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傳統媒體而言,順應時代的潮流,在網絡時代背景下,能否找到找準轉型的關鍵點是傳統媒體發展的關鍵。隨著網紅經濟的出現,短視頻逐漸崛起,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網絡的提速,使短視頻得到了各大平臺、群眾的青睞。將新聞報道和短視頻形式相結合成為了當前傳統媒體的良好前景的發展方向,短視頻作為互聯網內容的一種傳播方式,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幫助傳統媒體在傳媒行業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尋找突破的路徑。
2020 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隨著5G 網絡的普及人惡魔你在日產生活中選擇使用手機上網,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逐漸多樣化。在傳統媒體視頻后處理新興的信息傳播載體——短視頻,于傳統的視頻模式相較,短視頻具有生產成本低、傳播碎片化、生產碎片化、時長短等特點。短視頻在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的市場在5 分鐘以內,短視頻的制作在形式上更為用戶所接受,一篇文章遠沒有畫面、音圖更加直觀的展示出來,短視頻呈現的信息更加全面,對于受眾有更高的觀看體驗[1]。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大眾對于豐富的信息有了更多的追求,而短視頻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于信息的追求。當下,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們的時間逐漸碎片化,短視頻的發展正好滿足了受眾對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因此,傳統媒體需要適應這一變化,明白碎片化時間的使用是必然趨勢,對于新聞報道生產與傳播的改革也可以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短視頻新聞正好契合了受眾時間碎片化的特點,大大的滿足了群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方面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新聞信息。
我國視頻新聞發展于2005 年,最早是在優酷網、土豆網等食品網站中出現,在2012 年至2013 年快手、秒拍等短視頻客戶端的出現,讓部門新聞工作者看到了短視頻成為新聞報道新形式的可能性。直到2016 年“梨視頻”上線,將自身打造為咨詢閱讀產品,制作新聞信息視頻,將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展示給大眾。2017 年北京市網信辦、市公安局責令限期整改,但是短視頻新聞的爆發,是大眾開始接受認可新聞資訊短視頻。通過調查顯示有79%的互聯網用戶獲取新聞資訊的途徑便是短視頻,傳統媒體新聞在短視頻中的探索已小有成就。傳統媒體新聞類短視頻的發展,使新聞資訊類視頻越來越多,讓大眾耳熟能詳的視頻賬號便有“澎湃新聞”“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在傳統媒體新聞類短視頻的制作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內容的原創性,富有新穎、趣味的短視頻更受大眾的喜愛和關注[2]。言而總之,傳統媒體新聞報道需要利用內容的優勢,通過短視頻形式來吸引大眾的目光,提升受眾對于新聞的興趣。
2014 年全國兩會新聞報道對傳統媒體新聞短視頻的發展迎來了高潮,全國各地電視臺開始紛紛使用各種類型的短視頻進行新聞報道的拍攝,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從央視到《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也開始使用短視頻來進行實時報道兩會的開展。短視頻從中央到地方掀起了短視頻發展的小熱潮。由點到面是我國短視頻發展的特點,例如央視新聞、新華社的“15 秒”、四川視察等等新聞節目都具備鮮明的地區性特點,受地域性的影響,中央和地方的傳統媒體新聞短視頻的內容設計也會因為地域性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中央的央視新聞的新聞內容更加注重總體的布局,擁有廣闊的眼界,新聞報道內容更為廣泛,也更加豐富,央視新聞播放的主要內容為時事政策,國家領導人講話等等。但是,地方新聞則更加注重地方特色,以四川廣播電視臺的四川視察為例,其新聞內容多以四川為視角進行報道各類新聞,在內容的報道中會加以主觀想法,多以四川代表的發言和領導人對于四川發展的看法為主,從當地出發,突顯地方特點[3]。
當前我國短視頻在新聞報道中的產品形態包括兩種,一是獨立新聞短視頻客戶端,另一個是新聞短視頻欄目,在獨立式短視頻客戶端里短視頻被稱之為“新聞的終極表達”,產品形態的核心定位是依照新聞短視頻的內容制定的,承載方式為短視頻的核心內容,例如新華社推出的“新華15 秒”采用新華社的全媒體采編西元,其核心概念為“秒視頻”,將全球熱點新聞以短短的15 秒時間向受眾展示,與節目名稱的含義相符合,非常適用于當前時代用戶碎片化時間的閱讀。嵌入式短視頻是傳統媒體移動新聞客戶端新聞短視頻欄目的呈現方式,客戶端新聞內容的承載方式便是短視頻的形式,以文字、視頻、圖片的方式不中新聞內容,從而完成新聞客戶端的目標。例如,“澎湃新聞”在從《東方日報》的紙質版進行轉型升級,通過短視頻提升新聞欄目的傳播理和影響力,是當前新聞資訊類“現象級”的產品。
短視頻的發展,越來越多傳統媒體紛紛創新升級報道形式開始采用短視頻進行新聞報道,以廣電媒體和紙質媒體進行舉例,廣電媒體有非常好的優勢在視頻的制作上,紙媒的優勢則在新聞內容上的編輯和策劃,這兩種媒體之間有著共同的特點也存在差異性。廣電媒體與紙質媒體共同的特點在新聞報道中是以政治、經濟、社會為新聞短視頻的主要內容,同時還注重反映社會精神和人性的發展。例如,在《東方日報》的“澎湃新聞”中的“溫度計”欄目中,用簡單溫馨的故事表達了平凡人的人文關懷,向受眾展示社會正能量。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受眾作為“主體”的地位更加明顯,對于信息傳遞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以文字、圖片、視頻為主作為傳播形式向受眾傳遞信息,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傳統的新聞傳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對于傳統媒體提供的現場感。我國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觀眾對于信息的感知力得到了擴展延伸,群眾可以渴望擁有身臨其境新聞現場的辦法,所以傳統媒體需要通過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滿足群眾想要身歷其境的需求。新聞短視頻的發展讓受眾可以以全新的新聞視角通過敘事模式來加深“沉浸感”。例如,傳統媒體新聞短視頻的呈現方式可以使用VR、無人機等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創新豐富視頻的播出方式,讓新聞報道更具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傳播理,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時政新聞[4]。
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我國傳統媒體的新聞短視頻增強了用戶主導性,向社交化進一步發展。在短視頻的制作過程中視頻更加趨近于精細化,為了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節目組會考慮到平臺的類型、新聞場景、新聞素材、傳播目的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據群眾需求將視頻進行精細化加工。另外,傳統媒體新聞類短視頻的制作重視用戶在視頻內容和傳播的作用,用戶可以自主進行素材拍攝,所產生的可用資源素材可以彌補記者在新聞短視頻報道中的不足[5]。
傳統媒體的發展中媒介技術的更新換代對其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傳統媒體在新聞時效性和輿論話語權造成了巨大沖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雖然擴充了人們的新聞知識,但是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其中不乏虛假信息的產生,嚴重危害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然而新聞短視頻的發展正好可以減少此類信息行的發生,短視頻可以為受眾提供第一時間的新聞資訊,新聞短視頻的新型傳播方式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高效性,內容更加直觀,避免了群眾被虛假信息誤導,不僅占據了輿論的高地,還搶占了媒體話語權。新聞類短視頻在內容上也進行了創新升級,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也注重了“人文關懷”,從人的視角來講述新聞實踐的來龍去脈,調節改善媒體和受眾之間的關系,不僅增強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自信心,還拉近了媒體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挽回受眾對于傳統媒體的信任。
總而言之,傳統媒體發展新聞短視頻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聞短視頻的發展對于傳統媒體和受眾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重視自身的優勢,豐富新聞內容,提升新聞質量,拉近媒體和受眾的關系。在未來短視頻的傳播會更加廣泛,新聞類短視頻也會在創新升級中吸引更多的受眾,從而推動傳統媒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