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貴陽兩所高校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雷志華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迅速在全球擴散流行。全球疫情整體上一直處于起伏發展的狀態,目前還沒有出現有效方法遏制其發展態勢[1]。截止2021 年5 月2 日,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5 億[2]。新冠疫情的蔓延和持續,不僅對經濟、社會和生活等產生了全面而巨大的影響,對高校教學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疫情加速了我國高校教學的變革與創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是本科生必修的思政課,分析和探討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概論”課程教學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對貴陽兩所高校進行了調查,分析和探討了疫情對“概論”課程教學的內容、方式、改革和創新等方面的影響,旨在拋磚引玉,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對此給予關注和討論。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241 份(涵蓋了貴州師范大學和貴州大學的文科和理工科專業)。在校大學生經歷和參與了此次疫情防控,抗擊疫情也是“概論”課程的社會實踐內容之一。抗疫過程中,“概論”課程教師積極宣傳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取得的成效,生動講述抗疫過程中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從“概論”課程教師參與在線教學的積極性評價看,70.5%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比較高或非常高。從被調查大學生對“概論”在線教學的課程內容評價看,有71.4%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比較好或非常好。抗疫實踐豐富了“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
新冠疫情防控的理論、政策和實踐與“概論”課程內容高度契合。例如,抗擊疫情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系統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的黨的根本工作路線。2003 年,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重要啟示,要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新冠病毒與非典病毒有相似之處,抗擊新冠疫情的實踐再次證明科學發展觀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作用。此次疫情再次表明,順應歷史潮流,回應時代要求,引領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繪制出了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的藍圖。
“概論”課程是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一代新人的重要課程。抗疫為“概論”課程提供了最鮮活的案例和素材。面對疫情,白衣天使逆向而行,人民子弟兵迎難而上,黨員干部臨危受命,普通群眾主動擔當,以實際行動書寫感人事跡。新冠疫情是對國人的挑戰,也是對國人的考驗。在抗疫中,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現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 后”“00 后”,在社區、村鎮、交通站等防控一線也有大批青年黨員沖鋒在前、堅守崗位。面對疫情,平凡人也可以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成為不平凡的英雄。總而言之,抗疫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思政教材,值得大學生仔細閱讀和品味。
“概論”課程教師經歷和參與了疫情防控,一些“概論”課程教師甚至曾戰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在課堂上講述理論內容時自然而然會聯系抗疫實際,在實踐教學中也會以疫情防控為主題。教育部在2020 年初印發的通知和工作規程指出,要組織思政課教師在既定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及時將疫情防控內容貫穿融入教學。在2021年春季學期,貴陽高校普遍開展了“開學第一課”活動,抗疫成為“開學第一課”的生動教材。通過活動、演講等多種形式,疫情防控和“概論”課程教學內容得到有效融合。
疫情爆發后,防控新冠疫情是頭等重要的大事。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開學延期。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斷的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學”雖然是抗疫中的應急之舉[3],但對保障正常教學秩序發揮了重大作用。各高校在抗疫初期利用網絡平臺多管齊下開展在線教學,疫情得到控制后,又逐漸恢復了課堂教學。目前,貴陽的多數高校繼續保留了在線教學,把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使用。
對于“突如其來”的在線教學模式,大部分的被調查大學生能夠適應。有48.6%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比較能適應或非常適應“概論”課程的在線教學。從大學生參與“概論”課程在線教學積極性的情況看,有41.9%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比較高或非常高。對于“概論”課程的不同在線教學方式,被調查大學生最喜歡的是看直播,占32.8%,看錄播占23.2%,看文字圖片占17.4%,其他占24.9,聽錄音占比最少,只有1.7%。從對“概論”課程在線教學互動情況的評價看,61.8%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從對“概論”課程在線教學效果的評價看,63.1%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對于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67.2%的大學生認為比較好或非常好。當問到疫情過后是否希望繼續進行“概論”課程在線教學時,47.3%的大學生認為比較希望或非常希望。
疫情爆發后,傳統的課堂教學被迫停止。此時,不受時空限制的在線教學的優勢充分顯露了出來。從調查結果看,在線教學比較突出的優點有如下幾點。第一,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載體拓展了大學生的知識面。第二,錄播可以重復觀看,方便記憶,也容易記筆記。第三,互動性強,可以現場答疑,教師積極熱情,與學生互動較多。第四,學習時間比較自由,資料查找快捷,預習和復習比較方便。第五,考核方式公開透明,有一定的自主空間。
在線教學優點明顯,但也有自身的缺點。從調查結果看,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點。第一,師生不能面對面溝通交流,缺乏現場感,課堂氛圍比較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第二,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尤其是面對理論性強的內容,容易分心。第三,難以有效檢測大學生的學習狀態,由于缺少監督,大學生的自律性不高。第四,錄播課程進度較快,視頻較多。第五,長期進行在線教學容易導致身體不適,如眼睛痛、脖子痛、頭暈等。
在傳統的高校課堂教學中,“仍普遍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知識傳授,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被壓抑,創新創業空間被擠占”[4]。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國家要求“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5]。雖然各高校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精品慕課,并向社會共享。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以慕課為代表的網絡課程并未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愿意用慕課來代替課堂教學的高校很少。
新冠疫情倒推高校教學進行改革。在傳統課堂教學無法進行的情況下,學習通、騰訊課堂、釘釘、甚至QQ 和微信等各種平臺多管齊下、大顯身手,真可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雖然有些教師是臨陣磨槍、倉促上陣,但有效保證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因為抗疫,廣大師生對在線教學的優勢和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認識,開始接受在線教學。受疫情影響,社會對在線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用戶規模快速擴大。截至2020 年12 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達到3.42 億,占網民整體的34.6%[6]。網民人口呈現出從“城到鄉”和從“東到西”的特征,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中西部網民規模快速增長,貧困地區網絡覆蓋率進一步提高[6]。目前,我國高校在線教學的建設與社會巨大的教學需求相比,仍然有巨大的進步空間,高校教學信息化、網絡化建設任重道遠。
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高,網民規模大。截至2020 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在洶涌而來的新冠疫情中,互聯網表現出色,不僅對疫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防疫健康碼”使用次數超過400 億人次),也對疫情期的在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智能手機促進了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網民9.89 億,手機網民9.86 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而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1%。智能手機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工具[7],尤其是在抗疫中,離開智能手機可謂“寸步難行”。在抗疫中,智能手機是在線教學的最主要接收工具,是在線學習的有效終端,也是加強和改進“概論”課程的有力武器,可以把大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在疫情期教學中,智能手機的作用得到充分重視和發揮,各類智能手機教學APP 大量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創新加強了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的結合,有效保障和推動了高校教學。
新冠肺炎疫情是席卷全球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最近,印度疫情的大規模爆發和惡化表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嚴重性、長期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疫情使“概論”課程的教學環境發生了變化,對“概論”課程提出了新要求。抗疫促進了“概論”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推進了“概論”課程考核方式的完善,推動了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抗疫是“概論”課程的生動實踐,增強了“概論”課程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我國高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教學實踐,無疑為日后應對類似疫情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