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廣州市第二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在“教育強國”重要戰略實施后,教育事業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教育工作者們也在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使得教育事業能夠更好地推進和發展。而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老師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而高中合唱團這一普遍存在的學生社團,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們的合作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水平,更能讓合唱訓練效果事半功倍。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生通過合作完成教學目標過程中,學生能認識到他人的優點并加以學習,并發現自身的遺缺進行改正,不斷充實完善自身素養。所以學會與他人合作,可以幫助學生完善基礎能力,使之成為全面型人才。
但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有些同學雖團團而坐,但卻漠然自顧沒有溝通,小組合作關系形同虛設。這許是高中生性格迥異、認知參差等原因導致的。高中學段比較特殊,隨著年齡增長,思想逐漸成熟,學生認為與眾不同就是個性。把他們集束在一起完成同一個教學目標,往往會發生意見分歧大、組內不和諧等問題,嚴重阻礙教學任務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完成。
所以,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需要老師善加引導規范。我們以高中合唱團訓練為例,在高中合唱團進行和聲訓練,這時就需要合唱隊員們積極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合唱隊員之間不同的音色、音域特點,之后再根據歌曲需要進行合理分工[1]。當然,如果合唱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不強,會使其不愿意配合分工協作,又或者拒絕發揮自己的歌唱優勢,那么一個人的不配合也會導致整個合唱無法完美進行。
合作意識的培養對于高中合唱團乃至整個高中音樂教學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新時代教學發展背景下,學生的思政培養也是教師的關注重點,而合作能力就是思想素質評判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培養高中生的合作能力刻不容緩。
在高中合唱訓練過程中進行合作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積極參與要求非常高。參與程度的高低決定著合作任務完成的效果,因為只要學生參與到某項活動當中,就定能學習到些經驗。
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有如此窘況:看似每位學生都努力參與到集體研究當中,實則有濫竽充數者拒絕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學習,或是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到研究過程中。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良好的組織調節能力。教師可暗示組長多鼓勵組內能力較弱或不愿參與到小組活動的同學,多給他們一些回答問題的機會,讓他們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并且給予真誠的肯定來增強其信心以及參與意識。當然,教師也應多關注參與意識低的學生,要有耐心地引導其參與到小組討論當中,與組內的其他同學研究合唱技巧,共同完成作品演繹。
誠然,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參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地強迫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而要諄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主動積極參與其中。
與他人合作進行溝通學習,是一種集體行為,在這過程中,每個人的個性思考也非常重要。合作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存在著辯證關系:合作研究往往是在個人發現問題而個體能力無法解決時才出現的,這個困惑會迫使他們利用合作的力量分擔個體困難,共同解決難題。
因此在高中合唱訓練過程中,教師對于音樂知識或技能的傳授以及練習,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時間,讓其進行自我鍛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歌曲的學習,防止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當中人云亦云、盲目從眾。
比如在合唱訓練中,教師可先讓學生欣賞某個與合唱作品相關的影像資料,再讓學生對影像中的場景以及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行自我思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高中生的生活經歷有限[2],所以在獨立思考之后,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各自的看法后再由小組代表發言,進行全團交流。
由此可見,在合唱訓練過程當中,只有學生進行一定的獨立思考之后,再開展合作交流環節,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打開心扉,鍛煉其自主思考能力,使其敢于在集體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能夠鍛煉他們的音樂發散思維。
在高中合唱訓練過程中,學生的傾聽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合作能力培養也是如此。小組成員通過語言的表述,將自己對于某個音樂形象或是音樂特點的理解表述出來,再通過傾聽他人的看法進行總結、融合,從而達到形成思維共鳴的目的。并且語言是思維活躍的結晶,在合唱訓練中不單可以表達對作品的思考,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而對高中生來講,合唱語言的精準表達是比較困難的,常常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音樂術語就更難準確運用了。而教師不必禁止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之后,教師再幫助學生用專業音樂術語進行提煉表達,慢慢地學生的音樂術語掌握能力就會有所提高,對于合唱語言的使用信心也會增強,這樣一來,學生會更愿意主動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當然,學生的傾聽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同一件事物,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要教育學生在別人表述自己看法的時候,不要隨意打斷,要細細傾聽對方表述過程中的閃光點,找到對方與自己看待事物的不同層面,從而彌補自己看法當中的不足之處,提升自己看待事物的準確性、全面性,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開拓自己的音樂視野。
友好的傾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同時認真傾聽,學會接納別人的看法,也是合作能力的一種體現形式。學生將他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進行對比,找到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對于自己看待問題的不足之處加以彌補,取長補短,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表達自信心。
優秀的合作小組對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大的促進作用,每個學校、年級乃至班級的學生綜合水平都不一樣,學生的組織能力、興趣愛好、知識水平等等都有差別。因此,教師在合唱教學的小組分組過程當中[3],首先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音樂知識掌握情況,根據其性格特點、交往意愿、理解能力等進行全面性考慮,進行合理化分組。當然,小組人數以4 到6 位為宜,每個小組成員在性格愛好等方面都應大致相似,這樣才有利于組內關系的和諧發展,進而有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提升。
其次,小組之間的成員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根據現實情況,不同的合唱曲目或表演形式,不同小組之間的成員應該做出適當的調換更改,這樣可以讓學生根據主題需要進行自由選擇,使學生能夠在不同集體中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靈活能力以及合作協調能力。
正確的學習課題對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如果教師選擇的合唱課題難度系數太高,由于高中生的音樂知識能力尚淺,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會出現冷場的尷尬局面;而如果導入難度系數太低,學生便會失去討論分享的興趣,甚至會忽略這個環節,不利于學生合作協調能力的培養鍛煉。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現況,選擇出具有合作價值的合唱曲目。作品可有一定的難度系數,這樣學生在個體能力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才會主動地去找別人溝通交流,學習別人對于這件事情的處理方法,從而加強自身合作意識。
高中合唱活動可以融入一些紅色元素,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巧妙融入到活動過程當中。這可使學生在鍛煉自身合唱能力的同時,既能提高自身道德素養,還能感受到在傳統文化中取長補短的合作效力、在革命文化中萬眾一心的集體精神、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和諧互助的共進力量。比如:可以設立“紅歌合唱賽”,這樣學生能夠從雄渾的紅色歌曲當中,感受到中國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增強其愛國情懷,還能凝聚力量,增強團隊自豪感。
從“教育強國”重大戰略來看,“合作共贏”這一教學主題也逐漸占領了主導地位,對于高中生在音樂教學或訓練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多創新小組交流表演形式,利用集體活動的形式鍛煉高中生們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合作默契。而高中合唱團作為一個以人聲合作為手段的學生社團,其對合作能力的培養更是不可或缺的。當然,這件事情的推進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音樂學習的合作效應,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