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文婷
(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這個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響,整個求學生涯過程中,學校更加注重對文化理論知識的培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一般都在語文課中體現一部分,重視程度不是很強,這對于學生未來走入社會和國家未來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保證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
若將傳統文化進行解釋首先就需要將這個詞匯拆分成“傳統”和“文化”兩個部分,傳統是對當下來說的,一般指的是過去已經存在的習俗和生活內容,在時間的長河中,傳統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變化,一般都帶有極其強烈的本地風俗,這也是時代傳承的結果。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精華和糟粕是同時存在的,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反映的是文化中精華的部分,是能夠激發全中國人民強烈自豪感的精神支柱,是全國人民一起奮斗的動力支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時間沉淀下來的文化精髓,以人為本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就出現了,在現代教育的理念中更加強調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占據的是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需求來進行指導,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材施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儒家孔子的理念中應該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發光點,這樣的觀念穿越了千年的時間依然是值得借鑒的。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已經逐漸與當下時代相接軌,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應該做到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實現思想和技術的雙重能力提升,才能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大學生是未來時代的主人,也是未來形成怎樣社會風氣的主要影響者,所以在大學期間接受怎樣的教育觀念就顯得意義非凡。我國是人口數量十分龐大的國家,高校中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導向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格外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能夠在學生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既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還不會讓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大學生的宏觀思維模式還沒有完全的形成,而且這代人受到網絡沖擊較大,在他們還沒有正式步入社會之前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不管是對學生自己,還是對社會風氣的形成都是十分必要的。
新時期對大學生的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企業對人才的聘用也不僅僅局限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層面上,高素質的人才既需要過硬的技術水平還需要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尤其是在公司中比較重要的職位,管理者需要考察員工的忠誠度和思想品質。中華傳統文化是整個民族千年傳承下來的精神寶藏,在里面蘊含了大量的道理,能夠教育當代的大學生在技術和思想上雙重進步,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讓在海量信息中的大學生們保持初心,用正確的價值觀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在傳統文化中比較講究“尊師重道”的思想,而在顯示中很多大學生自己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卻藐視帶領自己最初學習的“師傅”,認為他們思想傳統,不懂變通,甚至刻意打壓,這明顯是錯誤的,不管對方是否存在思想老舊等問題,“師傅”是應該永遠值得尊重的。
中華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其中歷史學、邏輯學、美學和文學的內容都很多也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另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中還能夠提升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讓高校學生形成積極拼搏的精神,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當今的時代生活節奏都很快,這樣快節奏的社會氛圍讓很多大學畢業生在初入社會時承受著較大的壓力,中華傳統文化除了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底蘊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業余愛好,讓他們在壓力很大的生活中找到壓力的釋放點,從而健全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增強了自信心。
愛國主義不論在歷史的哪個時期都是極其重要的思想,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既符合國家社會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必然。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相對靈活,學習能力也很強,但是生硬的講授愛國主義教育課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對于青年大學生群體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將愛國情懷融入生活,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中實現教學思想的傳遞,常識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融合,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用更加成熟的心態來思考問題。例如,在寢室、教師的宣傳海報中進行愛國主義的植入,讓學生時時刻刻都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也可以結合地方特點,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愛國主義紀念館,聽講解員講授感人的愛國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這樣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讓愛國主義精神滲透進學生的價值觀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工作管理理念需要以學生發展為前提,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具體實施方面,學校首先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修繕和更新,讓學生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教學設施也需要結合目前的科技技術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技術水平符合社會的需求的目的。另外,每屆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變化,高校在學生管理中也應該“與時俱進”,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并在大學校園中得到鍛煉,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和人生目標。
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孔孟的思想中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也是高校管理中較為重要的理念。作為學生管理的主要負責人,輔導員在于學生溝通的過程中需要積極的挖掘其身上的閃光點,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在大學期間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來鍛煉自己的核心能力。在選修課程的選擇上,輔導員應該結合自己對本校的了解,指導學生根據喜好和實際應用來進行選擇,避免學生因為信息差導致沒有學到應該學習的內容。例如,在綜合性較強的高校,學生的專業是經濟管理類,但是對音樂十分的感興趣,教師在與之溝通的時候發現其在唱歌跳舞和樂器方面的才華,就應該指導學生去參加樂器社團和系內晚會來實現自我的價值,在選擇課的選擇上,教師也應該告之學生去參加音樂系教師開設的選修課程,從而提升自己在音樂方面的能力。雖然可能達不到專業音樂學生的標準,但是在經濟管理類的學生中絕對是十分亮眼的技能,在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后,音樂方面的才華也能夠在公司年會等活動中展現,為自己博得領導的認可和好感。
中華傳統文化中是比較重視有功則獎,有錯責罰的教育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也需要有明確的制度來對學生日常的行為進行規范,規范執行的過程中獎罰制度也要做到清晰明了。制度的設定需要根據學生日常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合理完善的獎懲制度對高校學生管理是有助益的。例如,學生代表學校獲得獎項時,獎學金和評優都優先對待,幫助同學或者在社會上做了好人好事,學校也應該設立專項的獎勵制度鼓勵。當學生違反了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出現了不當言論時,按照要求需要對學生進行處罰,但是處罰的方式和力度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處理,在確保有一定懲罰力度,讓學生知道自己錯誤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態,不能應該處罰力度過大造成學生心理傷害。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的沉淀,是中華兒女幾千年精神的結晶,是民族的生命之魂,不管在哪個時期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學生管理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也應該在這樣的背景下轉變,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技能水平,忽視道德標準,只有內外兼修的人才才能在社會上獲得尊重,有更加長遠的發展。雖然,這項工程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完成,但是只要用創新的思想,堅持落地的原則就一定能夠取得好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