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鳳 梁嘉欣 陳柔 曾小清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該知悉,各高校開展的課程思政教育并不等同于也并不意味著思政課程,而是在各類課程的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結合當下實事,推動和引領正確的價值觀,充分調動和激發,培養新時代下高校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課程專業知識的有效教育方式與引導,讓新時代高校學生健康成長并得到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本文特此對新時代大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情況和接受程度做調查,并分析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對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意義,持續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貫徹落實。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問卷的受訪主體為高校學生,有效問卷填寫為570 份,本次問卷調查共設置了28 個問題,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情況,課程思政教育的貫徹落實以及相關政策和實施效果,課程思政教育應怎樣貫徹落實,實施細則等。
本次問卷調查范圍相對廣泛,有覆蓋不同專業、年級及其學校類型,其數據收集也相對全面、有效。通過對填寫問卷的有效數據分析發現:
1.大部分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有了基本的認知
根據問卷數據,發現大部分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理念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總計有82.28%的學生表示對其有聽說過,而且有33.86%學生表示聽說過,并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此同時,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的重要程度也表明了肯定的態度,正如問卷所提及“您認為課程思政對于立德樹人,培養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程度是?”中,有97.02%的學生認為是重要的,由此可見,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還很高的,正符合了高校學生所應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取向,青年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2.認知程度與高校對其的普及度有關
在發現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有了基本的認知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相關問題的存在,從問卷調查中發現有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正確的理念認識依然存在困難,學生難以區別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他們將兩者簡單的相加,不能透徹的了解課程思政的深刻涵義。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高度下,課程思政在內涵上是傳統教學改革的升華。其實,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可以相互取長補短的,在思政課程中更多的側重啟迪、引領和塑造,而課程思政則側重熏陶、理解和思考。問卷結果顯示,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只是停留在聽說過,但并不了解占48.42%,有57.89%的學生表示教師偶爾會在專業課教學中涉及課程思政,此外,有48.77%的學生對于院校是否制定了課程思政建設實施等類似文件表示不清楚,再者,有58.42%學生表示在所學科目中除思政課課程外,大概有1-2 門課程融入了思政元素,而融入思政元素大概有3-4 門的僅占23.51%,由此可從一定程度上看出,部分學生所存在的課程思政的認知誤區是受高校對課程思政的普及度及其實施情況影響的,所以加強普及度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
學生是課程思政最直接的學習者、感受者和獲益者,可以正向反饋高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對課程思政進一步的推進并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就調查情況,從學生視角挖掘中發現:
1.學生普遍可以接受課程思政
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度較高,對于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學生們給予了相當大的認可,在課堂學習所涉及的時政話題也是學生們感興趣且比較關心的。據問卷數據顯示,有62.28%的學生覺得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有必要并且是可接受的,此外,有30.35%的學生表示很有必要,完全接受。學生們普遍認為課程思政對自身的發展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覺得專業課所講授的思政內容可以給予自己積極的思想指導,其中,有67.72%的學生認為其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三觀,還有22.46%的學生表示有助于提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這說明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發展所需,思想覺悟高,可塑性強。
2.接受程度與接受方式有關
接受方式是提高學生接受度的有效途徑,當問及在專業課程中何種形式或內容對自身的價值觀影響最大時,有82.98%的學生表示案例故事對其影響最大,確實,在教學實踐中,案例的應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以例說理的充實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而關于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有68.77%的學生認為是思想教育生硬添加,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所接受的教育需要,其次是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實效性不強、授課方式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分別占比51.4%、48.95%。[1]課程思政實踐中生搬硬套和“貼標簽”空洞說教的現象較為常見,導致課程思政變為“課程+思政”,無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以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1]
有82.98%的學生表示希望專業教師講解思政內容時能與專業理論知識有機融合,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呈現,因為學生覺得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擁有易于將專業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教師在教學科研中傳授,學生易于接受、教師閱歷豐富,感召力強等優勢,其占比分別為74.74%、68.77%、61.75%等。而且課程思政內容占一門專業課10%-30%的比例更易于讓學生接受。在教學的過程中,深挖每一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尋找創新和突破點,采用學生喜聞樂見而富有成效的教學模式,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悟,讓其真正的刻進學生的腦海中、扎根在學生的心里。此方式將有效提高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程度。
如今是思維活躍,思想碰撞的時代,借助著網絡,不僅接觸到主流思想輿論還可能接受到各類非主流思潮的影響。這不僅事關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更關乎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因此,當代大學生需要“明燈”給予正確的指引,而“課程思政”正是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學方式。”在本次調查結果中,67.72%的高校學生認為“課堂思政”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三觀”;43.33%認為其能增強社會責任感;18.6%認為它有利于激發愛國情懷。高校學生對“課堂思政”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且有92.63%的人覺得有必要接受課程思政。因此,繼續推進課程思政既讓教學活動響應了黨的號召,又能滿足學生在立足專業課程內容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和品格塑造;通過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提升學生的政治意識;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教學設計相結合,增強師生文化自信;正確認識世界,了解中國發展態勢,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年輕人。
當代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成為我們國家建設的主力軍、生力軍。在調查問題“您認為課程思政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中,22.46%的高校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與素養,1.93%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強自身職業信心。因此,不少同學對于“課堂思政”在職業生涯中發揮積極作用持贊同態度。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很有必要的。“課程思政”理念引領著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夠強化職業生涯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
如今,我們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新時代的要求下,創新創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行之路。究其重要性,國家越來越重視并設法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但在過程中不斷暴露出思想貧瘠的弊端,表現在實踐中過度的逐利性,而忽視職業修養、法律底線等。例如:有學生創業專為電商進行違法的‘刷單’行為。追其原因,培養人才的時候忽略了思想政治層面的教導。因此,[4]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對學生創新創業價值有重要引導作用。通過主流思想引領、中華優秀文化熏陶、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助力等多方面合力,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綜上所述,開展“課程思政”不僅是學生需求更是國家要求。“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塑造人的品格、境界、信仰等精神方面,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研究發現,基于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需求,教師應先提升自我素養,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多關心時事,并在上課期間多于學生們互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專業知識或用吸引學生興趣的主題,分享一些對時事或者著名事件的看法。只有這樣才能深化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才能與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同向同行,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課程思政在正確引領學生的價值取向,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