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軍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當前,從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階段,體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元素,對于樹立良好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國家偉人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這篇文章中著重重申了體育在智育與德育中占據的主要地位。他明確提出:“體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然而德智都寄于體育中,沒有體育就不會有德育與智育[1]。”所以,需要重新查看體育的本質與學校體育思想的內涵,體育身體動作語言只是一種介質,教育著名學家盧梭、美紐斯等注重體育在推動人類全面發展中的必要性。當前,各種課程均在主動摸索“課程思政”道路,體育同樣需要掌握住機會,在體育教學中彰顯出思政元素,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方向,進而可以將體育課程育人與育德的作用進行充分發揮。國務院于2019 年頒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從多個方面闡述了體育的重要性,學校體育作為體育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主要對象是青少年,所以,在高校中有機整合課程思政和體育課程,發掘體育課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才可以全面實施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指出的重視體育核心素養在學生體育認識中具有的重大價值。建設體育強國需要將學校體育的作用進行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同樣需要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觀念,轉變以往重視技術教學、忽略文化傳承的方式,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發展。全面貫徹中國戰略,同樣還可以為體育課程思政的落實提供良好條件,體育需要加快和各個學科的整合,從而為國家培育更多復合型人才,同時為健康服務和管理、運動醫學等專業的穩定發展提供奠定基礎,為健康中國的建設提供內生動力。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期間依然存在很多弊端,通過分析與理解這些弊端,能夠全面貫徹與實施協同育人理念。
體育課程開展過程中融合課程思政的主要教學目標與難點是把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體育專業知識中,把體育專業知識教學的篤行務實和思政奇偶礙于的真、善、美進行有機整合。體育課程是大部分高效的公共課,和公共計算機課、思政公共課、實用文體寫作課等公共課同樣處于學生只是修學分的尷尬狀態,學生將自己大多數精力用于專業課知識的學習與考試應用型專業證書中,在這種情況下,體育課逐步缺少了體育技能自身蘊藏的價值追求與體育精神,更別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2]。
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體育課程中,需要將學生的主導作用與教師的主體作用進行全面發揮。從體育專業的教師方面來看,日常關心時事熱點非常容易,但是熟練掌握思政教育理論知識非常困難,怎樣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與思政課程進行整合是體育教學中的難點。教育過程需要保持教書與育人的一致性,但是伴隨著設置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教書逐漸發展為公共課的教學任務,培育專業能力是專業課的主要教學任務,育人是思政公共課的教學任務,強化體育技能是公共體育課的教學任務,原來體育課擁有的價值性與知識性不斷被割舍。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缺乏批判不良言論、抵制錯誤思想的認知,同時需要提升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生平等溝通及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在體育課程開展過程中缺乏應用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
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整合的主要目標是促使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和思政理論課同時進行,構成協同效應。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估制度體系不僅需要按照大學體育課程標準,而且還需要充分考慮思政教育的一般要求,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和體育課程理論教學的有機整合。當前,很多高校的大學體育課程自身具有的專業教學特點,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但是依然沒有全面發掘不同課程教學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重大作用,不能將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進行全面發揮,原油的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能填補體育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而不能使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得到有效保障[3]。
國家教育部黨組于2017 年頒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高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將“課程育人”作為第一的十大育人體系,著重重申了推進將“課程思政”作為主要教學目的的課堂教學變革。高校需要將實施綱要作為重要引導文件,根據本校具體教學狀況建立健全的協同育人長效制度體系,根據體育課程思政制定相應的建設意見、規章制度及建設方案,同時還需要根據多層面內容保證協同育人長效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體育課程思政實際上要求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確保體育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基于協同育人觀念引導下的育人要求與育人導向。與此同時,基于健全協同育人長效制度體系期間,還需要關注思政教育元素和內容納入體育課程教學全過程的教學常規特征。不論高校中的體育課程是公共課還是體育學院中當作專業課,其都具有超強的規范性與專業性,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經過鍛煉體育運動技能,實現強健身體的目標,培育學生積極進取、獨立自主及樂觀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在體育技能培育期間,感受到放松、緊張、合作、勝利、沖突及和諧等多方面的不同感受,最終有機整合運動素養和道德素質。
其一,需要強化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認知
體育課程教師需要不斷創新自身專業知識的狀況下,需要全面挖掘課程思政的元素,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學校在校黨委書記的引導下,經過開展“課程思政”會議、教學專題報告等,組織體育課程教師學習國家“課程思政”最新的會議文件與政策,注意國家最新的教育政策,進而讓體育課程類教師可以全面認識課程思政,強化體育課程思政的認知,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全面貫徹“課程思政”,培育與增強體育課程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責任認知。
其二,高度重視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提高
體育教師需要學習與創新自身專業知識,加快體育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特別是人文社會學科,掌握前沿理論知識與最新動態,這樣可以全面提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素養。經過開展課程思政的培訓,體育教師需要有機整合知識講授和價值引導,在上課過程中既需要為學生講授知識,同時又需要使學生深刻感悟到知識背后蘊藏的內涵,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認同感。體育教師需要用心學習國務院頒發的一些文件,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等,經過學習與溝通,逐步提升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進而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靈活應用課程思政,基于大健康視域下,樹立大學生的責任感,全面培育大學生,體育教師需要在體育課程理論教學中融入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綱領性文件,使學生全面了解健康中國的內涵,感受中國女排精神,用體育加快健康的基礎上,還可以培育與增強學生團結合作與愛國情懷的認知[4]。通過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學生可以感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真正含義,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擁有指定的民族文化符號,經過學習,可以樹立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自信,強化學生民族認同感。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充分了解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育教師需要經過和民間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人的交流與溝通,需要了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真正含義,發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將這些元素與體育教學進行有機整合。所以,要想充分發揮課程具有的價值引導作用,需要體育教師全面了解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掌握課程思政知識,最終發展為立德樹人的實施者與引導者。
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制度體系的引導方向需要借助體育課程的學習特征,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活動期間,通過靈活使用思政教育材料,使學生體會到緊張公平又充滿競爭性的體育課堂教學環境的基礎上,還可以鍛煉與提升個人的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強化自己的技能,豐富自身的經驗。大學體育課程需要按照體育項目各自具有的專業教學特點,全面發掘不同課程教學在學生思政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使不同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進行全面發揮,基于原有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前提下,盡可能填補體育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之間存在的教學差距,從而使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得到有效保障。基于擬定評價標準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將體育課程教學的具體開展狀況作為前提條件,有機整合具體狀況和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管理現狀,把體育課程思政的管理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質量、線上線下整合的協同方法等需要融入評價標準與考核范圍中。在評價期間,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對大學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而且還需要關注教師是否把思政教育元素與教學內容融入體育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是否全面落實,引導學生正確了解傳統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之間存在的關系,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在培育體育學生核心素養期間,提倡“在運動情境中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使學生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可以發現自己的價值,在協同育人觀念下,有助于順利構建體育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教學體系[5]。
基于協同教育觀念下,隨著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與變革,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跟隨高校教育發展的腳步,學校需要有效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構建健全的課程思政監管與評價制度體系。體育教師還需要培養與強化課程思政認識,講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需要全面融入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與思想,發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講解知識的前提下,全面培育人才,將高校體育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功能進行全面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