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馳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縱觀現在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基本為九幾后,他們與互聯網一同成長,受互聯網陪伴、影響,甚至依賴于互聯網進行生活和學習。作為多數是獨生子女的這一代人,生活中缺少同齡兄弟姐妹的陪伴,也是他們更注重更關注互聯網生活的原因。在他們成長的同時,社會發展也正在進行著價值觀的不斷變化、轉型,人類的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割裂,僅憑課本教材,任課老師很難給學生提供明確的答案,且互聯網中的信息沖撞、各類娛樂、游戲方式簡單直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被沖淡、消解。學生在更多接觸互聯網之后,認知行為多獨立、個性、私密,對公共領域的關注度很低,這些明顯的“互聯網+”特點,使得更多的九幾后在思想教育層面多了不確定性、不理性、過于多元卻又極為特殊。“立德樹人”作為當代重要的的教育理念,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更多的高校能培養學生與黨和國家的一致共識,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接班人;但對于學生而言,所學習的內容與互聯網了解的、自己需求的內容不夠對接,較多錯位。網絡、時代,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共同作用之后的結果,必然是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多不同的要求。
1.面對著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教育,傳統的授業解惑的理論教育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共鳴?;ヂ摼W時代,信息滿天飛,爆炸式的沖向網絡中的各處區域,學生的選擇自主權大大提高,面對著微信朋友圈,主題微博等,學生往往容易選擇“所謂的成功人士或專家”,容易選擇與自己年齡、專業興趣愛好等相同人士的交流與學習。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本的枯燥更導致了學生對專業老師的舍棄,教師單方面的教授行為受到極大約束。
2.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為基礎,涵蓋中國近代歷史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知識;通過學習“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深度解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等內容。這些都是經過篩選確定的,明確統一的教學提綱及教學體系內容,符合國家發展中培養接班人的思想政治需求,也是國家進步過程中必須具備的思想政治素養,但這些教學內容往往在理論中給學生帶來冗長、枯燥的感受,與“互聯網+”渠道相比,學生個性、私密的交流方式,公開的展示平臺,寬泛的自由議題,形式的簡潔精悍,更貼近了生活,順應了快速的消化學習,還減少了面對面的約束與壓迫,吸引力自然勝于教師的單純理論說教。
1.建立“互聯網+備學生”的基礎
“互聯網+”有很多強大的優勢,在教學中,首要的就是改變觀念,接受、學習并利用這些優勢。首先,通過各種形式的平臺,特別是網絡的方式,收集學生的各項信息,特別是在思想政治課業學習方面的信息。學生的交流內容、交流用語;學生的交流平臺、思想狀態,以實際教學生活為基礎,多展開線上的調查,積累數據信息;其次,面對眾多的數據信息,類別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確定學生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真實想法,找到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課方式、內容、方法等,進而明確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對本學科的真實需求。這些研究和分析,不僅從現實基礎中對照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融合線上了解,運用適合的教學方式,改善老師授課與學生學習的良好對接,達到真正的學習目標。這種長效的、互融的“互聯網+備學生”的基礎,值得持續、深入運行。
2.實現“互聯網+備內容”
“立德樹人”、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根本目的。首先,從教學內容來看,教師團隊應從多維度研究授課內容,傳授正能量主流,提高課業專業工作的預見性,嚴把教育內容關,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確保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滿足學生個體的獨特的發展需求,使學生個體與國家需要做到有機結合、統一;其次,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中與學生實際生活、需求相結合的主題與內容,提升教學內容的美感,通過哲學美文、榜樣正能量的視頻影像等,提高學生的接受度、信服力,接近和關注學生的個人興趣及發展,增強針對性的教學,與此同時,屏蔽虛假信息,強化獨立思維和鑒別能力,讓學生遠離負能量、負面情緒,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目標。
首先,明確并了解“互聯網+環境”的基本意義,現實與互聯網的雙重存在,并稱成為線上、線下,從生活的線上線下,到學習的線上線下,應先從觀念上改變;其次,高校教育工作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亟需得到重視,更需要不斷融入“互聯網+”的內容和理論。通過“互聯網+”環境的特殊性,進行足夠的調查研究,做好線上學習授課的論證工作,研究并得出具有可操作性、可執行性的教學方案;再次,基礎教學的被動和滯后,除了從人才、資金、技術、研發等方面發展外,更應建立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平臺,運行“互聯網+環境”系統,使教育教學工作做到互聯網化,創造增加更多的交流空間,使師生能在課余時間通過微博、微信、QQ 等方法進行交流學習,更善于利用閑暇時間,保留討論內容,改變學習習慣。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無論是教學還是管理、實踐等,都得到良性發展。
1.授業者須明確“樹德立人”的基本任務,認識到自身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傳道受業解惑,改變原來的“學不為用”的教學方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加強傳統文化與國學文化的研究、宣傳和實踐,營造優秀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是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能夠在現實的生活中保持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成的各種人生觀、價值觀。
2.提升教育者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首先,提升施教者的教學能力、提升施教者的專業素養,豐富課堂內容,同時關注學生個體的興趣,結合網絡,發掘利用“互聯網+老師”的新的平臺和授課機制;其次,教育者要樹立全心的“意見領袖”的新形勢、新權威,提升專業的預見性,增強互聯網的基礎技能,經營自身的線上學習交流平臺,結合學生喜歡的美文、微課等,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再次,教學的同時,老師更要從精神、思想上關注學生狀態,隨時隨地溝通了解,多做線上線下的調查評估,及時了解輿情,分析輿情,調整教學內容及方式,站穩線上線下兩個講臺,使“互聯網+老師”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受學生歡迎的新方式,從而大大減輕了課堂之上的理論宣講。
“兩課”教學、學生管理、黨團建設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部分,專業、體育、心理等健康教育貫穿始終。引進并開展“互聯網+”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從這幾方面進行布局:
高校的“兩課”專題也應建立線上平臺,由網課、QQ 群、微信群及公眾號形式等組成。總平臺分設五個欄目,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近代史”、“形勢與政策”,進行相關課程的在線教學、布置作業、作業收交及講評,甚至包括在線通知和成績評定;關于授課教師的情況、所授課程的主題、師生園地等作為討論、交流分欄目。建立崗位責任制,推選任課教師、課代表或網絡維護人員分任崗位負責人,負責平臺維護、上傳各項內容、整理統計意見、監督管理等職能,實現線上線下同學習、共進步,同步進行的“互聯網+”模式。
首先,依托高校自身的學校官網、微博、微信等主流平臺,創立平臺鏈接,享受官網資源,同時在校內網上開通專欄專題,整合利用學校優秀的網絡資源和網絡服務,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其次,線下方面,與校內的各個社團、工作室、系室等創造平臺鏈接,以專業學習為基礎,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議題,提升吸引力及興趣;再次,發揚自媒體精神,發動、創建平臺連接,擴大網絡影響力,發揚榜樣力量及榜樣宣講。
首先,提高創建平臺的影響力。從人員的技術技能入手,對信息、話題的篩選設置及版面的設置下功夫,增強點擊率。有以下幾個辦法:(1)版面設置交互內容,根據參與度給予不同獎勵(積分等);(2)重點關注平臺主題的網絡化、個性化,提升參與者的熱情和興趣,將理論性和教育性相互結合,增強啟發性,拉進參與者的距離,達到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3)利用師生們的碎片時間,將教學內容符號化,適應“互聯網+”,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4)邀請專業的人對平臺版面進行特殊設計,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及注意力,引導促進學習興趣,完成教學目的。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要以線下的基礎、人工教學為根本,輔助“互聯網+”的線上教育,使大學生在可控的時間內自由的學習和掌握基本的課業知識和實踐真知。教育需要變革,觀念需要改變,但主體的中心任務不可丟棄,傳統的授業解惑仍舊是教育者的基本工作。教育需要與時俱進,我們更要順應時代發展,研究和開拓新的教學平臺、模式,以促進新形勢、新時期的大學生的教育工作的開展;全民網絡時代,打造全新的“互聯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發展變化及引用的,從單純的理論教育層面,到現實的生產生活,都應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效教育理應順應時代變革,培養國家真正需要的接班人,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傳統教學為主,創新“互聯網+教育”為輔,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輔助,良性發展,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更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項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