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甲忠
(鹽池縣高級中學,寧夏 鹽池 751500)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利己主義也隨之抬頭,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事件,耐人深思,重塑精神文明家園迫在眉睫。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與文化根基,而語文課程是聚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一體的重要課程,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有著其他學科不能取代的優越性,因此語文課程承擔著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語文課程血肉的責任和義務。研究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不僅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語文作為兼顧知識傳遞與精神養成的綜合性科目,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
傳統文化具有濃重的民族色彩,能夠凸顯優秀的歷史文化特色,所涉及的內容也較為全面深入,傳統文化的引入能夠突破教育的學科限制,實現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從古代的孔圣儒家思想創立文化教育的先河,到后期劉向提出的“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延續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朱熹繼承程頤力學致力于教育工作的培養,再到近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教育拯救大眾思想,以德行治天下,實現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新發展。
首先,在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中引入傳統文化內容,能夠激發起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為主,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對詩詞內容的鑒賞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使學生能夠對詩詞歌賦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其次,文化教育的滲透能夠實現國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文化對一個民族的興衰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化教育的深入開展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再有,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養,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基礎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發展,提升其個人素養。
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累積而來的文化傳承,教師要強化工作中文化養分的滲透。高中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氛圍中滲透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吸收更多的文化素養,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不斷提高專業知識的累積,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體味傳統文化的內涵,體會傳統文化對學生素養的提升作用。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張貼一些古代字畫或名人名言,為學生構建傳統文化氛圍。另外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手段,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搜索,整理出和傳統文化有關的音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內感受所學的知識。比如,在講解《春江花月夜》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民族管弦樂,在生動的樂曲聲中塑造月升月落的夜色情景,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讓學生在極具感染力的民族音樂的熏陶下體會詩詞歌賦的語言魅力,提高其想象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大量的古代詩詞,教師要在進行此類內容的設計時重視傳統文化的引入,要在完成教材內容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文化加以提升。高中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古詩詞內容比較經典,老師加以科學的指導,學生就能理解其中的內涵,高中階段大部分古詩詞都是著重凸顯文人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生們很容易被這些情感所感動。所以,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養成,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注意展現作者在詩詞歌賦中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講解《春望》這節課的時候,教師要著重介紹“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話,該句詩詞充分展現出詩人在祖國遭遇衰敗之時的悲切之情。這種感情對于身處和平時代的學生影響不夠深刻,學生難以感受當時的場景,所以教師要結合場景的構建來加強學生的認知。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展現歷史上優秀的詩詞內容所涉及的文化使命,充分介紹并展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愛國主義影片,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1]。
高中語文教學課程中,閱讀內容是在考試當中涉及最多的一個部分,會對學生的語文成績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閱讀訓練能夠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高中時期的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內容,由此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教育作用,幫助學生選擇能夠為其提供正確指引方向的閱讀材料,雖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書籍都會涉及傳統文化,但部分書籍的內容卻并不能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正面影響,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提高教育教學意識,預先做好調查研究,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梳理,結合教材內容深刻講授,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閱讀計劃,讓學生能夠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在教授《我有一個夢想》時,教師可以在講解文章后設置閱讀環節,為學生推薦和該篇文章具有相同思想認知的圖書《戰爭與和平》,讓學生通過閱讀該本圖書深化對和平的感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對課文知識的認知,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對和平的向往思想,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2]。
課后活動對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情況,以及對教學成果的反饋和檢驗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重視在課后活動實踐中引入傳統文化的影響,現如今,一節課程的教學時間較短,教師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帶領學生完全掌握傳統文化的重點。所以,教師要結合課后拓展活動的舉辦延伸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帶領其了解并體味歷史作品帶給我們的思想熏陶。例如,在講解《荊軻刺秦王》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戰國策》,讓學生感受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荊軻刺秦王的動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教授完《項羽本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霸王別姬》的視頻片段,也可以請幾名同學分別扮演文中的主要人物,通過人物對話和動作表演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另外,教師可以在傳統的節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在中秋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尋中秋節的起源和特點,將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分組,讓其結合不同的方法對相應的問題展開研究和思考,之后進行小組總結并在班級內集體展示,這種互動的舉辦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最關鍵的一點是能夠掌握更為深入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傳承[3]。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入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從根本上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的增長具有積極意義。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也產生了積極作用,在學生個體實現全面發展的進程下,教師更應該重視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應用和發展,要在教學工作中重視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引入,實現對其生活知識的延伸,進而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為學生量身打造教學方案,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潛力作為出發點,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高中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進而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