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軍
(甘肅省和政縣山坪小學,甘肅 和政 731200)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數學教科書內容簡練、跳躍,學生的學習結構與教科書的知識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數學教材知識的復雜性也影響著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需要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激發,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有利于數學難度的降低,消除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中的障礙。
小學階段的學生各種思維都還處在一個形成的時候,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喜歡玩耍,對學習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并且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是很強,就算他們想認真學習,也不知道怎么下手。學生對預習環節不重視,不主動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度依賴數學教師,按部就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學生就算是沒有聽懂也不會積極發言咨詢老師。在學習上思維懶散,不喜歡動腦解決問題,遇見有難度的問題就放在一旁,等待下次教師給出具體答案。
由于數學這一門學科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邏輯性原因,對于學生的思維跳躍性要求是非常高的,這跟小學生目前所擁有的學習能力是完全不相符合的一件事情。從現在的教學情況來看,人教版的小學數學教材在知識結構上面還有一些不足,這對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數學教科書里面的知識都有著非常強的跳躍性,其概括性和抽象性也是非常普遍,貫穿整個教材文本。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量過于大,但是畢竟小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對這一些知識進行完全的掌握是根本不可能完后的一件事情,就更不要說什么提升思維能力了。
在小學生這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他們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充滿著好奇心的。老師在教學中能夠充沛運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它們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找到興趣點,并盡可能地掌握它們,繼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相關問題。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逐漸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學生探討的進程是造就和提升學生思想才能的過程。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差”的知識點時,教師并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教學的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手繪出一個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測量每個角度的大小,并計算出他們的差值,并問學生三角形的差值是多少度。最后讓學生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差值的規律。這樣作不光能夠激起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趣味,并且能夠很好的讓學生的思想才能得到培育。
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必須要將自己的教學水準和教學的技能全部發揮出來,把教科書中的知識深入的進行一次研究,對其知識進行一定的整合,并對小學生進行一定的觀察,根據小學生在此階段的認知水平和對新舊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的特性,對其進行一定的調整,為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對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一個有效的培育作用。
就好比,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可以根據全班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認知規律等等,然后對準備教學的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得教學的內容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只有這樣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會得到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注意的就是理論知識跟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這樣做也是為了小學生在對知識進行掌握的同時,自身的發散思維也能夠得到強化。
在日常的實踐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生活對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和數學思維訓練中的重要性。充沛利用本身的學問和經歷,將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生活嚴密聯絡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例如,當教師在給學生們解說一些相比形象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列舉生活中一些經常出現的事情,這樣不僅僅有助提高學生理解知識點的進呈,還能夠讓學生在了解的過程中會隨意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們可以列舉跑步的路程,上下山的快慢或騎行的時間等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的關系,將他們的所學知識應用到事實生活中來,這樣他們就可以積極地思考與生活有關的數學問題,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蓖ㄟ^學生親自操作,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記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低年級教學更是如此,在操作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是每節課的核心。學生操作學具,讓他們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折一折,符合兒童生性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如教數的組成時,我讓學生先擺小棒?!? 根小棒分成兩堆,該怎么分呢?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分法多,哪個小組奪走紅旗?!蓖瑢W們個個興趣盎然,動作很快。邊擺邊說邊記,有的還在爭吵,都想說服對方。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自己通過努力得到了知識很是高興。
學習數學是為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安排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內容,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解決問題,逐步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意識。
低年級學生因其年齡特征的獨特性,教師單是理論上的灌輸,往往激不起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對于聽故事卻是十分樂意的。因此教師講授一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歷史故事,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數學是有用的,學好了它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古人結繩計數到現在的阿拉伯數字的使用(數字由來的故事),曹沖用船載同重量的石塊稱出大象的重量……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向學生講解數學的發展道路,誘發其學以致用。
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賦予活性與靈性,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了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過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課堂上學習的內容畢竟只是一種模擬的情境,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體驗,我們不妨布置一些實踐作業,為學生創造“用”數學的機會。
如:在學習了“認識人民幣”一課后,我布置了兩個實踐活動:1、數數你媽媽或爸爸錢包中的人民幣有多少,并把它記錄下來。2、幫媽媽去買一次東西。購物時要寫下你買了什么,用了多少錢,你給營業員多少,找回多少,這次購物你一共用了多少錢?讓他們主動思考,主動學會許多后續知識。
總的來說,在日常實際的數學教學之中,須要老師經常去采納科學高效的數學教學辦法,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得到加強,逐漸地去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地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積極的去思考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本篇文章主要就是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有效分析,能夠在今后的工作過程當中,給到相關的行業內人士一定的幫助或者是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