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潔
(成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是當代音樂表演中尤為常用的形式,兩者在演唱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流行音樂是大眾審美的潮流體現,而美聲唱法經典又不失魅力。隨著音樂藝術的發展,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通過彼此的借鑒,也為歌唱藝術帶來更多新穎地表達。音樂歌唱帶有情感的共通性,正是基于對作品的詮釋,美聲與流行音樂的相互交融也增強了舞臺表現力,使人獲得更多藝術體驗。
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成長于不同的歷史年代,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音樂藝術史上頗具代表性的歌唱形式。
美聲音樂產生于西方演唱贊美詩的歌唱方法,隨著抒情音樂的發展,在音樂劇中為反映人物情感,音樂與戲劇的結合更加速了美聲唱法的推廣。在意大利語中,美聲唱法的含義是完美的歌唱,其對呼吸、喉器、共鳴以及咬字等均有系統的理論規范,體系健全,可充分發揮出聲帶的功能。在文藝復興時期,美聲唱法與歌劇結合后,通過呼吸與喉嚨的控制以及共鳴技巧使聲音更具穿透力,并逐漸形成了高位置歌唱的技巧[1]。
與其他歌唱形式相比,美聲音樂注重音與音間的平滑連接,音曲、音量以及氣聲等方面的可塑性更講究統一和諧,具有明顯的抒情特征。由于最初的伴奏樂器是古鋼琴,缺少延音踏板,因而形成了美聲唱法的一項重要技能,即由橫膈膜控制氣息。隨著樂器逐步發展,可以為美聲伴奏的樂器越來越多,美聲唱法的技能也在發生新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美聲音樂流傳至今,已成為典型的發聲方法,很多經典的美聲音樂作品不僅能彰顯藝術之美,還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出高雅的藝術風格,聆聽之余,也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
流行音樂這一概念的出現是相對于古典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種歌詞更為通俗、旋律更為簡單的歌唱形式走進人們的視野。流行音樂作詞作曲覆蓋面廣泛,內容頗為豐富,可涉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貼近社會潮流,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歌詞朗朗上口,伴奏優美輕快,更容易為人們模仿傳唱。
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夠迅速傳播,與其大眾化、通俗化的特點密不可分。流行歌曲的創作緊密結合時下大眾的審美訴求,將人們感興趣的內容轉化為簡潔的歌詞,配之以歡快動感的節奏,著實給人以愉悅的精神體驗[2]。而且流行音樂不僅能廣為流傳,還能夠適應多變的演唱方法,例如將原創歌曲進行搖滾、爵士演繹,也別有一番風味。從深層次來看,流行音樂在大眾傳播層面可引起共鳴是其影響力形成的基礎,歌唱情感的流露,配合五彩繽紛的服飾,以及動作舞姿,可以說流行音樂盛宴是當代人精神文化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內容。一些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曲目即使經過多年的沉淀,仍然備受青睞,如《東方之珠》《相約九八》《但愿人長久》等等,充分將時尚和藝術融為一體。
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興起于不同的時間階段,同時彼此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流行音樂對群眾基礎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美聲音樂在內涵上的積淀也給流行音樂的發展帶來啟發。
流行音樂興起以來,以其通俗的表達、歡快的旋律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范圍內的流行音樂創作碩果累累。不僅在表演領域,回歸到日常生活當中,流行音樂的身影也是隨處可見,例如手機音樂、車載音樂的播放,人們歌唱的華彩部分,商業場所的背景音樂,都體現出流行音樂的重要地位。隨著群眾基礎轉向流行音樂,近年來因美聲音樂的群眾基礎有所薄弱。首先美聲音樂對歌唱技巧的要求更高,人們歌唱起來存在難度,所以在廣泛傳播方面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次美聲音樂在時代感方面的體現與流行音樂有所差異,流行音樂靈活多變,可以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潮流趨勢。而美聲音樂曲目背后的故事、創作背景、創作意圖等所體現的時代感復雜深刻,人們對其解讀和駕馭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流行音樂美妙動聽,已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流行音樂的創作參與更為廣泛,各種風格的流行曲目層出不窮,由此也產生一些分化。有的曲目雖屬流行范疇,但作詞作曲充滿文化氣息,又不失活潑歡快,使人記憶深刻。有的曲目難免出現短時間的轟動效應,而內涵方面卻明顯不夠充實。時代在變遷,人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也在不斷提升,理性面對流行音樂繁榮熱潮的同時,反思亦是不可或缺。追溯經典的美聲音樂作品,人們可以感受到創作上的精湛,詞曲的反復雕琢,這對流行音樂的創作也是很好的啟發。
當今社會文化交流與碰撞隨處可見,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同樣可以相互促進,從而為人們呈現更多耳目一新的表達。兩者的相互融入成為發展的趨勢,并帶來舞臺表演形式的創新,使音樂藝術的兼容性得到更好體現。
在音樂藝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無論是美聲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在向創新的方向邁進,彼此間的相互融入成為趨勢。為了增強人們的審美情操,美聲唱法逐漸將流行音樂元素吸收進來,進行相對應調整,呈現的歌唱效果也受到廣泛好評。美聲音樂中合理融入流行元素,既貼近大眾審美,也能夠實現作品演繹的推陳出新[3]。例如平安參加《好聲音》時演唱的《我愛你中國》,其歌唱感人至深,將歌曲的時代感和藝術感有機結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在流行音樂歌唱中也不乏美聲音樂的亮點呈現。《聽海》作為流行音樂,經過多年的沉淀仍然被人們所傳唱,其歌詞內容通俗,感情表達強烈,在歌唱中增加美聲的渲染,更加清晰地展現了作品的內在情感。
音樂流派多元化已成為后現代音樂時代的發展潮流,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促進,使舞臺表演更為精彩,甚至可以說是不斷給人以驚喜。隨著兩者結合的實踐運用走向深入,一種新的舞臺歌唱形式應運而生,即音樂劇。作為全新的舞臺表演內容,音樂劇可以融入美聲音樂和流行音樂,通過兩者歌唱技巧的結合,也讓更多人接觸和了解了美聲音樂。原先人們對美聲音樂的了解有限,而音樂劇表演中對演唱模式并沒有統一要求,因而更適合美聲與流行音樂的相互融入,從而提高了人們對音樂藝術的鑒賞力。
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互融入,以及音樂劇表演形式的出現,都體現出音樂藝術的兼容性。在音樂歷史的發展中,美聲與流行音樂具有不同的成長歷程、歌唱特點,但兩者之間相互結合符合人們審美需求的發展,也是基于音樂共通性的創新。例如音樂劇就是將美聲的渾厚發聲與流行音樂清新自然的特質有效銜接的范例。彼此兼容既能增強舞臺表演力,也是音樂藝術價值的呈現,正如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主題曲的演唱就是美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動人結合,無論是美聲還是流行音樂,彼此銜接自如,又充分體現出藝術之美,著實令人難忘。
音樂作品既是創作者的藝術結晶,也能帶給欣賞者愉悅的精神體驗,使人抒發情感,陶冶情操。美聲與流行音樂作為音樂史上兩種不同的歌唱形式,也有著共通性。流行音樂在準確捕捉人們藝術需求的同時,需要借鑒美聲唱法的藝術精髓,增強作品的文化內涵。而美聲唱法的傳承發展同樣需要流行元素的注入,使其受眾范圍得到拓展。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使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得到提升,形成更具魅力的藝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