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薇
(大連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培養青年學子“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這是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對廣大莘莘學子的殷切希望。我院黨委書記提出:“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所有課堂都是育人主渠道”。學校遵循思政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在創新中發展,大連藝術學院創作的“青春三部曲”就是在新時代呼喚新擔當,為新使命展現新作為。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到了“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還重點強調優先發展教育的問題。我國教育要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而高等院校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這個前提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音樂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實踐教學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人才的能力本質特征是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而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途徑一部分是由知識轉化而來,但更主要的是通過實踐教學加以培養,所以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起“以劇目為引領、以能力為目標、以學分為紐帶、以舞臺為載體”的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模式。
大連藝術學院原創劇目創作從2011 年開始至今已經完成五部作品。第六部作品正在創作中,于今年10 月份正式演出。作品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思政鑄魂、立德育人、大愛情懷、守正創新”的理念,率先垂范,強化實踐教學。而藝術類高校除科研創新、文化傳承與推廣外,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教學、育人。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以原創劇目為引領、對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就具有了更重要的使命和深遠的意義。我院這六部原創劇目,奠定了我校在“大思政”育人理念引領下實踐教學能力和成果 堅實的基礎,更是培養大藝人自學能力、實踐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為師生創造了更多機會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高等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以社會行業需求和學生能力素質實際來定位。現代社會,人們普遍追求生活質量和品位,越來越多的人參加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子女從幼兒就開始培養他們學習音樂表演專業知識技能。藝術培訓學校、青少年宮、幼兒園、文藝團體、街區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單位迫切需要具有一定音樂專業知識和表演技能的技術型、操作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就是要培養具有應用能力所必備的音樂知識和表演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體魄,能安心服務于一線的技術型、操作型人才。
高等院校音樂表演專業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學習成果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以能力教育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先導,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專業內涵要符合社會發展大勢。同時要結合本校的辦學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培養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總體方案要堅持“面向市場、打好基礎、注重修身、強化技能”的原則,要注重特色和質量,特別要在特色師資、特色課程、特色實踐活動支撐下,發揮專業特長、顯現辦學特色,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和學校在本行業的美譽度。當然,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方案要依據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變化及時作適當調整,使社會需求的多變性和學校教育的穩定性相統一,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音樂表演人才,促進人才培養能夠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高等院校要構建科學完善的音樂表演專業崗位課程程體系,課程體系要以工作就業為目標,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優化課程體系,要對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崗位實訓等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定位。公共課程要為專業教學服務,專業課程要為培養職業能力服務,拓展課程要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專業基礎課設置要強化訓練禮儀、應用寫作、舞蹈、舞臺表演和合唱排練等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都要強化演唱、演奏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文化情操、溝通能力,讓學生畢業后能勝任文藝團體、廣播影視、文藝宣傳與服務管理等工作。
要根據音樂表演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共建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要不斷探索總結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經驗,實習基地、實習內容、實習時間要基本穩定。要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管理工作,制定實習計劃、明確實習目標、強化實習過程管理、全面提高實習質量。提升實習基地的實踐教學水平。我院將加大對實習實訓基地的調研與合作力度,研發校企合作項目,研討校企合作課程。在具體實踐中要對學生進行真培實訓,爭取拿出真實崗位和所有資源來讓學生頂崗實習,讓實習學生有所獲、有所得,力求學生達到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實現學校、實習基地和學生三滿意。在合作中,建立“感情深厚、深度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
《青春三部曲》——《絲路青春》《追夢青春》《夢想青春》,是繼“和平三部曲”——《湯若望》《櫻之魂》《和平頌》之后,大連藝術學院又一次舉全院之力傾情推出的文藝品牌劇目和實踐教學力作,以當代大學生為主角,是反映當代主題的大型原創舞臺劇,通過青春的視角,運用人屏互動、情景表演、多層穿插等豐富的舞臺表現形式,擷取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元素,將“一帶一路”偉大倡言的精神實質、工匠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五四精神等以藝術表演的形式予以呈現。在當今社會,每個青年都需要不忘初心。追逐自己的夢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原創劇目融入課堂的實踐教學,從教材的整合入手,以《絲路?青春》為例,我們將劇目與音樂欣賞、視唱練耳、聲樂、鋼琴、舞蹈課程相結合,將編寫的劇目教材真正的納入實際教學當中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參演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提高能力,更好地完成作品,沒有上舞臺的學生也通過第一課堂的學習,從各個層面堆原創劇目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為實踐教學從課堂走向舞臺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大連藝術學院的第二課堂實踐教學豐富多彩,每個學期都有為期一周的實踐周活動,音樂學院在此基礎上還有每個專業的星期音樂會。這些已形成體系的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是以檢驗學生的專業能力、舞臺表現力為主,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將來怔怔的舞臺表演——校外實踐教學做好準分的準備。在每年第二個實踐周期間,我們對學生組織了以不同原創劇目為主題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為不能參加正式演出的同學提供了表演的機會,真正做到了原創劇目實踐教學的全員參與,使學生做到了懂實踐,會實踐。
總之,高等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需制宜,大連藝術學院在發展中,探索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不斷更新實踐教學內容,不斷加深實踐教學應用,通過劇目創作的高校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同時將創作成果納入教學、融入科研,使課堂教學、科研與舞臺表演無縫對接,讓師生高水準的理解和把握藝術作品內涵,從而更好地提高演藝水品,真正實現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