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0)
電視新聞中,現場報道的影響力和地位十分重要。現場報道就是要描述現場,根據環境,我們需要用語言進行描述、補充、說明、解釋。通過語言可以建立起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視角多維,充分運用視覺、聽覺、以及間接語言描述使聽眾感受到的味覺、觸覺;有效傳播度、可信度高,現場以及背景信息傳達全面并體現新聞的紀實性。媒介視點傳播效率快、影響層級深,現場以及背景信息傳達快并且充分體現媒介視點和目的觀點。特別是一些突發重大事件、災難性報道等,都廣泛的使用現場報道這一手段。每一條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都是報道者以有聲語言表達為主要形式,并基于多年的文化素質和新聞素養對新聞消息進行的立體化闡釋。現場報道中的有聲語言表達能力有以下幾方面:多重語言表達樣式,包括背景陳述、即興評論、現場畫面講解、現場采訪等;語言技巧,包括語言暢通精準、語清意明,邏輯清晰、控制語脈,重視簡潔、提升語言質量;語言表達風格,能聽善問隨機應變等等。大型新聞事件現場報道——國慶閱兵慶典,屬于直接使用預設進行報道,是一場壯麗的媒介景觀,區別于突發性的現場報道,它有更多的規范性和待挖掘的新聞價值。報道者的有聲語言表達產生發展變化,變化原因一是受到媒介環境影響,現場畫面和現場視覺信息的補充可以通過設備使觀眾有明顯的直觀感受,不需要過多的通過報道者進行語言轉述;二是國際環境的影響,國慶閱兵作為國家大型新聞事件,受到的關注不僅僅來自國內民眾也有國際媒體關注;三是受眾媒介素養提升,新聞大話、套話的反復出現會讓觀眾感覺現場規范性過強,沒有親民性,不符合國家閱兵慶典“與國同慶”的氛圍與指示。
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形態種類數量也隨之增加,大型新聞事件現場報道的方式和角度向多元、靈活發展,變化的特點從報道者角色感、有聲語言表達的側重點上。
(一)區別于現場觀眾但不跳脫出現場觀眾身份
現場觀眾主要感受現場整體氛圍和享受當下,而現場報道記者要以知情人的身份將現場情況轉述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并且補充有關慶典的信息。簡單來說就是提示和補充的作用。現場和電視機前觀眾沒有主動帶領性主要是被動參與者,現場記者是一個主動的角色,帶動觀眾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由歷史到現在了解現在此時此刻事件的全貌。現場報道記者還有烘托和宣傳的作用。在報道當中要間接性的表達出國家的積極發展變化,通過細節和背景描述鋪墊,不可直接發表激烈的情緒化詞。
(二)加強體驗感
在自己的報道當中要充滿人文情懷和貼近觀眾的語氣使觀眾產生信服感。在現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個性的突出鮮明感也能使得報道變得多元和“有看點”,這也要求報道者在前期需要做好現場信息挖掘和情感調動的前期工作,并且打磨出適合國慶整體氛圍的語言風格,由心地向觀眾傳達現場和需要報道者傳達出的信息。
(一)語言邏輯加強、語言鏈條豐富
現場畫面信息基本呈現平鋪展開效果,受眾需要看什么、怎么看、想看什么,報道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可以用語言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引導觀眾關注現場從細節到大局或者方位順序、從個人的個體感受到整體氣氛等。語言段落內容之間像串大小不一的珍珠一樣,有的“顆粒飽滿”,這里指信息補充豐富、語句將現場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件、固有或者變換場景、小人物或者大人物都描繪的很完整立體,而完整立體也并非“五十響禮炮的回聲即將在廣場上空激蕩,‘紅旗’牌檢閱車即將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下……”相反可以有的可以“打磨光滑”,這里指前期工作的補充內容可以將語言美化,出現金句;相反的情況“較為粗糙”可以針對現場即時的內容給予補充。
(二)平實語氣、話語層遞感增加
語言描述事件和場景上多注重細節,同時也注重幕后故事的補充挖掘。在面對受眾進行單方面輸出時,平實交流的話語感會使得觀眾的現場參與感與帶動性更強,在有面對面交流的采訪中,平實交流的話語感會使得觀眾和受訪者感到聆聽性佳;話語層遞感是指在前期工作中和現場的話語提綱上有兩大結合:一是現場新聞思維與歷史思維結合,二是擴散思維和統攝思維有機結合,現場和背景信息是呈螺旋式推進。
(三)總基調保持莊嚴熱情,在語言風格、語言色彩上貼合受眾。親切交流輔以肢體語言,例如張弛有度的肢體表達和簡單的表情,不要故意營造出“話語架勢”。
(四)采訪問題有人文關懷與新聞素養。在現場報道中會涉及到現場采訪環節,可以根據不同人物設計符合人物角色的問題或者以故事帶出情感渲染。
以國慶70 周年蔣林的現場報道為例,蔣林的現場報道內容:“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天安門東觀禮臺的西側平臺上,”(提示位置,使觀眾產生信服和身臨感)隨著我們的鏡頭緩緩拉開,(開始主動調動觀眾一起)“您看到的是晨光當中的此時此刻的天安門城樓。有了紅燈籠和紅旗的陪襯,它更多了一份節日的喜慶色彩。”(提出現場細節,烘托氣氛并語氣在此時變得親切貼近)。“那么在每一次的閱兵當中,這個面積大概只有十平米的平臺,都承擔了非常重要的指揮的功能。”(將景別從大場面推向小細節,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眾提出設問)“在今年的閱兵當中,這里更會發出三條重要的指令,分別是:標兵就位、分列式開始和標兵撤回。與此同時,在閱兵結束之后的群眾游行環節,這里就會變成一個群眾游行的空中指揮平臺,包括去監控我們所有的隊伍行進的速度、保證他們的安全、音樂的切換以及花車裝置打開的口令,都會從這里發出。”(對于一個平臺的功能性講解貫穿到閱兵場合和群眾游行兩大方面,也起到提示本次國慶慶典有閱兵和群眾游行兩大方面。除此之外,邏輯清晰語言簡潔精煉)。“當然,此時此刻,我相信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更關心的還是,我們今天的盛典準備的情況怎么樣,”(以貼合觀眾的角度幫助觀眾更了解現場,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理)“帶著這樣的問題呢,我們要采訪一下閱兵聯合指揮部的副總指揮中部戰區的張旭東副司令員。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現在我們的準備情況怎么樣?”帶來了權威性的解讀,更具有信服度。
1992 年10 月1 日,《中國新聞》開播,記者高麗萍站在天安門廣場向大家作現場報道。她告訴觀眾今天的國慶節的詳細情況,但主要還是介紹了人們的直觀反應和未來愿望方面主觀性的態度內容,現在的國慶新聞報道將人們的反應通過畫面輔助的方式展現,會添加很多背景資料、采訪加入會增加權威性和客觀性。長達3 分鐘的新聞,沒有解說詞,基本上都是同期聲。這樣的新聞首次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屏幕上。
現在的現場記者報道國慶盛況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從發展歷程上來看,所在位置發生變化:最初由于技術和對于新聞傳播的不成熟,我國報道一直以棚內錄制為主,直到1992 年《中國新聞》記者高麗萍才在天安門廣場做長達3 分鐘的開創性現場報道,而現在現場報道越來越多尤其是直播性質的占據主體,使受眾產生“我就在”的感觸;報道者態度上可以發現,新聞傳遞者的態度由直述式的傾倒信息到有切點有角度的表達;在內容準備類型上發現,之前的新聞報道和講述以策劃性內容為主,突發性少;現在的新聞報道會在有大致框架的前提下,加入即時報道和即時評論將其結合起來,夾敘夾議,更加靈活。對于現場的把控能力越來越強,在反應現場的同時會以歷史的背景資料做補充。除此之外,新聞影響范圍,使中國在展現自己綜合國力和形象時,例如在國慶這樣的大型慶典上具有主動掌握權對外對內講好中國故事,而不再是失語狀態;最后,這也與新聞報道理念息息相關,更多是體驗式報道提升觀眾的參與度,把新聞現場最大程度交還給受眾,把新聞信息更為真實地傳遞給受眾。不再是簡單的把新聞報道準確清晰,更加具有背后目的性。以后的現場記者報道將多添加突發性和及時性的內容輸出,以更加自如的報道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未來在現場新聞報道中可能還會融合大量的新型媒體產品,VR、實時彈幕加強線上線下互動,投影屏幕實時講解等等,加強了互聯網和電視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有聲語言表達在傳播中的的又一時代價值和新聞價值。但是變化之中作為現場報道者需要強化自身的新聞敏感度、時代參與度、綜合能力應用性,提升現場報道者的核心競爭力與作為傳播媒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