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君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依法治國理念與法治中國建設的背景下,高校法律專業能夠培養高素質的法律專業人才,促進我國司法事業的建設,更好在社會中普及法律法規,為大眾提供法律專業服務。法律作為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在過去的高校法律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忽視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高校法律專業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豐富理論值的并能夠從事司法實務的高素質法律專業人才。傳統的法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無法達成教學目標,因此需要及時進行修正與完善,根據法律課程的主題運用豐富的法律案例,創設生動情境,更好開展教學。
傳統法律教學中,教師多是運用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與學生交流和互動的時機很少,因此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和記錄,無法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法律課堂的學習與探究中。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理論知識,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法律知識體系,無法更好培養新時代法律人才。
高校法律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并能夠從事司法實務的高素質法律專業人才,這要求教師既要注重法律理論教學,也要重視培養學生司法實務能力。在過去的教學中多重理論而輕實踐,理論與實踐脫離,導致學生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多是講解理論知識,講授的知識枯燥,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能夠補足傳統法律教學中的缺點,豐富教學內容與提升法律學習的趣味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理論知識,熟悉法理,解決法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法治觀念,全面培養法律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校法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具有諸多的優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結合法律教學主題和相關理論,挖掘真實的法律典型案例,對其進行整理改編,以此為基礎實施教學,構建高效的案例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的主要優勢體現為:一是擬真性,所用案例是搜集的司法實踐的真實案件,對其進行整理與加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這些案例通常具有復雜的情節,需要經過全面分析、嚴謹推理才能得出與何種法律關系相關,并經過分析和判斷解決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啟發性,豐富多樣的案例常常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思考與探究,更好解決問題;三是開放性,案例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通常會涉及到多項法律知識,因此案例教學法打破了過去封閉式的教學方式,從過去被動傳授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學生可以自由說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在課堂上進行相互探討,引發學生積極地思考與探究,提高學生對于案例的認識,讓學生建立起案例與法律條文之間的聯系,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案例中體現的具體問題。
在法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全面做好課前準備。一般是根據法律課程教學內容,去收集與整理豐富的法律相關的案例,并將其制作成教學電子課件與微課視頻等,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在課堂上,吸引學生觀看、思考與探討[1]。在選擇案例時需要注意三個點:一是典型性,這項案例需要具有代表性,與法學知識與法律條文具有關聯性;二是真實性,所選案例需要來自司法實踐,這樣的案例才能激起學生興趣,創設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三是層次性,在選擇案例時可以選擇多個案例,有基礎、有復雜的案例,這樣的效果更為顯著。
例如,對于《民法原理與實務》的教學,主要分為民法基本理論分析和民事案例處理實務、模擬實訓與真實實訓三大部分。在民法基本理論分析中,一般包括民事法律關系分析、民事權利主體確定、民事權利客體認定、民事權利變動后果等。民事案例處理實務中包括人格權、繼承權、物權、債權四大糾紛情境。以物權糾紛情境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最高法院于2018 年發布的《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其中由11 個物權案例裁判觀點集成,包括“小區一層業主拆墻改門、搭建臺階是否構成侵權”“居民住宅外墻面所有權屬于誰”“借用賬戶與賬內資金歸屬的認定”等。這些案例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適當選擇其中典型案例,融入文本、圖片等,適當加入央視《今日說法》的視頻短片,更好實施教學。
在法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實施教學,最為主要的部分是課堂探討。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導入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與探討具體案例,在此過程中可以理清案例的整體脈絡,熟悉基本邏輯關系,找到其中爭論點,進而為后續的解決問題提供基本思路。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指引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思考問題,可以提出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小組討論,讓每名學生都可以有機會發表見解[2]。教師通過把握節奏,根據情況進行講解。
例如,針對物權糾紛情境,可以導入上面所述的“居民住宅外墻面所有權屬于誰”案例,案例摘要:李某、王某、張某住在某小區,三人自有住房均位于該小區臨街樓房的三層,彼此為鄰,臨街一、二層被建行購置用于日常經營;之后建行與三人簽訂合同,約定銀行在三人住宅外墻面懸掛銀行招牌,年租金2 萬元,只有懸掛招牌并支付租金給三人,小區業主委員會得知后要求三人將租金交給業務會,三人不同意,全體業主向法院起訴要求收益歸全體業主。教師在圖文并茂的案例后,要求學生進行思考與探討。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分析案例缺少目的性,不知從何看起、分析什么內容,因此通過提問引導思考:本案例涉及到哪部法律?與哪條法律條文相關?如何區分所有權和使用權?該小區的這三人對于外墻面的處置屬于使用權嗎?他們三人與銀行約定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法官該如何判決?通過提出若干個分層的啟發性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考與探究,能夠更好促進小組合作探究,提高課堂案例教學的效率。
教師根據法律專題的教學內容,運用案例教學法創設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與各個小組進行思考與探究[3]。在學生進行思考、探討與試著解答后,教師需要通過總結,幫助學生找到案例的切入點,向學生傳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指出學生探討中的問題,引入其他案例要求學生訓練,以此構建完善的課堂案例教學,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
例如,對于上述的“居民住宅外墻面所有權屬于誰”案例,在學生代表解答之后,教師需要先進行總結,然后針對這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比如:一審法院認為銀行沒有使用其他業主的墻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二審改判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本案例涉及到《物權法》第70 條規定,居民小區的外墻面不屬于專有部分,單個居民對于其專有部分緊密相連的外墻面不擁有所有權,只擁有合理使用的權利,居民住宅小區外墻面屬于全體業主所有。然后要求學生說說判斷合理使用的標準,即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增加專有部分的舒適性、安全性,同時不損害其他業主的共有利益。在此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案例具體分析。
綜上所述,高校法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需要明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認識案例教學法對于法律教學的主要優勢,根據具體法律教學的主要內容,規劃與實施案例教學法,在這個流程中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法治觀念,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