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近些年來,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新的工作崗位層出不窮。但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的問題依然沒有完全得到解決,仍舊存在著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同時,從用人單位角度來說,也存在著招聘難的問題。由于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用人單位紛紛提高招聘要求,導致符合條件的應聘者越來越少,使單位用人和學生擇業陷入兩難境地,嚴重影響了同學們就業和社會發展。對此,高職院校必須發揮好自身基礎作用,加強對同學們的培養,指導他們做出就業選擇。
影響高職生擇業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他們自身的觀念和選擇。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并未建立起完全正確的擇業意識,在校學習時不積極學習專業技能,臨近畢業時不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不主動選擇工作單位,最終造成了難就業的問題出現。再者,高職生中還存在著缺乏吃苦耐勞良好品質的問題,當真正步入社會開始工作后,他們時而會出現心理波動,出現不想工作的想法,尤其是在工作不順利的情況下,這些想法會極為明顯。此時,若缺乏科學引導,他們極容易做出沖動的辭職選擇,從而影響就業質量。甚至當休息一段時間后,他們會沉浸在舒適區中,不再主動擇業,最終嚴重影響就業質量。
影響高職生擇業的第二個因素,就是家長的意識和行為。雖然對高職教育來說,學校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是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些高職生家長存在溺愛孩子的心理,他們怕孩子在工作后會過于勞累、飽嘗苦頭,因此會想盡辦法地幫助他們安排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同學們看上去實現了高質量就業目標,實際上只是家長手里的“提線木偶”,并未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真正能夠使其發光發熱的工作,也并未真正建立正確的擇業意識。甚至在這樣的狀態下,同學們參加的工作與自身在校學習內容毫不相關,導致了教育無效的問題出現,直接影響了學校的專業就業率。
影響高職生擇業的第三個因素,就是學校的教育和指導。學校教育和教師指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意識和能力,但是在當前環境下,仍舊有一些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并未給予學生足夠的擇業指導,這使同學們雖然學習了專業知識,卻無法形成良好的擇業能力。再者,還有一些學校雖然重視就業教育工作,但指導教師存在著專業性缺乏的問題,也限制了同學們的能力提升,進而影響了整體就業質量。
影響高職生擇業的第四個因素,就是社會環境和需求。現如今,社會工作崗位在不斷變化,各崗位的工作難度也在逐級增加,這導致用人單位對人才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同學想要提升就業質量,就必須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提出的高要求。但在事實上,真正能夠在畢業時就滿足用人單位高要求的學生少之又少。
第一,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同學們的就業意識培養,幫助他們建立起健康、積極的就業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找工作”的態度。高職院校應主動設置“就業指導課程”,并聘請專業的教師承擔授課責任,讓他們向同學們講解擇業知識,包括如何選擇用人單位、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選擇和專業知識相符的工作、怎樣在工作選擇中保障自己的利益等。通過科學的教育,讓高職生正確認識就業,使其產生積極的擇業欲望。同時,還可以定期舉辦以“就業指導”為核心的講座活動,邀請社會知名人士到校與同學們分享自身在剛進入社會時的擇業經驗,讓學生在他們的影響下產生更好的擇業熱情。再者,還可以向他們分享一些書籍,使其通過閱讀對擇業形成新的了解,增強其選擇優質用人單位的能力,提升他們的就業質量。
第二,高職院校的教師應加強與同學們家長的交流,與他們溝通同學們的就業事宜,幫助他們建立“讓孩子在自主工作中鍛煉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正確意識,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家長對高職生擇業的干擾。同時,還應與家長一起培養高職生的職業責任感,這是因為在當前社會環境中,高職生裸辭事件屢見不鮮。一些同學由于并未體驗過真正的社會工作,經常會在工作一段時間后由于疲憊、受挫等問題的影響,出現“打退堂鼓”的心理波動,甚至出現辭職行為。為規避這一問題,高職院校的教師應提前與家長統一戰線,一起向高職生施加適當的“你要自己工作,賺錢生活”等壓力,借助壓力使其在工作中學會堅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堅持固然可貴,但在鼓勵學生堅持之前,也要與家長溝通高職生的性格特點,分析該工作與同學們的匹配度。當發現工作內容、環境真的其性格特點所適合的工作截然不同時,應及時引導同學們做出新的擇業選擇,避免為提升就業質量而忽略了同學們的真實情感需要。
第三,就是要創新學校的就業教育方法。傳統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就業課程經常會簡明扼要地告訴學生“你要去找工作”、“你必須去找工作”,但是并未將“為什么”、“怎么做”說清楚。而現如今的高職生大多數都具有強烈的人格獨立意識,在按照學校、教師或家長的要求做某事之前,他們往往更希望知曉做這件事的原因和更多可選擇的方法。這意味著,學校必須創新教育方式,讓同學們能夠在擇業之前真正了解“為什么要擇業”、“怎樣做才能提高就業質量”。這樣一來,將“選擇”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他們自然能夠做出更正確的選擇,并通過正確、自主的選擇提高就業質量。甚至,學校還可以創新“讓已就業畢業生講解擇業知識”的教育方法,讓他們教導同學們,使即將畢業的高職生們在已經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榜樣影響下做出更科學的選擇。
第四,就是要重點培養同學們的專業技能。前文曾提及,當前社會的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將高職生培養成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人,才能讓他們在激烈的社會人才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學校應給予同學們“專業技能素養”足夠的關注,積極培養其專業素質。對此,學校可以先提高專業教學力度,將更多教學精力放在專業技能講解和實踐中。給予同學們大量實踐操作機會,使其在實踐操作中提高專業操作能力。再組織一些技能比賽活動,對應不同專業的未來工作技能需要,定期組織技能比賽活動,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并通過一些獎項吸引他們。通過參與技能比賽、為贏得獎項而努力,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加強對專業技能的鍛煉和運用,同時提升專業能力。同時,通過應用技能,他們還極易形成對專業知識的喜歡、乃至熱愛之情,從而在做出選擇時主動選擇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工作,提升就業質量。而從用人單位角度來說,面對具備扎實專業知識、技能素養良好的同學,他們往往更愿意提供工作機會,這同樣有助于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
第五,高職院校可以幫助同學們提前聯系社會實踐單位,借助學校力量為同學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學校可構建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選擇合適的、高質量的企業,與之建立合作關系。并且在學生畢業之前,與企業進行協商,為學生創造一些到該企業進行工作的便利條件。甚至,還可以將合作企業設置為校外實踐基地,在專業技能培養過程中將同學們帶到企業進行實習。通過實習,同學們能夠對崗位工作形成一定了解,并在“輪崗實習”中發現自己更適合哪一項工作。企業也可以對學生的表現展開觀察,并分析他們是否能夠滿足自身用人需要。此時,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企業會自動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們到企業進行工作。如此,同學們占據更多擇業主動權,他們自然能夠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從而提高就業質量。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亟待解決,學生自身的觀念和選擇、家長的意識和行為、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需求,都影響著同學們的擇業方式和高職院校整體學生就業質量,這使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成為了一個復雜的社會教育命題。高職院校應在該過程中積極發揮自身作為教育單位的基礎作用,加強對學生、家長的指導,同時與社會用人單位取得有機聯系。一邊讓同學們增強擇業能力、建立正確意識,一邊向其提供豐富機會,雙管齊下,有效提升他們的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