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山東現代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三農”問題仍然是目前全黨工作的關鍵和重點,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的和諧統一循環發展問題。2018 年,中共中央審議通過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年-2020 年)》又為“三農”問題提出了總體振興發展的指導方向和思路,提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鼓勵社會人才返鄉投身鄉村建設”,2021 年,中共中央的《全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支持高校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和人才傾斜,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建設現代農業。”可見,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僅可以緩解畢業生難就業問題,還可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化實施,研究此問題非常之有必要。
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依然嚴峻的今天,創業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當代大學生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和扎實的理論知識,新時代給了大學生更多創業的機會和挑戰,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大學生,思想活躍,不甘固守成規,勇于闖蕩偏愛風險的年輕夢想心給了創業更多的可能性。返鄉創業是大學生就業流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同于城市內的傳統就業,區位優勢不是很明顯,在國家號召大學生利用農村資源進行創業和振興鄉村時,提出了諸多優惠政策,大學生就業時也可以選擇此種形式,既可以推動自我價值的提升,也可以相應國家號召推動現代新農村的建設,助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目前,國家發改委在2020 年全國雙創活動周的數據顯示,2019 年選擇創業的大學生約74 萬人次,其中約三分之一選擇返鄉創業,且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的領域逐漸開闊。如特色農產品、農產品深加工、休閑旅游農業、電子商務等,城鄉之間的人才、資本、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流動越來越頻繁,返鄉創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組合比較吸引人,廣泛運用的高科技因素越來越多,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心態調節趨好,在國家積極政策的支持和引領下,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規模將會越來越大。
返鄉創業中,有的大學生對于創業機會的識別缺少靈敏度,對創業項目的選缺乏辨識性,對創業風險的認知度認識不夠。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大學生在校園中接觸的理論知識相對比較豐富,實踐知識相對比較缺乏,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項目開出率不夠,使部分學生沒有培養成強烈的創業意識和意愿。
再者,造成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是很高的的原因和中國傳統陳舊思想也有關系。農村傳統思想認為“走出去是更好的出路”,返鄉而來會浪費之前的所學,返回農村是“沒有出息”的表現。這種陳舊思想也成為外部削弱大學生創業激情的因素之一。
自然環境中,包括地理位置、自然風光和資源等。鄉村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其地理位置在創業中不占有優勢,尤其是在配送環節成本比較高,創業風險大。鄉村的自然資源主要集中于自然風光、歷史古跡、手工制品等,限制了創業項目的多元化選擇。自然環境條件下,大學生進行返鄉創業的思路可能會受限制,一些適宜城市創業的高新科技項目等無法充分創業成功,需要在其他的適宜創業項目尋求突破,如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作物種植等。
社會環境,包括鄉村治理、鄉村文化、人才支撐等。目前鄉村地區的創業觀念發展不均衡,相比較,東部沿海和南部鄉村地區比西部鄉村地區有更加廣泛流行的自主創業理念,而西部鄉村地區往往外出打工的比較多。同時,鄉村文化中社會習俗、文化傳統、行為規范等制約著人們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平淡、不敢冒險、守舊的觀念會一定程度降低創業意愿、此外,大學生返鄉創業中遇見的技術性專業性問題,由于缺少專業技術人才的指導,也降低了成功率。
經濟環境,包括基礎條件、經濟發展等。鄉村地區的經濟生產方式單一,市場范圍狹小,活躍度不強,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相對城市有一定差距,和創業資源的匹配度不夠,同時經濟信息獲取渠道不多,現存的創業活動存在一定程度的模仿性,創業市場開拓有一定難度。
政策環境,主要是指相關創業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力度。國家一直在傾斜鄉村地區的創業政策和優惠,如針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企業,經過稅務部門批準,可以免征企業所得稅兩年,諸如此類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了政策環境。但是由于鄉村地區的自身管理局限性,工商稅務政府等部門的工作細化程度和專業化程度不夠,部門之間的銜接管理仍有斷層現象,責任不明確。這也是限制創業優惠政策不能得以順利執行下去的主要因素。
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多融入創新創業思維的元素,將所講授知識和創業就業進行一定程度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如經管類管理學課程中關于企業組織結構和企業激勵等內容可以讓學生體會自己創業該如何管理企業;也可以通過開展企業經營管理等創業類社團和開放實訓課進行創業意愿的熏陶和創業情景模擬;專門的創業就業課程、講座、技能大賽等,可以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水平……總之,高校中各類多樣化豐富化的課程可以為學生返鄉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基礎,使學生積累更多創業資源,激發學生創業激情,提升學生的創業敏感度。
大學生是農村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也是實現返鄉創業工作的重要力量,相比農民工來講,大學生的思維更加廣闊,創業教育更加規范。要提高返鄉創業的效率,大學生應該從自身出發,提高自身創業意識和能力,在校期間,多多參與相關的創新創業比賽,提早認識鄉村創業領域的機遇和項目風險,對此類相關創業項目進行研究和初試。
主要從自然、社會、經濟和政策環境等方面著手,這也是大學生返鄉創業出路的研究重點。一是鄉村政府部門應該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的基礎條件和設施,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欲望。二是改善制度環境和法律環境,對于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法律法規需要完善和共同遵守。大學生返鄉,面對的是不太熟悉的市場經濟環境,鄉村地區由于其地方保護主義可能對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造成不利影響,這就急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出臺的法律法規給予保護。三是健全政策環境。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于創業、融資、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鄉村信息相對比較閉塞,制度人員的不作為也會使這種優惠政策環境流于形式。政策環境的良好運行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激情,進而可以提高成功率,也可拉動鄉村的經濟產值。政府應該充分宣傳大學生創業政策和實踐案例,使社會各界可以共同認可和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營造良好的返鄉創業氛圍。
大學生返鄉創業對于農村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可以助于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政府和相關部門人員除了做好前期的創業準備工作,也要對于創業后期的風險因素進行掌控,才能使大學生返鄉創業無后顧之憂,大學生自身及家人也應該多學習多借鑒,提高自身的創業意識和能力。總之,大學生返鄉創業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多方參與,才能突破困境,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