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平
(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近年來新課改一直強調的,現在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以后,課堂教學的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在哪里?答案是教與學關系的根本性調整。”[1]現階段中學思想政治教學關系正處于由“先教后學,隨教而學”向“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轉變的關鍵過渡時期。教育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課堂教學中,“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探索,正是符合這一要求的創新之舉。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提高政治課堂效率和中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傳統的“先教后學,隨教而學”的教學理念向“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轉變,可以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從而達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辯證統一,以實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活動中建立起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
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是一種創造性的教學關系。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上,師生相互肯定、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構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關系。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單純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也不是簡單轉變為單純以學生“學”為主的教學。而是要構建起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的教學關系。“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方式,就是通過把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思想政治教材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見解,然后再經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習得思想政治教學知識的發展過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遵循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教學的根本目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體現、落實于學的狀態,教的必要性建基于學的必要性,教的現實性取決于學的可能性,教的準備依存于學的準備。整個教學的著眼點在于學的態勢。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依存于學的目的、任務、內容,教的過程符合、適應于學的過程的內在邏輯,教的任務是否完成要看教學目標是否達到,而后者則落實體現在學的終上。”[2]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學”具有其基本特征:一是獨特性。學生不再依賴于思想政治教師灌輸知識,而是基于自己獨立思考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和理解,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和見解進入教學,從而拓寬和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二是超前性。“先學后教”,在教學元素排列次序中,先是學生的“學”,然后再是教師的“教”。它不是對傳統教學順序簡單的顛倒,而是意味著傳統教學向現代教學的轉變,教與學的關系實現“翻轉”。三是特殊性。基于每位學生不同基礎和能力,對相同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每位同學在獨立學習的同時把握好自己的優點和缺漏。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有其基本特征:一是針對性。學生在獨立學習中不僅會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也會遇上自身無法解決的疑惑,在學生闡述觀點和教師解答疑惑的雙向互動中達到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二是參與性。學生是思想政治課堂的主動參與者,而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不僅參與學也參與教,師生成了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課堂具有內在的動力和課堂的活力。”[3]學生帶著自己在學習中產生的想法、見解與困惑進入課堂并反饋給教師,課堂成了學生求知和展示、互動和評價的學堂。三是發展性。“先學后教”的“教”是以學生為本,在教師的引導和推動下,著力完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讓所有中學生都能夠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學有所得,共同進步。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方式促使師生關系的轉變,教師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學生則成為了探索教材“真知”的“探險者”。教師與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建立了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肯定、尊重對方的自由、自主和人格獨立。總而言之,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就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在課內和課外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進行知識、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的交流互動,從而提高思想政治課堂效率,以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為把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新型課堂教學方式,建立起“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堂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四對關系。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上,要建立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必須辯證地把握教學改革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傳統教學模式長期流行的原因不僅在于其完備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框架,而且因為它符合傳統的知識觀與當時的教學需要。”[4]教師可以將被選擇的大容量的知識最大限度的灌輸給學生,最大限度、最公平的惠及每個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易于教師檢驗。建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不能完全否定傳統教學方式“先教后學,隨教而學”建立的教學規范。只有辯證地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教學改革。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碰撞中,“先教后學,隨教而學”的傳統教學方式為新課程所倡導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方式服務,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條件和經驗,催生了教學改革所必需的教學體系和教學規范。思想政治教學在傳統教學關系向新課程所提倡的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轉變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堅決反對全盤否定“以教為主”的錯誤觀念,“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先教后學,隨教而學”的辯證否定,即“揚棄”。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包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二者的有機統一是思想政治課堂的重要環節,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學生基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將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主要時間放在理論知識上,缺乏社會實踐活動,或者由于教師采取不恰當的教學方式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離,都不利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思想政治教師應該統籌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再通過實體課堂親身參與課堂展示、聽取其他學生小組課堂展示、親身參與課堂討論、聽取教師的相關點評和講解等,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點,以及對該知識點的靈活運用。學生將教材中所包含的重要理論運用到現實問題特別是與學生聯系緊密的學習、職業、事業等現實問題的分析,可以鍛煉其利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適合的形式對內容的表達起積極地推動作用,不適合的形式則會對內容的表達起消極阻礙的作用。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是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創設教學情景,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推動課程教學的展開。創設情景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圖片或播放視頻,將學生帶入該情景;也可以采用故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思考;還可以通過課堂游戲的方法,讓每位學生參與其中。利用正確的情景創設方法,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適的教學手段也對建立積極和諧的中學政治課堂教學關系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學手段的應用不管是多媒體教學,還是傳統的板書教學,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思想政治教學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和途徑,把握好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根據思想政治教學的性質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教學語言要豐富貼切,教學過程要生動活潑,在課堂上開展互動、引導、評價式教學。
“親其師,信其言”,就是說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來說,建立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的火焰”。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要“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就要把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師生關系健康、和諧發展,構建積極和諧的良性師生關系。“學生的主動性是構成教師主導作用的主要任務、內容和衡量這種主導作用的重要標志。離開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內涵,失去了他的對象和歸宿。”[5]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只能由“學”表現出來;教學追求的目標和結果也只能由“學”體現出來。更為重要的是,“學”是學生獨立自主的實踐活動,如果沒有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那么任何環境和教育都不起作用。
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求老師與學生相互幫助、團結友愛。作為一名教師,每個學生都應該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權利,而不僅僅是作為教育的對象;欣賞每個學生不同于他人的個性、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盡最大可能幫助他們挖掘自己的潛力。對于學生而言,學生既要尊重教師、認同教師,又要敢于質疑教師,表達自己的見解。愛生和尊師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良好氛圍下,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
教學關系的演變,預示著教學理念的更新和實踐的變革,從“先教后學,隨教而學”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這是“教”與“學”的翻轉,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要改變教學關系的現狀,我們必須把握好教育改革和傳統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教師與學生四對關系,營造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積極和諧的教學關系推動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和實質性的進步。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教也找到了它最準確的定位:提示學、指導學、組織學、提高學、欣賞學”[6];而學生的學也成為了課堂的中心:基于學習、展示學習、交流學習、深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