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石門實驗小學 向玉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切實加強中國書法、武術、戲曲教育工作,深化中國書法、武術、戲曲教育改革,進一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中國書法、武術、戲曲進校園、進課堂。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書法素養的啟蒙期,亦是關鍵期。本文試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旨在通過課堂上的對比教學法引導學生樂于寫好字,有能力寫好字,自覺寫好字,從而真正地培養學生的讀帖意識、提高書寫質量、提升書法素養,更好地將《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落在實處。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練字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要想學生寫好字,得讓他們對寫字感興趣,由被動變為主動寫字,由“要我寫”變為“我愛寫”。
心理學家認為,運用對比的關鍵是要抓住事物的異同性進行比較。這樣可使學生能從復雜的現象中迅速抓住實質。有比較,就有分析,比較是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捷徑。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對比教學法能幫助學生發現書法中的規律,在比對中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高效性。
教學中很多同學過分依賴老師的分析講解,書法課堂上寫得還不錯,但是過幾天就忘記了。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自己動腦思考、沒有真正領悟“讀懂”書寫要領,從而導致印象不深、沒講過的字不會寫等現象。
對比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通過筆畫與筆畫之間的比對找相似、找不同、找關聯,從而找到書寫要領,歸納出書寫規律,養成讀帖習慣,激發寫字的興趣。
如西泠印社版《書法練習指導》三年級上冊,“二、三、工、王”這幾個字看似簡單,但是讓他們能規范書寫還是有難度的。課堂上,我先請同學們對比“二”字兩橫的不同。學生們開始僅關注了長度,至于線條的方向、起筆、行筆的弧度、收筆的變化能發現的很少。當我將兩個直尺分別貼近筆畫,直觀的畫面讓學生比對得更加清晰,微妙的變化被他們找到。在“三”字的練習時,請同學們先比對“三”與“二”關系。因為有了前面的經驗,這次不僅關注到長度、起筆的方向、行筆的角度,還看得了筆畫形狀的變化,也有同學用尺子來驗證自己的觀察結果。用比對法把復雜的問題直觀化、簡單化。“工”和“王”字的讀帖分析,孩子們將比對教學法運用得更加熟練了。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邊找邊比對邊書寫,覺得書法練習也沒有那么枯燥了,在字帖中“讀”的內容越來越多了,寫起字來也覺得輕松很多,變得更樂于寫字了。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中小學書法教育要注重基本書寫技能的培養,不斷提高書寫水平。”書寫水平要想提高,就需要對書法認識的提高;書法認識的提高,就需要有書法意識的提高;書法意識的提高來源于好的書寫習慣的養成。好的書寫習慣中能認真讀帖是很重要的一項。通過讀帖分析字型結構、字體特征,諳熟于心自然能寫出漂亮的漢字。
在小學生的書法課堂上用比對教學法對提升小學生讀帖能力是直觀、有效的好方法。用對比教學法能直觀地讓學生進行長短、寬窄、高低、正斜、輕重(粗細)、方圓等進行比對,同學們會覺得很有趣,并覺得很難達到,而且范字的特征在這個比對過程中快速高效找出,有了這些關鍵點,歸納總結書寫要領,書寫起來就容易很多,書寫質量自然也就得到提升。
如,左右結構的字,在漢字中有很多。遇到左右結構的字時,以偏旁為主先對比左右兩部分的“胖瘦”關系,像“三點水、二點水、絞絲旁、山字旁”等等,偏旁筆畫少一般比較“瘦”,所以寫的時候要窄一些;像“木字旁、提手旁、單人旁、雙人旁”等,偏旁中縱向筆畫突出的,也要寫的偏窄一些。 還可以繼續進行“高低”“長短”的比對。書圣王羲之曾說:“上下方正,前后齊平,此不是書。”對比左右兩部分的起筆時的高低位置,收筆時的長短變化。往往在楷書中大部分字不會寫成正方形,都會有些錯落,這樣才能顯得靈動、有趣。
不僅字形整體可以對比,筆畫也同樣在對比中特征更明確。如橫畫的左低右高、橫細豎粗,長橫的書寫是重到輕再到重,這樣的輕重變化。豎畫只有不是縱向長度太長的時候豎畫也多會有些傾斜,筆畫雖斜,但字卻歸于平正,書法中的斜中求正的智慧就是這樣被體現的。
學生通過對比教學法,養成了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總結規律的好習慣,精益就精的嚴謹治學態度也逐步加強,筆畫規范、結構勻稱、端正美觀,書寫質量得到提高,把字寫好的能力自然增強。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書法教育既要重視培養學生漢字書寫的實用能力,還要滲透美感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在書法教學活動中進行適當的書法文化教育,使學生對漢字和書法的豐富內涵及文化價值有所了解,讓學生感受書法藝術之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欣賞什么?怎樣欣賞?欣賞的標準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比對法教學課堂,和學生一起從漢字和漢字書法的有關知識開始,從漢字的產生、真草隸篆字體的演變來對比歸納書法漢字的藝術特點,讓學生明白書法欣賞就是欣賞者接觸書法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通過欣賞歷代有名的書法家的作品,讓學生能運用對比教學法,對比出中國書法中的線條,是書法者內心感情活動的軌跡,它區別于幾何學上的線條,它活生生,有感情,有力量,有形象。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的欣賞一樣,有個相對的審美標準。具體主要有下面幾方面:1.點畫的線條美;2.結構的造型美;3.章法的整體美;4.風格的個性美;5.構思的意境美。
學生能對比出書法與寫字的本質區別在于它的審美性。寫字主要以實用為主,兼之審美,重在端正、整潔和規范。書法不僅要求拿筆的姿勢,同時要求筆法、墨法和章法。筆法要求“筆筆中鋒”;墨法要求多樣變化;章法是要講究大局意識,布白的運用與整體美密切關聯。
學生能對比出顏體書法,點畫精勁,線條挺拔,橫細豎粗,圓渾道勁,筋骨內含,或藏或露,有陰柔之美而和陽剛之氣。《張遷碑》結構方正,剛勁沉著;《鄭文公碑》氣勢縱橫,勁健絕逸;《始平公造像》氣象恢弘,體格凝重;《醴泉銘》法度森嚴,清雅秀麗;《顏氏家廟》骨力遒勁,渾厚剛健;《神策軍碑》精練蒼勁,法度謹嚴;《蘭亭序》氣骨雄駿,秀逸蕭散;《祭侄文稿》縱筆豪放,蒼勁多姿;《寒食詩帖》筆酣墨飽,自出新意。
小學書法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書法家,而是引導學生成為生活的藝術家,學會用“美的眼睛” 去看待周遭的紛繁事物,用“美的心態”觀察并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增添一些生活情趣,陶冶情操。通過比對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讀帖習慣、正確的書寫意識,找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有趣、有味、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領悟、有所進步,切實感受漢字魅力,傳承書法藝術,實現課堂的高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