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川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現階段,隨著大學生群體間越來越多刑事案件報道,例如:藥家鑫案、馬加爵案等,人們開始重視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亟待解決。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從小學到大學所有學校以及教師都應當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一例例校園案件表明,只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科學文化知識往往不能代表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大學生群體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包括焦慮、抑郁等,這與學生群體生長環境、所受壓力有直接關系,進而導致大學生群體出現厭學現象,甚至發生自殺或者犯罪等惡劣事件。據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達到了每年1%的增長速率,這對于我國高等人才培養來講是一個危險信號,因此,國家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學校在進行文化教育同時,將體育運動作為一項重要課程落實在大學學習中,推動體育運動在大學多樣化發展,致使學生群體可以通過體育運動調整自身心態,增強體質,擁有良好價值觀,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人們對情緒把控能力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項表現,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不同場合合理把控自身情緒,將自身需求表達出來同時又不會激化矛盾。在大學生群體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不同,家庭教育環境不同導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以及處理意見可能不相同,天南海北的同學在宿舍相處四年,無論是由于地域文化還是觀念不和都難免發生矛盾,在學生心理狀況健康情況下,通過與室友主動進行溝通將矛盾化解是正確的解決辦法途徑。但是一旦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那么處理問題就會過于極端,例如一例例校園刑事案件往往只是口角矛盾,最后卻釀成慘重后果。
大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會因為家庭原因、感情原因等產生心理壓力,如果不能進行自我疏導,自行調節自身情緒,那么通過長時間壓力積累就可能造成惡劣問題發生。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可以有效調節大腦神經中樞,轉移大學生群體注意力,將其從難以調節的情緒中帶出來,通過體育運動使內心想法不再偏激,調整正確心態,將問題矛盾進行有效處理,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群體心理壓力。因此,體育運動對于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對自身情緒進行調節,從而形成健康樂觀心態。
通過大學生社交情況也可以判斷出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問題。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提升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保證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社交能力也是學生畢業之后走出校園,走入社會的一項重要且關鍵能力。然而,在進行體育運動過程中,往往可以提升大學生群體社交能力,尤其是足球、籃球等球類運動,往往需要團隊協作才能獲得成功,在運動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配合,出現失誤時,大家互相鼓勵,表現優異時大家互相贊賞,從而在同學間形成良好社交關系[1]。另外,參加體育活動等集體活動,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尋找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運動過程中,出現良性競爭是在所難免的,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學生保持良好生活態度,認識到自身不足及優勢,從而有助于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培養,為融入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疲勞不僅僅包括體力勞動方面的身體疲勞。精神疲勞也會對學生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不管是身體疲勞還是精神疲勞對大學生來講都沒有益處。改善身體疲勞可以通過休息、睡眠等方式對身體進行調節,改善精神疲勞只能通過運用心理方式進行調節。例如:當人體出現精神疲勞時,可以通過慢跑的運動方式將自身放空,在慢跑的過程中聽一些舒緩音樂,使精神狀態不再緊繃,放松精神。人們之所以在經過運動之后會保持心情愉悅,是因為在運動過程中人體會產生內啡肽。因此,無論從運動強身健體角度還是從科學理論依據角度,適當體育運動都可以對學生群體精神疲勞得以有效消除,促進大學生群體保持健康、樂觀心態。
人們在進行體育運動過程中,會極大提高神經系統興奮度,從而對右腦進行有效鍛煉,提高人們記憶力以及思維能力。因為,人們發現大多數優秀的運動員不僅具有強健體魄,其智商以及情商都要優于普通人,這就表明了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可以極大促進大學生群體治理發展。在運動過程中,血液循環加速,大腦可以通過血液循環獲取更多養分,提高大腦思維運轉效率。此外,體育運動對大腦神經系統靈活性還可以得到有效鍛煉,同時緩解腦力勞動疲勞。另外,體育運動對于大學生人格發展也具備一定促進意義,通過體育運動可以使大學生對自己有個充分認識,對自己準確定位。例如:在進行足球比賽訓練時,學生群體可以通過足球運動了解所能勝任的角色,是前鋒還是守門,通過運動,了解自身能力,對自己準確定位。在運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認清自身情況來改正自身行為,從而提高自身健康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全面發展。
在對心理健康障礙群體進行心理障礙調節過程中,體育運動優勢明顯,具備良好的心理調節效果,通過體育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其放松心情,還會對其身體機能進行有效調節,實現身體、心理雙向健康發展。其次,患有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不能夠接受自身病情,抗拒服藥等等,通過體育運動可以使其在不經意間進行治療。因此,可以看出,體育運動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沒有副作用,并且不需要成本投入。介于體育運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優勢明顯,高校以及教師應當重視體育運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可以有效緩解心理壓力,減少由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導致惡性事件發生。因此高校可以在體育中心設置心理調節教室,方面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壓力進行傾訴。大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去緩解壓力,往往是因為在生活或者學習過程中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自身沒有進行很好的調節,或者在與同學進行交往過程中存在一定困惑。通過心理咨詢以及心理調節,可以方便其輔導員了解同學心理壓力根源,明確學生自身想法,從而采取有效手段對學生所存在心理問題進行疏導,促使學生盡快從心理壓力中走出來。與此同時,雖然體育運動可以調節學生情緒,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但也要通過正確方式進行運動,輔導員通過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可以為學生推薦有效的運動方式,通過體育運動對自身情緒進行調節,保證在運動過程中學生身心是放松的,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積極、樂觀面對生活。
大學在重視文化教育同時,學生身體素質教育同樣不容忽視,對于體育運動要盡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不斷豐富體育形式。在體育運動教學過程中,不僅單方面引導學生通過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通過體育運動調節自身負面情緒,通過豐富的體育運動形式,吸引學生加入體育運動中,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成立不同類型的體育運動俱樂部,學生根據自身愛好選擇喜歡的體育項目,從而滿足了不同愛好學生運動需求的同時,提高學生體育運動參與度。在進行一段時間體育運動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體育運動比賽,比如:籃球賽、足球賽等等,在比賽過程中,不僅可以對學生訓練情況進行檢查,還可以增進同學之間感情,促進學生之間建立良好人際關系[2]。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一旦發現個別學生存在消極、沮喪情緒,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了解其問題所在,通過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方式,對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狀況進行有效調節。
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可以多多開展團隊體育項目,因為,在團隊運動中,需要隊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可以有效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尤其是對于新入學的學生而言,通過團隊體育運動,可以有效促進其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學生互幫互助,不僅對學生身體得到鍛煉,對心理進行正確疏導,對于學生形成良好品質也有極大促進意義。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對于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也有一定促進意義。因此,在落實體育運動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過程中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促進學生多方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