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琴
(大通縣城關鎮中心學校,青海 西寧 810001)
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其形體中的漢字文化信息十分豐富。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工具性知識,又要將人文性教育內容融入進來。通過傳統漢字文化的滲透,既可以有效達成識字教學目標,又可以幫助學生對漢字的音、形、義進行高效識記。同時,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體系得到豐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目前,一些語文教師將漢字的結構筆畫等作為識字教學的重點,人文性知識遭到忽視,不僅教師的教學難度大幅度增加,學生識字的意愿也會明顯降低。面對這種情況,要在識字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漢字文化,對死記、硬記的識字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在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基礎上,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與語文核心素養。
1.識記字形
漢字的表意特征明顯,依托字形將文字的意義表現出來。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可將漢字的造字文化融入到課堂中,幫助學生對識字方法進行掌握。在漢字字形分析時,則可對漢字本源進行追溯或對漢字歷史形態進行還原,這樣漢字教學的有效性將可以得到提高。
2.理解字義
漢字具有較多的字數,擁有千變萬化的形體。但構字部件是有限的,漢字偏旁不僅對字形進行構造,也可將漢字音、意給表達出來。在小學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識記大量的漢字。如果一直將機械記憶方法應用過來,將容易有混淆問題出現。而通過將漢字文化信息融入到課堂中,學生們能夠對漢字構形與文化內涵間的聯系進行充分了解,有效改善識字學習效果。
3.讀準字音
聲符是漢字體系的重要組成,其主要用以確立字的讀音。通過融入傳統漢字文化,學生能夠總結、歸納聲符部件,嘗試讀出生字字音。同時,學生也能夠對漢字的聲調之美進行感受[1]。
漢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承載著漢民族文化,通過將傳統漢字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中,可幫助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進行體會和感知,促使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得到逐步培養和增強。以“禮”字為例,其部首聯系著古代祭祀活動,將當時社會的等級、親疏關系等反映出來,之后向社會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等方面延伸。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對“禮”的古今義進行講解,不僅學生能夠快速識記形,還可以對古代祭祀活動形式進行了解,接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洗禮。特別是近些年來,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社會中涌入了大量的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力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沖擊。為培育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就需要從文字著手,讓學生對祖國文化魅力進行充分體驗和感知[2]。
本種策略指的是溯源漢字的構字原理,深入分析漢字中蘊含的理據。通過對漢字內部理據進行分析,能夠有效還原漢字文化,將學生漢字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深入理解漢字文化。第一,從字源入手。我國漢字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演變,涵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種類型,通過對漢字歷史狀態進行還原,采取看圖識字的教學方法,能夠將學生的好奇心有效調動起來,不僅學生的識字效率大幅度提高,還可以幫助學生對漢字的奇妙進行感知。漢字并不是直接臨摹平面圖形或簡單再現自然界事物,而是人們進行了再創造,導致其形體構成獨特性較強。通過將漢字的特異性利用起來,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被快速集中,產生濃厚的探索欲望[3]。依托漢字字源開展識字教學活動,有機結合漢字與圖形,學生們可先形成視覺感知,之后對接思維認知,既能夠深刻記憶漢字字形,又可以對漢字字義、構成規律等進行了解。特別是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如果教師采取枯燥的死記硬背識字教學策略,課堂活力將會顯著減弱,學生的識字愿望大幅度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漢字較為抽象,與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認知模式不相符合。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具體事物來聯系抽象漢字圖形,降低學生們的理解和運用難度。以“日、月、山、水”為例,教材中已經用圖片對漢字的原始狀態進行了展現。教師先讓學生們聯系已有生活經驗,自己去認知這些漢字,之后方才進行評價,這樣學生能夠將客觀事物與抽象符號間的聯系構建起來,不僅識字教學趣味性得到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得到鍛煉與發展。第二,從字根入手。漢字由字根組成,通過向學生們講解字根,可幫助學生們對漢字的演變脈絡進行了解,掌握基礎的識字認知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與學習能力。原始漢字主要是對事物的外形進行臨摹,于漢字形體、字根中直接顯現。以“魚、鳥、水、火”等漢字為例,皆用“取意”或“取形”的方式臨摹了事物的外形。在漢字演變過程中,漢字字根開始結合會意與指事。以“日”字為例,其字義為太陽,在開展含有日字的生字教學中,可將“日”這一字根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如“早”字代表著太陽從黑暗中裂開涌出,“旦”字代表著太陽升起于地平線上。通過本種教學策略的應用,學生能夠高效識記漢字的字形與字義,且可以對先民的智慧進行感受。第三,從字形入手。大部分漢字的字義能夠通過字形展現出來,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漢字字形進行分析,將漢字形體結構中內部理據挖掘出來,促使學生的漢字形體結構得到規范。同時,學生對漢字構形原理、構字規律進行掌握后,能夠有效遷移到后續的生字學習當中,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以“盥”字為例,上半部由兩只手和水組成,下半部為器皿。通過對其字形進行分析,學生皆可快速明晰字義。
傳統識字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意愿不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用具體、生動的畫面、情境等來轉化抽象漢字,將漢字文化的豐富內涵融入進課堂中,這樣既可以將漢字中的內隱情感挖掘出來,又可以發展學生的心理機制。在具體實踐中,要將學生的認知特征、心理特點等納入考慮范圍,創設針對性的教學情境。第一,感受語境中的漢字意蘊。一字多義是漢字的重要特征,不同語境下具有差異化的意蘊。以“直”字為例,從表面上講,此字只有簡單的含義,但詩人通過遣詞造句,卻可以將不同韻味的意境之美給表達出來[4]。如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用“直”字生動描繪了孤煙的動態之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中,用“直”字刻畫了水流湍急、高山陡峻的特征。如果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僅僅從工具性層面著手,漢字的生命力、靈性悟性將難以體現。因此,教師可從語境角度著手,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漢字意境,幫助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深刻感受。第二,豐富情境創設方法。為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幫助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了解,教師可將多元化的情境呈現方式應用過來,如游戲、演示、字謎等,以形象生動的漢字個體來轉化枯燥抽象的漢字符號,這樣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將會顯著增強。在具體實踐中,語文教師要將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差異納入考慮范圍,科學選擇情境創設方法,保證學生識字興趣可以得到充分激發。如針對低年級學生,可著重采取猜謎語等游戲化的呈現方式。以“耳”、“眼”、“聰”等字為例,教師提前準備對應的猜謎游戲,于課堂中引導學生猜測謎底。同時,也可鼓勵學生結合這些漢字的構形特點,自己創編一些謎語,這樣不僅學生的識字興趣可以得到激發,創造性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等也可得到發展。此外,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將現代多媒體技術積極應用過來。通過對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進行綜合利用,漢字的生命力可以得到有效增強,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漢字文化。依托視頻圖片等載體,既可以將特定的識字情境再現出來,幫助學生對漢字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解,又能夠對漢字的文化底蘊進行直觀展現,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第三,引導學生立體感悟。漢字對先民的智慧、悟性等進行了凝聚,蘊含著豐富的多元文化,如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等。語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體驗這些漢字文化,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多元智能。漢字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透過早期漢字的形體結構,能夠對特定地域、特定時期的民族文化內涵進行了解[5]。在原始時期,人類尚未充分認識大自然,不具備良好的適應與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能夠理解常見的自然現象,對自然神靈較為崇拜,由此產生了諸多的祭祀活動。因此,在學習“示”字旁漢字時,即可向學生們講解古代的祭祀知識。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向學生們簡單呈現漢字中的人文風俗。進入高年級后,可鼓勵學生們自主探究漢字背后的風俗,這樣學生的識字效率將可以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漢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將傳統漢字文化融入到識字教學中,不僅學生的識字效率可以得到提高,識字教學的人文性也可得到增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結合班級學生的接受特征,合理選擇傳統漢字文化的滲透方式,提高識字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