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強 彭玉丹
(1.河北天大環境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島 066000;2.河北環境工程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102)
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程課堂教學育人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強化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革新課程理念、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挖掘育人內涵等方式,建設一批知識體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思政”示范課。在高?!按笏颊备窬值谋尘跋?,理工科類教師要積極實施“課程思政”建設,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豐富教學手段,把握學生特點,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育人合力,挖掘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低碳經濟背景下,環境教育也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廢”防治,更是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變革,環境教育的方式也亟待改革。除了在高等院校區分專業開設不同性質的環保類課程之外,關鍵是應在教育方式上大膽創新,開辟多手段、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環境教育途徑,打造靈活多樣的開放式環境教育模式。本文探討如何開展環境規劃“課程思政”模式研究。
環境規劃課程是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環境規劃是環境管理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手段,在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中有著重要作用。環境規劃學是環境科學與系統學、規劃學、預測學、社會學、經濟學及計算機技術等相結合的產物,它側重于研究環境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等問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本課程屬環境科學管理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環境科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蔀楹罄m相關課程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為專業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掌握環境規劃的基本理論、內容、程序和方法,了解國內外環境規劃的發展動態,著重培養學員進行規劃編制、輔助決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走上環境管理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了解環境規劃的基本理論、基本任務、原則,熟悉環境規劃的基本內容和方法,了解國內外環境規劃的發展動態,了解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土地資源保護規劃、固體廢物管理規劃、城鎮環境規劃、流域環境規劃、生態城市規劃等專項環境規劃的基本內容。在教學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等內容。
通過數據分析與處理、模型求解與應用、規劃案例分析、功能區劃、規劃編制等實踐課程體系內容,著重培養學員能進行功能區劃、規劃編制、輔助決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和訓練過程中培養實事求是的學風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形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的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理想和信念等。
首先進行思政理論體系的研究。
其次進行環境規劃課程思政教育框架構建。把握學科教學特點,將課程思政融入學科教學,突出強調“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環節。
再次,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思政融入,挖掘環境規劃課程的思政元素,讓環境規劃課都實現育人功能,將三全育人落實做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如結合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把環境問題和疫情等社會熱點結合。探討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不能把自己當然自然界的主宰,不能過多的侵犯野生動植物的生境和空間,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結合學生接受效果進行總結。
使用網絡教學平臺(職教云或學習通),使用精品課資源,結合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行調整,挖掘環境規劃課程的思政元素,形成具有思政特色的教學內容框架構建,在職教云平臺實現學習資料管理、課堂管理和學生管理等。
參觀體驗:設計參觀實習內容,讓學生形象地接觸和了解環境規劃思想和區域布局等的表現。如參觀秦皇島植物園及紅飄帶公園。
課堂討論:設計一些課堂討論題目,融入課程思政的思想。如討論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結合我國環境資源的緊缺性,融入保護環境、環境自然資源的生態文明觀。
考核方式:加大課程思政相關內容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比例。本課程的成績將由平時考核、實踐考核、理論考核三部分組成,其中平時考核成績占20%、實踐考核成績占20%、理論考核成績占60%;期末考試采用閉卷考試方式。
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思政融入,挖掘環境規劃課程的思政元素,讓環境規劃課都實現育人功能,將三全育人落實做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比如在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中,引入案例復活節島的興衰,設置討論題,引導學生理解規劃的重要性,結合我國環境資源的緊缺性,融入保護環境、環境自然資源的生態文明思想。
課程思政能夠強化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探討環境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并進行了部分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設計,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環境意識和專業知識的目的,更好地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