠講道德、守道德、尊道德,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社區要形成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社區思政工作中,將為居民群眾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深入到群眾當中,深度地挖掘群眾的需求,走進居民的日常生活。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開展社區工作時要深入到群眾中,吸收智慧與經驗,把握群眾工作的規律,突出社區思政工作的特色,從根本上了解群眾的思想狀況,從而創新工作方法,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拓展服務范圍,維護群眾的基本利益[6]。社區要代表群眾表達訴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只有充分地了解群眾的需求,才能夠有效地開展群眾工作,通過真情實感來感染群眾,為群眾服務,讓群眾能夠從心中增加對國家與黨的認同。
社區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所采取的話語要讓群眾能夠接受,首先就要實現三個維度上的轉變。一是實現時代話語的轉變,始終使用一套話語,很難順應時代的發展,因此要轉變話語形式,順應時代的發展規律;二是向藝術話語方面進行轉化,想要實現話語上的藝術性,就要提升社區工作人員講故事的能力,思政教育人員要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并且能夠通過故事向群眾闡述道理;三是注重個體話語上的轉化,社區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發群眾的參與性與主動性,但是當前人們經常會依賴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逐漸形成以自我為導向的世界,因此社區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從集體視角轉變為個體視角,通過個體話語來完成集體動員。
在社區思政教育工作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核心,工作人員要緊密地圍繞理想信念教育,強化這項教育在群眾中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從而奠定社區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群眾思想基礎。首先要拓展宣傳渠道,理論宣傳是一種傳統有效的宣傳方式,舉辦宣傳會能夠讓群眾產生深刻的記憶,注重廣泛宣講,邀請一些專業領域內的學者走進社區中[7],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與方針,并展開各類的學習活動,讓群眾能夠主動地學習,凝聚群眾的思想,注重思政教育中的深入學習。新時期社區思政教育要側重特色化、標準化、規模化與平臺化。社區要帶領群眾展開深入的探究與學習,使社區成為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載體,引領社區居民展開思政教育,強化理論學習,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
其次要注重分享故事。榜樣能夠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力量,榜樣也能夠產生激勵與感染的作用,在展開社區思政教育時,不僅要依靠榜樣來感染青少年,也要向群眾分享榜樣的人生經歷,向群眾介紹我國不同領域內的優秀典型,在介紹典型時要注重分享的深度,要讓群眾在“聽”的過程中思考,進行你問我答式的教學互動,提倡內容上的深度挖掘。社區要展開多種形式的分享,例如視頻宣傳以及實地參觀,這些形式都能夠讓群眾產生直觀地感受,從而增強群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8]。
最后要加強理論探討。學習宣傳是單方面的理論知識灌輸,分享榜樣是淺性的灌輸,那么理論研討就是社區與居民雙方在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社區要堅持思想決定行動的原則,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理論研討的主題,展開學理論、強黨性、鑄信仰的思政教育活動。
與高校的思政教育相比,社區思政教育側重于通過直觀的感受,提升居民群眾與黨員干部的參與感,在此過程中要將社區打造成思政實踐的平臺與載體。
首先在實踐中要培養三種意識,這三種意識分別為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與規則意識,社區居民要意識到自己是建設社區的主要力量,激發群眾參與社區思政教育的熱情,并且在活動中能夠產生感悟,這樣才能夠讓群眾形成規則意識與道德意識,奠定思政教育的基礎[9]。
其次打造社區思政教育陣地。建設思政教育的陣地,能夠為社區思政教育提供依托。社區可以開設好人課堂或是地方好人館,建設思想教育陣地,為群眾分享模范典型并展開深度訪談,面對面地向群眾進行思政教育,讓群眾能夠聽得懂、聽得進,通過身邊的典型與模范激發群眾的民族自豪感,并讓群眾產生為大愛奉獻自己的情懷。
最后要全社會共同地參與進來。社區思政工作是全社會的重要工作任務,社區思政教育要建立全社會齊抓共管思想政治引領的意識。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與社會中其他部門或組織展開結合,強化各自領域內的思想教育宣傳,形成社會全方面參與進來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各地社區要與當地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展開合作,開展豐富的活動,將實踐與理論進行有機地結合,從而提升新時期社區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開展社區思政教育時,工作人員要形成正確的認識,將實踐貫穿于整個工作流程中,落實對群眾的思想引導工作,做對群眾有用的工作,并讓群眾能夠看到工作成效,樹立“難事長做”的決心與“破題難解”的勇氣,落實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