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中
(江西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3)
2019 年2 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雖然歸屬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但是地位同等重要”。不過就具體情況來看,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本都是一味的進行知識技能的灌輸,這樣導致學生淪為考試機器,難以滿足社會對綜合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未來發展受阻。而基于產教融合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則能很好轉變這一現狀,使得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形成良好的素質與技能,能夠靈活應用自身所學創造性的解決具體問題,為學生今后更好的學習與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促進教學目標有效的達成。
產教融合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協調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與探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當做原則,以職業崗位能力的發展當做依據。就兩者之間的關系而言,產教融合是高職專業課程建設的根本所在,職業教育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其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出社會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社會企業對于人才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化產教融合,促進高等職業院校面向社會企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人才培養,是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建設的源頭。首先,借助產教融合將社會企業中最前沿的工藝、技術等融入至專業課程內容中。其次,將高等職業院校和社會企業資源進行共享。最后,雙方合作構建實習實訓基地,確保高等職業專業課程能夠穩定有效的實施。
除此之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是產教融合利益訴求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在產教融合促進中,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的共同目標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最為關鍵的就是專業課程建設。在產教融合中,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建設需要以社會企業具體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基礎。而對于社會企業而言,不僅追求社會效益,同時還有經濟效益。而在產教融合中,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穩定有效的落實,便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和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有效銜接起來,進而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更好的滿足企業的利益訴求。
要想使高職教育專業課程穩定有效的建設,離不開完善的運行機制作為保障。不過就具體情況來看,很多高職教育專業課程建設運行機制不完善,這樣導致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很難有效的銜接起來,影響到專業課程建設成效。
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關乎到人才培養目標能否有效的達成。就當前情況來看,社會企業需要的是掌握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綜合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能夠應對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各種挑戰。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高職院校應用的都是單一進程的學科體系,過分側重知識技能的灌輸,沒能給予機會讓學生進行綜合性的鍛煉,導致他們很難有效的適應目前社會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人才培養重要基地,高職院校在課程建設中也得積極做出改變,與職業崗位能力有效的結合,并基于此進行內容的設置。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當前高職專業課程建設并沒能與時俱進,依舊沿用傳統的模式,忽視了最新企業元素的滲透,進而導致課程落后于產業升級的步伐,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企業要求,職業發展受阻。
專業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促進專業課程建設,同時還有診斷人才培養整個過程。但是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對此并不是很看重,沒能形成和諧共享的評價文化,采用的評價方式也十分的單一,比較看重結果,忽視了企業元素、職業素養等的融入,嚴重阻礙到高職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推進。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高職教育專業課程的落實主要就是促進教學計劃的實施,在這一過程中,僅靠某個教師單方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專業的教師團隊作為支撐。不過從調查情況來看,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雙方并沒有注重專業師資團隊的構建,企業技術骨干和院校教師沒能進行有效的合作,阻礙到產教融合作用的發揮,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教育專業課程改革能否有效的推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完善的運行機制。針對此,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應該加強重視,攜手構建一個完善的運行機制,以便對各個利益主體進行有效的監督。這里所講的運行機制具體是指參與產教融合的利益相關者基于產教融合平臺構建的,實現多方對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專業課程改革協同管理的機制,有助于促進專業課程的構建,并且為其不斷的優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過程中,產教融合運行機制的主要職責就是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雙方有效的交流,企業將最新的工藝與技術分享給高職院校,而高職院校則將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反映給企業,雙方一起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實現問題的解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企業長遠穩定發展目標的達成提供有力的支撐。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應該將自身與企業優勢有效的結合起來,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進行銜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化,同時合理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努力獲取更多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與發展。對于高職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而言,其支架就是課程節課,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不斷的進行調整。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同時還得具備職業崗位任務策劃與設計的能力。針對此,高職院校方面應該積極轉變傳統單一進程的課程結構,引入多進程、組合型的專業課程結構,這樣有助于促進“1+X”制度的落實,使得產教融合更加的深化,進而培養出更多優質的復合型人才,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職業教育與市場經濟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其是以培養適應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當做導向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屬于一種跨界教育,所以僅憑高職院校單方面的力量很難達成理想的目標。產教融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強調校企“雙元”育人,將一些新規范、新技術等都滲透進課程內容中。隨著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社會企業先進技術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將企業先進技術與對人才的要求融入至課程內容中,不僅能提升課程質量,而且還能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就當前情況來看,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很多高職院校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就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于產教融合構建了“UPD 模式”,這種模式是將學校的產業置于產業技術鏈中,然后找尋技術供應商,一起搭建鞏固技術服務平臺。在這一平臺支撐下,學生能夠很好的獲取行業企業的先進技術,實現有效的鍛煉與提升。
合理的評價能夠給專業課程改革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促進教育教學目標更好的達成。可以說,專業課程評價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首先,專業課程評價能夠很好診斷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而教師便可以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優化;其次,評價能夠很好的呈現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情況,為企業人才選拔提供依據。針對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雙方應該加強注重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打破傳統評價方式單一、指標單一等問題,將學生、第三方等一起納入至評價主體中。而對于評價指標,應該涵蓋學生培養、職業素質等多方面。除此之外,還得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如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效的結合,將校內外部評價有效的結合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評價全面性與綜合性,為產教融合更好的落實提供助力,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進程。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主體,所以他們的能力直接關乎到建設成效,影響到專業課程改革能否順利的實施。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雙方應該加強注重師資隊伍的構建,確保教師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不僅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還得掌握扎實的理論功底。具體可以合理建立師資互聘制度,這一制度是說高職院校中的教師進入企業中鍛煉,企業中的優秀員工進入學校中進行課程講授,這樣便能實現高職院校師資結構的優化。同時,經常性的組織雙方進行研討與分享,以便實現相互促進與提升的目的,進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服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其所需要的優質技能型人才。
綜上所述,在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關鍵時期,對于復合型技術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而對于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而言,便得基于此積極進行改革。而合理融入產教融合便十分合適,具體就是說高等職業院校加強和行業企業的合作,一起進行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制定,共同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此過程中,需要將行業企業中的前沿技術與知識滲透進專業課程中,并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機會與平臺,使得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形成良好的綜合素養,進而更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實現有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