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
(河南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河南 周口 466000)
契機的“契”是用刀插入、切進的意思,“機”則是時機,最佳時間點的意思。我們不難發現。契機本身是引起事物發生變化的關鍵,一個燈光變化,實質上就是一個燈光契機點。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關注這個變化點以外,更應該注重連接這個變化點的開始和結束兩段事物,以及這些連續變化所形成的節奏。作為一個完整的戲劇,都是有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變化組成,燈光設計者都格外注意每一個變化的開始和結束,因為開始和結束是關系兩個變化段落相連接的關鍵,他們都是燈光不安和契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善若水水性柔,人品當作水性修。我洗天下我成垢,我養社稷我無酬。”這沁心悅耳之音,我已熟耳能詳,也能時地唱上幾句。我不是演員,但我卻非常熟知越調《老子》中的每一段唱詞、音樂和節奏等!因我從創作者的角度上,不斷熟悉劇情的變化,演員的調度,音樂和鑼鼓點的節奏。來設計燈光變化在演出中的完美藝術。
首先我們要了解燈光是舞臺美術諸因素中表現為“動態”的因素之一。與表演的協同性最強、最直接,燈光具有靈活性,能呈現調色板上所有的微妙變化和對舞臺空間的所有表現力。燈光與音樂、音響必須嚴密和諧一致。演出中燈光要變化的點稱之為燈光的契機。“由于燈光的“動態”、“易變”等特點,燈光在變化契機的準確尋找和巧妙運用,也責無旁貸地充當表演與各種舞美之間的融合劑。這個契機或存在于演員的表演中,或存在于演員的臺詞中,或空間、場次等場景轉換中或意境的渲染,或外化心理的表白,或舞臺調度的轉換,或某種環境的描寫。對燈光的把握,也是對劇情的把握,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劇情的節奏感.同樣契機在燈光藝術中形成變化起伏與旋律、節奏的指揮棒,是滲透劇情、推動情節、渲染情感、輔助表演及深化戲曲主題的催化劑。”
河南越調《老子》的燈光藝術在不斷創作至臻于完美的歷程,每個場次的點、節奏、音符、劇情都深深都烙在心里。所有我想從《老子》這個戲,來談談戲中每一次燈光變化契機在演出中的作用。我認為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用暗場和起光連接下一場的變化,使劇情上下連貫。有定點光更好,集中觀眾注意力,不用去想舞臺上的換景。如《老子》第一、第二場結束時老子被逼無奈得去見周王的心情,和不情愿留在宮中的紫葺,卻趕著青牛擁簇在老子跟前,定點光下的老子顯得格外的偉大和慈祥。這些都是通過上下場次劇情中的契機,來發展燈光變化。使得燈光在變化中可以貫穿整個劇目的主題思想。
臺詞中有節奏,“唱、念、做、打、舞”中有節奏。音樂中,舞臺調度中有節奏。燈光變化的契機和其他因素一樣相應配合,共同組成整個演劇的節奏。在演員表演和舞臺美術的諸因素當中,燈光節奏的恰當處理在時間和空間上,人物情感的轉換上起著統一和協調的作用。如四位王子在表現自己內心想法的時候,此時場景光和照明光全滅。每一位王子內心獨白,都有一個定點光隨著節奏點亮點滅。等到四位王子心中都堅定了自己的如意算盤時,四個定點光同時亮起,隨之燈光在音樂節奏中恢復到原場景的變化,從而給觀眾也有了交代,讓觀眾有意識地去想四王子和紫葺如何相處,關注下面劇情怎么去發展。
戲曲中無論是寫實或寫意,還是其他何種表現形式,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表現某種精神,傳達某種情感,達到描寫景與渲染情的渾然一體。因此情感的變化點往往會成為重要的燈光變化契機。狀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現在在戲曲情感戲中經常能從燈光的變化中見到,很貼切情感的抒發,讓觀眾也融入到劇情的發展變化中來。使之觀眾的內心情感與燈光所描繪的情景產生共鳴!這種人物情感的渲染在《老子》劇中也是表達得淋漓盡致。王子們為了私利火燒書庫,景物與道具都已點燃,此時全場紅光渲染,紫葺撲倒火中去取未燒完的道德經書。而后老子出現場景中,他不顧個人安危在火中尋找愛徒紫葺。用燈光的微妙變化來烘托老子是個慈祥和藹、有情感的老人。再有,老子得知老百姓需要牛黃來渡過疫情,問大青牛是否愿意救助大家,大青牛響徹天地間的一聲長叫,來表達愿意為老百姓獻出自己的生命。頓時燈光隨之突變,老子隨燈光的定格,舞臺上的表演者和舞臺下的觀眾都有了情感的升華。情感的渲染樹立了,老子以一個思想大家和飽經滄桑老者的獨特感受,對周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大徹大悟和深邃理解,進而催生出流傳千古、惠及萬民的道德經書!
光要滲入到某種意境當中,如回憶、想象、夢境。四場,孔子問禮一場,孔子拜送老子,此時燈光用顏色的冷暖搭配,不同角度的光源映照。把后場景渲染出一番生機盎然,竹林郁郁蔥蔥、群鹿簇擁、人與景、物與景,情與景。光和時空的轉換,寓意了回歸、田園、自然的美好詩情畫意。孔子對老子的頂禮膜拜,和對深奧哲學思想的追求,也豁然開朗起來。從而升華了兩位圣哲的高大形象。根據演員隨劇情的內心獨白,燈光利用其特性(如色彩、影子、煙霧效果)來表達人物的感性,豐富了演出的視覺形象、視聽同感。例如老子騎著青牛轉入函谷關,看到身邊的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當想到,三年所著的心血已化炬,坐騎青牛的離去,而后紫葺飄然而來,卻在老子的懷抱中帶著祝福和期待也悄然逝去。此時燈光已隨情感發展營造出悲涼、孤單、無助的意境。轉念臆想,感情驟然升華。迸發出曠世吶喊:“畢生放喉第一喊”。燈光變化隨之把全場環境光顏色變為紫色,伴隨著冉冉上升的紫色煙霧和函谷關前的煙霧裊繞。示意用光的色彩變換,用光的語言,傳遞給人的一個象征性的符號。“紫氣東來”紫氣圍繞在老子的周圍、戀戀不舍、依伴依偎,詮釋了人之思維,人之遐想,光的營造。突出了劇情人物在燈光渲染的意境中,似夢似幻、似實似虛、似情感的渺茫似情感的真切,同時依托精彩的唱腔,絕倫的唱詞,真摯的感情,激昂的樂章,敲打著觀眾的心扉,震撼著觀眾的心靈,使之動情拭淚,掌聲不斷。臺上臺下產生了共鳴!在唱出“民是天民是地民是江山”時,燈光刻意的隨音樂提亮照射整個場景。當眾百姓言道“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時燈光隨情節變化回到現實中。老子也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思想,在百姓的敬仰和期待中揮毫擎筆,步履有力邁向了人生的制高點。由此留下了傳世千年的不朽之作,千言《道德經》。
一天內晨午暮夜的變化,一年內春夏秋冬的變化,天氣的陰晴雨雪的變化。一是靠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來轉換季節與時空,二是靠燈光的變化和創造性地營造環境來完成舞臺的生活圖景。如《老子》第一場,在鹿鳴呦呦聲中,燈光隨音樂起光,高側光淺藍,流光橙黃,逆光草綠,天幕光為湖藍,在硬景和軟景的映襯下把晨曦的田園自然風光的氛圍交代給觀眾。由于燈光的動態,更給戲曲在時間的處理上和演員的調度上拓展了空間。
有很多是以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通過減弱一個光區,利用人眼的錯覺用光引導空間的轉換。有一個鏡頭切向另一個鏡頭,戲曲中演員通過虛擬化的動作(如圓場、翻跟斗、開門)等。如《老子》第六場函谷關前,“三年著述化成炬,唯有青牛不相棄,騎著睡來睡著騎。”老子騎著青牛隨著伴唱從后天幕出場,后天幕月亮從無到有,再到沒有圓缺。這是燈光和天幕軟景的配合,向觀眾交代空間的轉換。又如,第四場孔子問禮,老子和孔子在交流人生的追求和治國道理的時候。周王從移動的硬景中出場窺聽兩位圣人的治國方略。此時燈光有意識地給他定點光照亮,向觀眾交代此時還有個空間的存在。所以說燈光的變化及時性留給人豐富的想象,不僅能烘托演員,而且還能交代環境。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我對燈光變化契機在演出中作用的深刻理解,同時也借此文章向大家介紹一下河南越調《老子》中,一些出彩的燈光變化。作為《老子》舞臺燈光的創作和參與,經歷了改變、努力、艱辛,到現在的碩碩榮譽,我倍感驕傲和自豪。立志在今后的創作中,不斷努力,虛心學習,創作出更好更優秀的越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