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樺
(貴州農業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
伴隨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時代,全球也在向一體化時代邁進。在這種當中意識形態或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就需要人們根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在正確接受外來文化當中,鞏固好我國原本博大精深和傳統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根本性地位。僅就目前的大學生群體而言,有些人則是缺乏相應的民族精神,并不能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相對較多的了解與掌握。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提倡基本的國學教育,鼓勵他們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將國學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實現我國文化體系協同發展,則是顯得尤其重要[1]。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提高大學生的相應人文素質,并弘揚中華民族具有的傳統優秀文化,學習和傳承偉大中華民族傳統優秀精神,陶冶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他們綜合文化素養。
勤儉節約是我國人民具有的傳統美德。通過大學語文教育,讓大學生在學習國學傳統文化中,培養他們的勤儉節約優良品德。相對現代大學生來說,他們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生活物質條件相對優越,有許多大學生不能諳熟勤儉節約內涵,未能養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生活習慣。依托大學語文教學,并將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融入傳統國學文化內容,促使大學生學習、了解或掌握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而受到相應啟發,養成勤儉節約生活習慣[2]。
孔子成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現代大學生,當他們步入大學校園以后,相對容易放縱自己。他們在平時進行上課時,對待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或者是在進行做作業的時候,往往都喜歡從百度上尋找一些相關或類似的答案,用以應對教師,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當到考試的時候,則是突擊兩天,還要挑燈夜戰,用來應對必要的考試,從不愿進行認真的學習。通過大學語文教學,并緊密結合傳統國學文化教育,則能向大學生更多傳授一些《論語》中涵蓋的諸多儒家思想理念,向大學生強調勤奮好學的益處,形成他們孜孜不倦的正確學習意識與態度。
相對國學傳統文化教育,僅就大學生而言,他們對國學傳統文化知識,學習或掌握的基礎比較薄弱。盡管他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或多或少地在接受一些國學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也在接觸各種各樣的語文教材,但是,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不能對他們起到較好的啟蒙教育。同時,又因他們具有相對繁重的學習課業負擔,又不能很好閱讀一些相應的課外讀物;到中學階段,他們又不善于對國學傳統文化知識的相應積累,對需要學習的一些國學傳統文化知識,還是一種死記硬背狀態,從此,未能引起他們學習國學傳統文化的相應興趣,進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效果。所以,為了使他們在大學階段,憑借大學語文教育,更多融入國學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則是需要教師憑借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特點,在引導他們多學國學傳統文化知識過程當中,盡可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致。
例如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時,需要教師合理籌劃相應的教學內容,將《論語》《三字經》或《中庸》等基礎性課程,將《元曲》等明清時代的史學或文學作品等,進行相對簡潔明了的講述,不僅較好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能使大學生更多了解相應的國學傳統文化,并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教學組織與教學方法的應用,既體現了大學語文教學融入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理念,還是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獲得了相對的豐富,利于幫助大學生提升他們的人文情懷,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相應道德修養[3]。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貫徹現代教學理念,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將教師置于主導位置,用以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學習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不言而喻,在目前的大學教育事業當中,教師是促成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引導者,需要緊密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所以,作為教師,既要積極主動提高自身的專業教學能力,又要自覺提高自己的國學傳統文化素養,提升自己國學傳統文化素質。
不僅如此,還要根據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精神,改進、改革或完善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新模式,尋求學生相對喜歡的學習方式、方法或策略,將國學傳統文化知識教育,較好融入到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當中,進而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或質量,讓大學生更好更多吸收一些國學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像學校要積極組織開展對教師的系統培訓工作,并通過相應的系統培訓,提高教師教學大學語文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并鼓勵教師進行積極的團結協作,相互探討或研究更為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大學語文教學與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協同發展。
當前,在我國大學語文教材編寫中,并非有較多的國學傳統文化教學內容,有些國學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還相對欠缺。所以,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么重新組織教學教材,要么填充一些國學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并適時組織學生更多開展一些課堂教學活動或課外校園活動,將相關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與國學傳統文化知識教育進行有機結合,用以提高大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切實豐富他們的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素養[4]。
例如通過大學語文教學,將相對較多的先秦諸子、儒家哲學思想或道家意識等傳統文學,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當中,促使大學生學習、了解、感知、體味或感悟我國國學傳統文化具有的魅力。在課堂教學活動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施古詩或古辭等的朗讀比賽活動,用以引導大學生能夠對古詩或古辭等,進行平仄錯落或富有情感的朗讀,并通過學生們對古詩或古辭等進行的聲情并茂朗讀,讀出古詩或古辭等抑揚頓挫的語言美感,進而讓大學生強化對古詩或古辭等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主旨或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
在教師提倡或組織的課外活動方面,可以利用大學生社會活動能力較強優勢,在恰逢我國傳統節假日當中,既可以運用集體活動組織方式,也可以利用大學生分散過節假日之機,緊密結合我國傳統民族習慣,在參與傳統民族節日度過活動中,讓學生直接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存在的魅力。比如在歡度端午節當中,就可以回顧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詩人屈原這個人物,并重溫或學習他的《離騷》《九歌》《九章》或《天問》等相關內容,尤其要學習或重溫一下他的《楚辭》,學習屈原那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引導大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觀。
將國學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當中,并盡可能使教學內容相對豐富,容易使大學生更多學習或接觸我國國學傳統文化,利于他們較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尤其是通過相應教學活動或課外活動的組織開展,并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有效將國學傳統文化教育,融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當中,又可以提高大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將原本相對枯燥的大學語文教學,變得愈加生動有趣,并體現教學內容的豐富多樣化[5]。
語文課程教學本身,就是要以語文課程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閱讀、朗讀與寫作能力,并引導學生建立豐富的人文意識,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高校各個專業,之所以能將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各個學科而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就是不再放棄對大學生實施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作為高校語文教師,需要貫徹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堅持將教書與育人進行緊密結合,遴選我國國學傳統文化知識精粹,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體現“古為今用”意識,將我國國學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實施密切結合,強化對大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促使大學生借鑒古人優秀精神或思想,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或修養,提升他們對學習語文學科綜合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