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思思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高樓鎮中心小學,浙江 溫州 325200)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與課堂教學等一起構成了完成的教學體系,而美術作業設計又是對課堂的生成反饋。也關系著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針對美術作業如何優化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策略。
當前美術作業存在最大的問題:作業內容形式單一,缺乏層次變化,顯然,其結果是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的,更難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發展受阻,顯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設計有梯度、有層次的作業設計。
此處設計的作業分層,并不是給學生加以標簽,其實這是一個隱形的分層,都是在作業A 的基礎上加以遞進的關系。依據學生的能力及自主選擇,在有梯度、由淺入深的關系下展開作業分層設計,不僅解決個體差異性,有可以加強練習,以期待更高難度的層次邁進。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教學應當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更應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領悟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獨特價值。”作業若局限在畫紙上,學生將體會不到美術作業的意義,激發不了興趣,也體會不到美術與生活的聯系。利用多媒體平臺我們將美術作業設計生活化,與生活相連接,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以生活為依據進行創作,并將作品回歸與生活中,這不正是美術作業的價值么。美術中很多的美術知識和美術語言都是來自生活之中,又運用于生活中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有發現美的眼睛,培養其觀察能力,調動思維創新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創作能力,對美術的學習有著促進的作用。
教師將生活中的藝術美帶到美術課堂,又將美術知識延續拓展于生活之中,潛移默化的發展學生對于美術的應用意識,且能使學生感悟生活中的藝術。
日常的美術課堂中,針對難以實施完成的課程,小組合作是一種最為簡單高效的教學模式。而團隊合作時便不僅可以豐富資源,材料共享,達到資源共享,又能集思廣益,創意共享。團隊合作過程中,尊重學生差異性,取長補短,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又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并為團隊增添助力。
一個人的快樂是一個人的,而一群人的快樂便是一群人的,互助合作模式下產生的作品是屬于大家的,那這件作品呈現時所帶來的快樂也是屬于大家的。合作不僅降低難度,體現自我價值有享受著難以言喻的成就感。
組員之間的性格也決定了能否友好合作,當然不排除有些學生就是喜歡“單打獨斗”,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當然,如果學生無意識進行合作,教師可以助力合作,將兩位“單打獨斗”進度較慢的學生建議進行組合協作,當他們自我意識到“單打獨斗”效率慢成效不高時,也自然會選擇攜手合作。而此時1+1 ﹥2 的合作效果就出來了,單獨未完成的作品,本來焦慮還未完成的作品,當教師進行干預,促進雙方弱勢進行合作,從不完整到成功完成,心理的起伏是巨大的,成就感也是巨大的。
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在交流中學會溝通與互助,在操作中學會配合與協作,在分工中學會分配和管理,在學習中又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又助于促進課堂作業的效率提高,助于“學困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提升學習美術的成就感。
單一的傳統的作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作業形式多元化已成為現代美術教學的具體要求。多元化可以選擇材料的多元化,或表現形式的多元化,可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學會的創作方式進行創作,把握創作的自主權,也能增加創作的積極性與熱情。
上述教學中的作業布置,雖然只有一個主題,但主題之下的材料和表現手法是可以自主選擇的,這就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打開看創想空間,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習的知識與內容,又能激發其創作的欲望與探索精神。久而久之,學生創作的作品將更具創造性,風格多異,又能激發潛在的創作激情。多元化的表現手法能夠帶給學生新的認知,不僅能拓展視野,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性。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兒童對于單調乏味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如果兒童益智對學習內容提不起興趣,很容易使他們產生疲勞感,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泵佬g課中平面的手繪課程是常態,這也是對美術學習興趣降低的原因之一吧。小學生天生好動,且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于動態的事物似乎更有吸引力,又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探究的熱情,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學生更喜歡手工課的原因吧。那如何使美術作業更新穎,更靈動,激發學生興趣與好奇心,打破傳統的、單一的靜態作業,使它“動”起來呢?筆者發現立體書的設計主要通過紙張的立體結構呈現,打破空間上的局限性。將美術作業與立體書相結合,打卡呈現立體結構,收攏時回歸平面。
“動態”的作業設計具有激趣效果,激發學生想探究什么原理,也鍛煉著動手操作能力,使美術課堂更有意思且具活力。基于核心素養下,創新式作業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升美術創造力,有利于身心全民發展,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高。
每一件美術作業都是學生通過學習、構思、打草稿直至創作完成的作品,都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不僅反映學生學習情況也反映教師教學水平。新課程背景下的美術作業已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而是課程意義的重建和提升。多元化的美術作業設計,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碰撞下不斷成長,收獲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