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六十七中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1300)
在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國家越來越重視發展 學生的綜合素養,越來越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從小學到高中都設置了綜合實踐 活動課程,作為必修課,一般包括有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 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注重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社會 通用技術,在實踐中了解職業分工等方面的知識,能夠讓學 生掌握基礎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綜合知識能力和 實踐操作能力,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 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 感,養成積極參與勞動的良好習慣,形成“勞動創造價值”的 思想觀念。初中學校可以根據國家的指導,參與綜合實踐 活動,構建特色課程。
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一直以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仍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優化課堂教學工作。學習的根本目的是探索真理、發現真理。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學科教學與學生生活出現了偏差,導致學生未能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實踐活動課程屬于具有發現性質及創新性質的學科,在這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實踐靈活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活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并為學生搭建探究相關平臺。此外,教師應通過實踐操作促進學生的主動成長,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深化學生的認知,使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進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生活當中的仿生設計”一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充分了解何為仿生,讓學生深刻明白仿生設計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使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情況進行仿生設計。但是,學生的學習生活較為單一,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對仿生的相關知識缺乏深入了解,他們掌握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內容。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教師應靈活運用多媒體設備,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以更直觀的形式了解仿生的概念。在教學初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視頻短片《魯班發明鋸子》,使學生生動形象地了解仿照自然界事物可以產生新的工具。其中,仿生的一大作用就是創造具備不同適用范圍、不同功能及滿足不同需求的工具。要想使學生深入了解仿生的相關知識,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和探索。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作為單位討論現實生活中的仿生設計。比如,有的學生會想到仿生蝙蝠超聲波發明了雷達,有的學生聯想到水母耳朵的功能及結構對風暴預測儀的啟發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仿生的相關知識。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進行仿生設計,滿足學生學以致用的需求,使學生對仿生創作產生興趣。學生可以合作商討、分工協作,進而設計出大量仿生作品,如仿照刺猬、刺猬筆筒。學生將橢圓形黃褐色木頭雕刻成刺猬形狀,在背部挖出大小不一的洞。這樣,筆筒就誕生了。在不斷探究和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發展了自主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還進一步提升了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進而提高了綜合素質。
生活是知識的源頭,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中都可以獲得豐富的經驗。生活是教育活動的基礎。為了有效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將教育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一方面,在教學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到新知識和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契合點,使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學習豐富的知識。另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教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避免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距離感。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實踐課程回歸生活。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應全面挖掘生活元素,創設多樣化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不斷理解、感知和體驗知識,從而提高其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傳統文化研究”一課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劃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關于家鄉節日文化、傳統美食、文化典故及民俗文化等資料,并讓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學生通過主動收集生活中的資料,能夠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從而不斷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同時能夠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及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傳承和發揚的責任感。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學唱民俗歌謠,也可以讓學生動手剪紙,還可以讓學生開展民俗游戲,從而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實踐創作。比如,在傳統游戲跳橡皮筋中,很多學生嘗試設計了一些新的玩法,將跳繩當作漁網,設計了捕魚游戲;還有的學生將跳繩設計為闖關游戲。另外,學生還將最近的流行歌曲穿插在民歌中,生成了現代和傳統歌謠相結合的新歌謠。通過上述方式,教師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創新能力,使學生由衷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體驗為基礎,實現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教學過程是情感和理性認知相結合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培養,還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及行為方式。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意志及情感,促進學生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發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大部分教師過度重視對知識內容的講解和分析,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受,導致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表面化、片面化及邊緣化的問題。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知識點,導致無法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阻礙了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幫助學生積累更多感性知識。
例如,在教學“參與禁毒宣傳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初中生對毒品的危害缺乏深入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影視劇《帶淚梨花》,通過生動、直觀的形式,讓學生深入了解毒品的危害。通過觀看這部影視劇的片段,學生了解到吸毒不僅會給自己造成嚴重的危害,也會給社會造成很多不良影響,嚴重危害社會的安定團結。同時,為了讓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毒品有這么多危害還有人吸毒?”為了讓學生深入思考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大量真實案例和故事,讓學生對毒品的危害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應珍惜生命、遠離毒品。
綜上所述,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從小學到高中都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必修課,一般包括有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注重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社會通用技術,在實踐中了解職業分工等方面的知識,能夠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綜合知識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養成積極參與勞動的良好習慣,形成“勞動創造價值”的思想觀念。初中學校可以根據國家的指導,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構建特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