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遼寧廣告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引言:“十三五”規劃重點提出素質教育中的美術教育,在“互聯網+”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美術教育,就成為重中之重,利用互聯網新技術為美術教育提供便利條件,因此,美術教育的革新和發展就尤為重要,課堂作為美術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是需要利用“互聯網+”的新技術來實踐和探索。
互聯網充斥在現代生活的各個角落,互聯網方便快捷的性能被人們所接受,在高校教育中,教師也逐漸利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提高課堂的教學,吸引學生的上課興趣,擴展美術教育的延深。
美術課堂不同于其他教學,尤其是高校美術學習,更是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例如,高校美術教育不僅有理論學習的教室,還有專門展示美術作品、創作、練習的畫室。以往在教室中,老師多數使用多媒體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增加課堂的色彩,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多多應用新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教學的雙模式,在課堂中,利用視頻等技術,讓學生可以多次反復觀看,學習。上課教師還可以采取新的模式,比如,在課堂上,老師親自示范,通過網絡或者通過新技術,投放在多媒體中,這樣也可以更加清晰的讓學生學會、學懂。在理論講解中,依然可以運用網絡帶來的便利,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就避免了理論課程的枯燥乏味。所以說無論是在理論講解還是繪畫演示等,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網絡資源豐富是有目共睹的,可以作為教學資源的更是數不勝數,例如,有的老師在上課中使用圖片,視頻輔助教學,讓學生可以直觀的學習知名畫家的繪畫技巧,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還可以通過網絡與藝術家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全國美術高校分布在不同城市,教師也有著地域差異,但通過網絡共享資源,分享信息,也是當今美術教育的流行趨勢,同一所學校,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分享資源。例如,全國各地的美術教師都可以通過網絡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也可以上傳自己認為優秀的學生作品,同時還可以下載和分享優秀的藝術作品,用實際作品示范講解,做到課堂可以圖文并茂,這種情況不但豐富了課堂,也增加了學生的競賽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他們的作品能夠通過老師上傳至網絡,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甚至,其他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應用在美術教學中。
“互聯網+”環境下的美術教育形式多樣,讓課堂內容更直觀,這就要求教師精通計算機的應用,同時學生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也得學會電腦操作同時兼顧其他學科的學習,比如學會用計算機軟件鍛煉學生的審美,提高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在制作動畫效果時,結合多維動畫,電腦技術中,鍛煉學生的眼力,區別于以前用紙創作的修改,在電腦屏幕上,色彩的選擇,也與實際紙質不一樣。在課堂上,利用VR 觀看美術作品,也對學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藝術鑒賞中也要求更專業。藝術鑒賞要求的是鑒賞者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通過情感意識,來欣賞可鑒別藝術作品。互聯網帶給課堂的便利也同樣帶給了藝術鑒賞中,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的知識,增加自己的藝術專業知識。除了藝術以外,人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掌握其他的知識,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互聯網+”的美術教育打破傳統的美術課堂模式,利用互聯網連線各大高校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遠程觀摩名家名師的繪畫創作,直接連接語音、視頻進行溝通,探討切磋技藝,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場所是一成不變的上課教室,在“互聯網+”的新型課堂。可以隨時隨地變成教學課堂,學生可以利用線上觀看視頻和情景模擬的方式,學習繪畫作品的技巧。打破傳統的死板上課方式,增加聲音、燈光等花樣,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加美術課堂的神秘性,充分體驗美術作品的高端觀賞。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享受美術盛宴。在課堂中,老師可以利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比如,在上課的課堂中,通過互聯網的有效傳遞,運用新的技術,把其他正在講授的課堂帶入到自己的課堂中。實現了課堂之間的互通,這樣的做法也可以讓不認識的學生之間增強了互動的意識,更愿意參與其中。
技術水平的發展也促使著新型專業的發展,傳統的美術專業包括中國畫專業、雕塑專業、油畫專業等繪畫專業,還包括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等設計專業。為了迎合社會發展和應用新技術等的要求,近些年又新增了數字媒體藝術、染織纖維等新穎的專業。例如數字媒體藝術在完成作業時,就需要用電腦完成。如果利用豐富的色彩表達、優美的音樂,可以形成一個有完整情節的故事,增加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境。在藝術研究中,通過互聯網的應用,讓研究的成果方便地展現出來,原來傳統的藝術形式都是單一的,死板的,而新的藝術形式所帶來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人們的藝術觀點,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互相切磋,這樣的切磋不受民族,不受國界的限制。
以往的學生作業,都是學生上交的紙質作品,保存起來容易丟失;有的因為時間久遠,美術作業都遭到了破壞;還有的在作業保存中,因儲存不當,使得作業破損。在“互聯網+”的技術下,美術作業保存相對就容易很多,通過電子保存。電子保存主要依靠光盤、硬盤、網盤等媒介,這樣的保存方式會保持作品的清晰度,且不必擔心原作會受到破壞,同學們還可以利用網絡查找類似的作業,通過分析和比較進行作業的創作。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業時,也可以分享同一類型的優秀作品,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例如,有很多知名的畫家,他們在成名之前的繪畫作品,有的就沒有妥善保存,等后期人們想起來時,就不易找到,而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就改變了這樣的模式,只要是自己完成的繪畫作品,都可以通過數字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永久保存,即使將來很長時間不去觀看,也能快速找到,甚至還可以再次修改等。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也讓許多知名藝術家走進大眾的視野。過去,人們欣賞美術作品都得走入博物館或者展覽館等場所,而現在,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展覽進行觀賞,這樣的觀賞還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定。去年疫情期間,為了避免面對面的接觸,許多行業分分轉入線上,美術展覽也嘗試線上展覽的新形勢,受到畫家們的大力支持。高校教師也組織學生參加線上比賽和展覽,并且效果明顯,這樣就豐富了美術作品的數據庫。互聯網還帶來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就是可以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民族都可以進行展覽,增加了美術作品數據庫。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互聯網+”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目前我國各行各業都被互聯網技術深深地影響著.就高校美術教育而言,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為美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方便學生查閱資料,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教師也可以提高美術教育的教學效果。這樣的互聯網技術,不僅在美術教育中應用廣泛,而且,在其他的學科中也得到了應用。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分不開,那么在教育手段中也就互相借鑒,這樣才能讓美術教育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