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靜
(瑞安市汀田實驗小學,浙江 瑞安 325200)
隨著小學美術教學地位的提升,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起學生藝術能力的發展以及藝術修養的升華。但是在實際的小學美術教學中,絕大多數的小學美術教師普遍會講教學重點集中在學生繪畫能力的提升上,而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但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過于關注美術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學生不但無法理解美術知識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而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則能夠有效轉變這種教學局限性,幫助學生從了解祖國傳統文化出發,這不僅能夠有效的拉近美術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能夠促進小學美術實現更加多元化和深刻的教學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而來的文化積淀,也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所涉及的文化,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極為豐富多彩。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機融合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有效的深化小學美術的教學價值,同時,學生在接觸和欣賞我國傳統藝術作品時也能夠認識和了解到有關政治、歷史、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內容,從而促使學生通過傳統美術教育得到更加全面和綜合的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地位也愈發的突出,這就導致了許多不良文化也正不斷沖擊著我國文化體系,這對學生的人格的形成以及價值取向的養成便會造成影響。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在深化小學美術教學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文化意識,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
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是傳承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是極為豐富且復雜的,并且比起其他的藝術形式,傳統工藝品具有直觀性強,形象生動的教學優勢。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通過直接展示傳統工藝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能夠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讓學生以更加直觀和立體的方式去認識傳統文化的特點,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多彩的窗戶》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我國優秀傳統民間工藝品——窗花為教學實例,向學生展示精致好看的窗花工藝品,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借此機會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想不想親手制作窗花呀?”的教學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過程中,更加深入的感受我國傳統藝術——窗花的內涵,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雖然小學美術教材是由教育部門經過長期探討才被創編而來的教學材料,但是由于小學美術教材篇幅有限,這就導致有很多優秀的傳統繪畫作品的細節無法全面的呈現給學生,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也會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所幸的是,隨著我國科學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也被廣泛普及到教育教學當中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小學美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提供了便利,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不受時空限制、快捷、便利的教學優勢來展示我國傳統繪畫作品,從而在拓寬學生藝術視野的同時,促使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揚與傳承。
例如,在教學《水墨游戲》這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齊白石先生的《蝦》、吳昌碩先生的《瓜果》等優秀的水墨畫作品,讓學生認識到利用毛筆以及簡單的黑白兩種色彩就能夠畫得如此生動的藝術手法,從而在強化學生的美術技能的同時,使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得到延續。
在新課程改革政策持續深化于我國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樣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時,同樣也不能將教學眼光局限在課堂教學中,而是要積極開展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文化滲透活動。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還可以在校園中組織和開展一定的傳統文化比賽等,從而在豐富小學美術教學形式的同時,讓學生通過相應的教學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便不是一種單一教授學生美術知識的教學學科,而是更加關注對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的培養。因此,在實際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起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融合傳統優秀文化,發揚傳統文化魅力,從而促使學生通過小學美術傳統文化教育實現綜合成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