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靜
(廣西演藝職業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6)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2017 年12 月29 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廣西壯族自治區,有12 個世居民族,其中有11 個是少數民族,廣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鮮明,以玉林市客家文化為例。明清時期,為了躲避戰亂,大批客家人遷徙到了廣西玉林,來到玉林的客家人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處得高度和諧,同時也保留了一些他們獨特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經過數百年的生活實踐,他們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鄉土風俗和地域文化。其中,客家民居就是一個典型,客家的民居擁有其獨特的歷史風貌以及人文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價值。玉林總體屬于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氣候濕潤,雨熱同季,植被種類豐富,適合多種喜溫暖濕潤環境的植被生存,為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與創造靈感,在進行景觀規劃中,設計師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將當地客家文化與現代景觀規劃技法有機融合,打造富有識別性、宜地性的鄉村景觀。
(一)對鄉村景觀的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意識
目前廣西的鄉村景觀資源大部分處于未開發或者輕度開發的狀態。近年來,由于廣西經濟的發展,鄉村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口增多需要解決住房問題,一些交通便利、靠近城鎮、建筑材料運輸便捷的村莊,居民們都紛紛起了新房。但是,由于施工隊伍基本都是未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建筑游擊隊”,施工工藝、儀器、設備落后,對于很多土建、工藝問題都是憑借經驗,居民也缺乏整體規劃的大局觀。因此,近年來鄉村出現了很多建筑位置、外觀規劃不合理,建筑質量不達標,內部功能布局不科學,鋪張浪費土地的房屋。比如,由于混凝土的水灰配比不合理或者養護時間不充足,新房屋剛落成就出現了樓頂開裂漏水的現象;有些房屋由于選址勘測不到位,土質不穩定,致使房屋地基下沉。
(二)對傳統民居、文化、自然景觀缺乏保護意識
上個世紀90 年代的“打工潮”,廣西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常年外出打工,老人與小孩留守鄉村,有些比較古老的傳統民居出現建筑構件老化、蟻蟲腐蝕、屋面漏雨等問題,老人和小孩沒有能力進行修繕,長期放任,房子就成了危房。所以,很多傳統民居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自然破敗的。20世紀初,人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手中可支配的資金相對寬裕了一些,有條件的農戶們都起了新樓房,有些村民則是直接推倒老房,在原址上建新房,被推倒的老房中不乏有一些比較有價值意義的古民居。人們在建造新樓房的時候,在布局、裝飾、外觀上一味追求“現代化”,沒有傳承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意識。
(三)對鄉村自然環境缺乏維護意識
社會經濟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需求,因此,農村的經濟也被帶動了起來,鄉村的養殖業、種植業悄然升起,給人們帶來了發家致富的福音,很多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回到家鄉創業,養殖業和種植業是人們比較普遍的選擇。但是,鄉村的養殖業缺乏管理規范,對養殖場的設置、排水排污等問題都未做出明確規定。所以,農戶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建設養殖場,極少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隨意將畜禽的糞便和尿液排入江河里,造成水質污染嚴重,使河流失去了往日的生機。人們的收入提高了,但是生態環境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們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對鄉村自然環境的維護意識卻不強。
(一)2005 年8 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總書記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的時候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前提下,強化主題功能定位,優化國土空間的開發格局。有些地方在把經濟搞起來的同時,也付出了破壞綠水青山的代價。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關注健康,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不合時宜。
(二)2017 年10 月18 日,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還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三)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是城市發展的源頭,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鄉村景觀的規劃要保護和利用好鄉村的傳統文化,重塑鄉村生態環境,優化鄉村結構,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構建宜人宜居的鄉村環境,體現原生態環境的自然美。
廣西的民族眾多,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生活體驗、創新、總結,創造了與當地氣候、人文、生活習慣相適應,具有顯著地域特征的民居。玉林市硃砂垌客家圍屋就是如此,它最初起源于客家人群體生活的需要,客家人作為外遷進來的族群,群居是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他們的民居布局是以祠堂為中心,遵循“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分布著住宅房屋。民俗文化被人稱為“不成文的習慣法”,因為它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模式,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深層積淀,具有很強的世襲穩定性和約定俗成規則,它已經外化為一種做事準則、行為規范、文化信仰。民俗文化可以有效排除外部文化的干擾,保護地域文化特色,因為它具有一種整合、凝聚和規范文化的作用。以下總結了幾點講客家民居文化符號應用到鄉村景觀規劃中的策略:
(一)從地域特性出發
玉林地區地形地貌變化豐富,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和人文特色,這為玉林的鄉村景觀規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設計師在對鄉村景觀進行規劃的時候,在合理規劃整治村落的道路和公共設施的前提下,應該高度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多采用借景、原景的方法,既要保留鄉村景觀原始地貌,如耕地、村莊、房屋,又要與當前的時代發展相結合,使置身其中的人們可以盡情享受自然好風光。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人工造景、生搬硬套地開發。
(二)從民俗文化出發
明清時期大量客家人遷到玉林,經過祖祖輩輩的創造、總結、發展,形成了醇厚的客家民俗文化。設計師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的時候,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在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的同時,將當地民俗文化與現代景觀規劃技法相結合。客家人的節慶、生活、飲食習慣也著鮮明的區域特色,設計師要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場所歷史、名人典故等文化資源,在規劃時,可以設置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區,展示內容包括玉林地區客家人的人文發展史、民居布局特點、節慶慶祝、生活習慣、飲食特色等等,進一步優化鄉村的人文品味。
(三)從生態環境出發
玉林地區因為其氣候、地形和人文的因素,擁有它獨具魅力的鄉村景觀。設計師在對玉林地區的鄉村景觀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嚴格遵守景觀的生態設計,充分考慮當地的山地、景觀、植被的情況,高度尊重鄉村的原始自然生態環境,在盡量保持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設計一些人工景觀。比如,可以適當保留一部分結構還比較牢固,或者是可加固可修復的傳統民居,在新房屋建設的時候適當融入古民居的建設特色。鄉村是人們感受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景觀規劃的目的不是徹頭徹尾地改造,而是優化鄉村人文景觀結構,振興鄉村文化經濟。
(一)將民居文化應用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價值
民居文化對于當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價值,民居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民居文化中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一個區域的民居文化往往包含了這個地方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藝術特征,民居文化對人們的審美、認知、價值觀等都有重大的影響,是民族團結的紐帶,也是民族觀念的體現。傳承民居文化,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自信。設計師在對區域景觀進行規劃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調研,深度挖掘當地古民居建筑的精髓,在保護好當地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為該區域的景觀規劃設計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在鄉村景觀進行規劃開發的時候,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戰略,提高開發行為的合法性和規范性。
(二)將民居文化應用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意義
現代城市的大環境給人帶來效率、便捷的同時,也使人感到了焦慮、孤獨、缺乏歸屬感,幸福指數不高,置身其中的人們也在苦尋“情緒出口”。旅游行業數據分析:2020 年,中國鄉村自駕游的占比是78%,高鐵出游7.5%,普鐵出游2.3%,飛機出游1.7%、大巴出游4.5%。由此可見,優化鄉村景觀結構,建設鄉村景觀環境相當有必要,鄉村景觀除了能讓人釋放身心,感受自然風光,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來說,還是一個科普的好去處。設計師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適當保留部分當地傳統民居建筑,結合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手法對鄉村景觀進行二次創造,融入現代藝術美感,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在規劃中更好地彰顯文化個性。
鄉村景觀是介于城市景觀與純自然景觀之間的一種景觀,鄉村景觀規劃首先應該以嚴格遵守鄉村景觀生態為前提,結合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技法,打造以人為本的“宜人、宜居、親人”的鄉村景觀環境,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們消除來自大環境的生活、工作、學習壓力,使置身其中的人得以釋放身心。繁榮鄉村文化,建設文明新鄉村是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發展方向,廣西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應以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為依托,以優化鄉村結構為目的,激發鄉村民眾的“文化自信”,共同維護與促進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發展進程。只有發揚民俗文化,促進民俗文化的繁榮昌盛,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