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梅
(甘肅省和政縣西關小學,甘肅 和政 731200)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一方面和自身的數學基礎較低有關,一方面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踐不足有關。生活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畏難心理,通過和具體的數學知識的結合,有利于打開教學局面,幫助學生適應數學課堂,也能使教師更好的改進數學教學成效。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小數課堂上貫徹生活化教學模式就顯得很有必要。
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無一例外都是生活的提煉,是人們從日常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因此數學教學,也需要尊重數學的內在特征,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啟迪和引導,才能幫助學生推開數學的大門。事實上生活不但是數學的源泉,更是推進教學工作的必要之舉,因為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和嚴謹,只有結合一個個生活場景,才能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學生對于數學學習不再心生畏懼,更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能力。
數學概念是學生接觸數學知識的第一道大門,但是數學概念往往是知識的濃縮和提煉,不易理解,不易掌握,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所以教師要在數學概念的講解中注意體現生活化模式的優勢,促進學生的深入感悟。比如在教學“面積”和“體積”這兩個概念的時候,一些學生就很容易混淆,對此,教師就要借助于多媒體形象生動的特點,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衣柜,床,書,房子等,鼠標對各個物品進行旋轉,放大,拉伸,展開,合上,在操作中讓學生去感受面積和體積之間的關系。比如在書本的展示中,一頁紙代表面積,一本書就代表了體積,使學生明白:體積原來是一個個面積疊加起來的!既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數學定理是生活現象的科學總結。在數學定理的學習中,教師也要注意落實生活化教學原則,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去學習數學的習慣。比如在學習加法交換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場景的演繹,讓學生明白這個淺顯的定理。教師拿出50元紙幣,讓A同學和B同學兩位學生各拿出二十元和三十元(一張二十元和一張十元),來和教師進行兌換,首先是A 加B(先給教師二十元再給教師三十元),其次是B 加A(先給教師三十元再給教師二十元),經過這樣的交易演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的理解就形象的多了。
在數學公式的講授中,教師借助于生活提升學生的運用意識和技能,可以改變大量數學習題給學生帶來的抵觸和畏難心理,從而有效促進孩子們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譬如在講解完圓的周長公式之后,教師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常見圓形物品帶到課堂,如硬幣,鐘表,鏡子,橡皮,杯子蓋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物品的測量,計算,交流。必要時候教師可以開展小組競賽,看看同樣的杯子蓋,哪個小組能夠通過集體的力量在最短時間內測量和計算出正確的結果,對于優勝的小組給予一些必要的獎勵。數學公式的生活化,還能讓學生對公式中的數學要素產生一種探索和創造意識,特別是對于那些優等生,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并不是把數學知識放在腦子里儲存的,而是要能夠隨時調取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升適應生活的能力,這才是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使命。有鑒于此,教師就要積極推進生活化模式的實踐路徑。比如在教學小數這個數學概念和小數的加減乘除運算之后,教師就可以把一些和生活相關的應用題作業布置給學生。比如這樣一道題:張歡今天去菜市場買菜,媽媽給了他30 元,張歡買黃瓜花了3.8 元,買茄子花了5.6 元,買豆角花了8.3 元,那么求解張歡一共用去了多少錢?媽媽給張歡的錢夠不夠,假如剩下,剩了多少?類似這樣的習題,可以提高學生寫作業的興趣,同時又能提升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情境是通過創造一些生動的具有親身感觸的氛圍,把數學課堂變得歡樂活潑,讓學生置身于學習,探索,交流,互動的學習環境之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消化和吸收相關數學知識。舉例來說,在教學小數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手機中的美團APP 打開,投影在多媒體屏幕上,給學生布置一個超市購物場景,軟件里的東西琳瑯滿目,有水果,有蔬菜,有調料,有糧食,有零食,每一種商品都標示出了清晰的價格,教師通過點擊,把喜歡的東西放在虛擬的購物車里,最后匯總所有購物車里的商品價格,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現代生活的便利,同時又能對小數的計算有一個熟練的運用。必要時候學生可以回家之后,在爸爸媽媽的輔助下去練習商超購物中的小數計算,促進家校合作的推進。
生活化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需要教師提升對生活的認識,做熱愛生活的人,給學生樹立一個貼地氣的形象,能夠有意識的加強生活和數學之間的聯系。一方面需要教師在平時的環境建設上加以努力,給學生營造生活實踐的空間,促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在數學天地展示墻上,教師可以掛上各種形狀的物品,或者用積木拼貼一些數學符號如加法符號,乘法符號等,讓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濃厚氛圍。教師還可以發動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潛能,借助于板報,讀書角等,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此外,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個課外數學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經常組織一些數學猜謎活動,競賽活動,辯論活動等,在班級中營造比拼趕超的學習環境。諸如此類的方式,都是貫徹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創新之舉。
綜上所述,生活化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引擎和幫手,更是新課改的方向和導向,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給生活化教學的深入實踐創造有利的條件。隨著小學生對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認知和適應能力越來越大,新時代的數學教學質量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