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旭
(贛州市贛縣區田村中學,江西 贛州 341102)
在2011 年《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提及了“數學文化”:“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同時還指出“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因此,數學文化資源的應用成為初中數學教育領域中的重難點研究問題。
數學文化隨著人類歷史發展,成為數千年人類文化積淀的一部分,是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的社會現象。
狹義的數學文化,與那些數學相關的符號、語言、精神、觀點、思想與方法相聯系。廣義的數學文化,既包括數學本身的文化成分,也包含了數學本身以外的數學研究者、數學的歷史、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以及與生產生活相聯系體現的引用價值等。
在本研究中,數學文化指的是人在數學學科學習過程中體現的特有的行為方式與觀點,在數學語言、數學美學、數學思維與意識上表現出來。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文化作為教科書的一部分,應當滲透到教材中。數學文化的滲透教學是數學老師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精神,掌握解決實際問題辦法的過程。教材可以適時適當的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數學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可以運用到初中數學過程中的課程資源就是數學文化資源。從這一點來看,數學的教學就是在現有的教學架構基礎上,依靠數學文化資源進行拓展和延伸的過程,從而使某些問題得到合理解決。
初中數學文化資源可以分為數學的文學資源、美學資源、史學資源、現實應用資源。數學文化資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真正含義,對數學史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數學內容的理解。
在當前傳承傳統文化以及文化滲入學科教學的背景下,數學文化在初中生中的拓展與應用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數學知識學習而言,在文化資源的拓展中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真正地對數學知識有理解和把握,了解數學發展史,增加對數學知識關系的理解,從而增加數學學習的興趣。從數學知識的應用來看,數學文化資源的拓展,可以幫助學習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知識,有助于增加數學知識學習的情境性,促進教師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學生從整體上對數學學習的知識建構。
以下將從數學文化資源教學應用的資源發掘狀況、施教理念、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展開對初中數學文化資源應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從數學文化資源的發掘來看,傳統的初中數學以傳授數學知識,進行知識積累以及完成通常的數學學習目標為要求,在當前傳承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數學文化資源沒有被數學教育這一事項單獨提取出來作為教學內容。此外,沒有成型以及系統的數學文化資源可以提供給數學老師,不同的數學老師對數學文化資源理解不盡相同,因此,在視角過程中,難以實現基本目標以及基本過程的相似。
從初中數學施教理念上看,當前我國多數學校初中數學教育仍然應試教育方面,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還是保持著數學知識性傳授而忽略了數學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數學是用來升學的工具,完成合理的運算是其主要追求,這樣對于學生而言是難以培養真正的數學思維以及挖掘數學潛力的,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存在弊端。
從施教過程上看,對初中數學資源孤立使用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教師以枯燥的數學語言和符號完成教學,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以及與生存生活聯系的思維培養。即在初中數學資源應用過程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占據了主導地位,而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卻不曾使用。最終導致數學文化資源并沒有滲透到教學活動中,而是孤立在數學之外。
從教學評價來看,初中數學文化資源教學應用中的教學評價沿襲了初中數學其他內容教學的評價方式,尤其以應試以及過度關注生活的評價方式為主。教學評價是評價教學過程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活動,對教學活動潛在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判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教師教學調節以及學生學習策略調節的重要依據。而當前文化資源教學應用的評價沒有獨立出來,而是融入在主核心教學內容里,以最后會不會解題以及會不會應試的評價為主,沒有獨立特色的評價方式。
第一,數學教師的數學文化素養與應用矛盾。有學者對初中數學老師調查發現,初中數學老師潛意識里非常注重數學的功能性,強調運算能力和推力能力等,期望學生在短時間內吸收和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1]這就說明了當前部分數學教師的數學文化素養并不高。另一方面,潛意識里應試教育的目標屏蔽了部分有數學文化素養的教師的教學應用,數學文化被歸入非考試內容以及非重點部分,僅僅做“了解和閱讀”的要求,而不作為素養發展的要求。
第二,數學文化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從本文開頭的課程標準闡述中可以發現,課程標準說明了數學文化的重要性,說明了數學文化的意義,但是沒有對數學文化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作出要求。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指引者教學活動的方向,而缺乏恰當教學目標的數學文化,自然就沒有成為教學目標的一部分了。
第三,數學文化資源滲透的方式單一。有學者調查指出,多數初中數學教師是認可和接受數學文化資源的意義和價值的,不少教師已經在組織數學文化資源方面的教學。但是仍然存在應用角度單一、方式缺乏創新等問題。例如許多教師會引入數學思想與數學史的內容,但是對數學美學以及理性精神的內容卻甚少。而在具體應用方式上,則已將數學知識和文化純粹展示為主,存在生搬硬套的情況。
第四,數學文化教學體系評價缺失。數學文化資源教學應用的教學評價涉及教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以及教師教學的改進,進一步說,數學文化資源應用的評價,對學生來說,起著學習導向的作用,影響著學生后續的進一步學習,也影響著學生學習策略的調適。而當前評價體系的缺失,造成了理念上沒有糾正過來,依然以非文化資源教學來評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目標,導致施教過程應試痕跡較重的問題。準確來說,是應試的標準和評價替代了數學文化教學的評價,因此,數學文化的教學效果并沒有產生,教學過程也就難以實現變革。
文化素養是21 世紀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教學過程不限于知識與僅能的傳授,而更加在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精神交互,而文化就是這一精神交互的載體。初中數學教師在數學文化資源應用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因此,教師需要踐行終身學習理念,積極參與學校培訓,參與以及組織學校數學文化資源相關研討會,繼續學習數學文化資源施教方面的知識,以此為提升數學文化素養和開拓數學文化應用途徑做準備。
文化資源不同于其他的教學資源,文化資源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不僅在顯現方式是體現出博大精深的特點,在傳播方式上更是潛移默化。在當前文化傳遞滲透在學科教學的背景下,在現有數學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教學過程,將數學文化資源的應用目標更加具體化和規范化,同時給予施教方式的指導;一方面給予了教學過程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達到目標的方法與手段,使每位教師都能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精準的應用數學文化資源,能精準實施教學,達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以及結構化把握知識的目的。
教學評價是教師教學過程的參考,是教學調控的參照,也是學生學習反饋的關鍵。有了確切的教學評價,教師教學可以有方向的改進,學生學習可以有目的的轉向。與文化資源在初中數學中的滲透而言,文化資源的學習評價方式不同于知識學習的評價方式。一方面,增加數學文化資源的活動,輔助教學來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在數學試題編制中,將數學文化資源有效的滲透到其中,難以適中。
結語:數學是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初中數學文化資源的拓展與應用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重要問題,數學文化教育目標的實現,既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要教育理念以及教學制度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