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芳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貴港 537100)
多年以來,關于要不要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課的任務,不應成為其他學科教學的題中之義。筆者則認為,教學的目的就在于育人,即教書育人。當今我國社會已進入以德治國的時代,黨中央對教育工作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要求。習總書記在2019 年3 月18 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作為口語教學工作者,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以此為動力,責無旁貸,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不折不扣抓好落實,做到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結合課程特點,迎難而上,孜孜以求,抓出成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無疑,以思政教育為主的政治課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僅以有限的政治課來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顯然是不夠的,況且單一的思政說教,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同樣,單純的教師口語教學也不免使學生感覺單調乏味,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需將思政教育與教師口語教學結合起來,不斷拓展口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才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目的。畢竟口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模式,缺乏他山之石可資參考,仍處于探尋階段,充滿著探索性,更富于挑戰性,從高起點和高質量的層面上對口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增加了教學的廣度、深度和難度。顯然,思政教育與口語教學的結合,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疊加,更非將毫不相干的兩件事物牽扯在一起。口語教師如能緊緊抓住口語教學的特點,挖掘潛能,不斷尋求教師口語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契合點,見“機”行事,定能產生春風化雨、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
毋庸諱言,口語教學仍不同程度存在著重專業,輕思政的問題。首先是認識偏差的問題。不少人認為,在口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本末倒置,導致口語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由此對思政教育落實問題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次是存在著落實難的問題。一是教師本身就存在著思政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這是平時不注重思想政治學習、積累和提高所致。二是教學中難以落實。思想上雖然重視,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束手無策,或效果欠佳,效果不理想。凡此種種,反映出思政課程還得不到很好落實,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使思政課程的有效落實在口語教學中成為常態。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攬教師口語教學全局,并以之為紅線力貫整個教學過程。
(一)教師首先要加強思政修養,為人師表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首先要求要有良好的師德,師范,就意味著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口語教學以教師的職業情感、知識積累、個人心理素質等為基礎開展實踐活動,如果教師沒有高尚的人格、豐富的知識積累,即使其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因內容空洞無物,傳達的也將是乏味干癟的思想,難遂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之愿。
(二)教育大學生牢固樹立普通話作為國語的觀念
在教師口語教學課程開講之初,就要開宗明義,有言在先,強調明確普通話是我國國家通用語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普通話,有利于消除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普通話是代表中國的統一語言,學習說好普通話正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表現。掌握和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話,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各行各業人員,特別是教師必備的職業素質。以此為動力,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未來的小學教師在校學習期間務必高度重視普通話學習,并通過努力,使自己的普通話水平達到二級乙等以上,能使用標準或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教學。
(三)堅持師范性和兒童性特點,加強法制教育,明確普通話是小學教師的職業語言
普通話作為教師的職業語言,這是國家通過語言文字法予以明確的。小學教師的職業語言需具有師范性和兒童性。因此,職業院校教師在教學教師口語中,一要滲透師德師風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道德素養。二要使教學語言富有童真童趣。既可引導學生開展學先進、講故事等活動,用普通話介紹全國優秀教師張桂梅最美鄉村教師等人的先進事跡,也可虛擬教學情境,讓學生走上講臺,充當教師角色,用普通話講述安徒生童話等兒童故事,或由學生組織演兒童劇等。
(四)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掌握科學的發音原理和方法,教學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簡練,都需要通過進行相關的訓練才能做到。可進行普通話語音訓練、音變訓練、發聲技能訓練以及普通話水平測試模擬訓練,在反復的訓練中讓學生掌握科學的發音方法,能科學、熟練地使用標準、流利、悅耳的普通話進行交流、教學,從中親身感受到普通話作為國語的魅力,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形成良好的職業語言素養。
(五)堅持課堂示范和自我訓練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培養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在語言表達訓練階段,教師可通過朗讀訓練示范、講述訓練示范,使學生學有范例,練有參考,養成喜歡朗讀的習慣,并能大膽、自信、流利、正確地使用口語、態勢語進行表達。這一階段訓練的效果,思政元素的選擇尤為關鍵,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朗讀方面,可朗讀黃大年故事,舉行“我和我的祖國”演講比賽等。講述訓練方面,可以“永遠跟黨走”為主題,結合社會現實,講述身邊的故事,如抗疫故事等,反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和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團結,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受到正確思想的熏陶,增強愛國情感,真正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六)堅持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樂于奉獻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交際溝通意識
教師口語課程教學要形成以課內教學為指導,以課外訓練為鞏固、補充和提高的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把教學與校內外社團活動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活動中加強口語交際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演講、辯論等水平,使學生在活動中受熏陶,吸收正能量,培養集體觀念和愛國奉獻精神、務實進取的敬業精神。可讓學生到風景名勝做見習導游,到先進人物事跡展覽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做實習講解員,還可報名參加志愿者活動,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在活動中檢驗、提高普通話口語水平和交際能力,培養為人民服務精神,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愛崗敬業和奉獻社會的精神得到升華。如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做臨時講解員,在向參觀者介紹英烈事跡的同時,自己也必為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所感動,從而更堅定理想信念,產生繼承先烈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愿望。
(七)堅持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增強學生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意識
教師口語教學離不開傳統的課堂講授,但由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模擬實境下的即興口語表達訓練,傳統的方法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因此,如能利用錄音、錄像等音像資料,采用聲像觀摩、微格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將隱性教育資源發揮到極致,更能產生直觀的教學效果,不但有助于學生增強學習興趣,而且能從先進的教學手段中領悟到改革創新所帶來的裨益,使學生開闊視野,思想于潛移默化中不斷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產生創新教學手段的沖動,為將來走上教學崗位起到了“糧草先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