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伶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丹東 118302)
高職學生的就業狀況對高職院校的發展起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中輔導員工作室模式為高職學生就業指導提供了實際操作的平臺,有助于提高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隨著高職院校的深化改革,傳統的師生制教學逐漸轉向師徒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一步促進了高職學生的就業和創業。
工作室模式最初是19 世紀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格羅皮烏斯提出的,開設初衷是為了讓學生實現知識與技術相結合,藝術與工藝相融合,在20 世紀后該設計學院正式將工作室模式投入實踐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理論知識為基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設計過程,教師只是負責相應的指導。不僅如此,在工作室模式實踐的基礎上,設計學院還將企業引入了學校,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工作完美對接,藝術與生活想融合的教育理念。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工作室模式也漸漸興起,高職院校根據不同專業學生建立不同的工作室進行不同領域的研究實踐,他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相關資源,實現產業市場化,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工作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學生全程參與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可以為學生在發現問題時有效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就業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隨著我國現代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布局的優化,其職業崗位結構也隨著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高職學生普通文化程度不高,在對自我認識和自我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導致就業方向不清晰,就業信息不對稱,對當前就業形勢和未來就業市場缺乏預判。同時,隨著當前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當前學生普遍缺乏與外界溝通的實踐能力,對外界社會的了解也僅僅是通過互聯網、課本及教師傳授,無法直觀感受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缺乏準確地就業信息。高職院校在就業目標方面沒有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導致學生在面臨就業時迷茫不安,猶豫不決。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就業能力不足的現象,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就業。就業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職業生涯發展和規劃的學習、個人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經驗。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一方面自身各方面能力不足導致就業時無法選擇更加適合自己專業的崗位;另一方面大批高職學生流入社會造成就業壓力很大,高職學生在進行就業時過于盲從,難以找準自己在就業市場上的定位,造成個人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
由于就業目標的不清晰和就業能力的不足,當高職學生畢業面臨就業問題時,難以適應激烈的競爭壓力,即使走向了工作崗位往往也因為現實與理想相差甚遠而放棄,頻繁跳槽,或者種種原因畢業之后直接選擇待業,在就業思想方面出現嚴重問題。
工作室模式下高職學生就業指導需要從學生入學開始進行培養,應當重視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提升,為國家輸送大量專業知識豐富、技能嫻熟同時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術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在進行工作室建立的時候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成立不同性質的工作室。對新生來說,本身不具備專業方面的知識,所以工作室應當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專業興趣上,可以設立興趣小組式工作室,提高學生專業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大二學生來說,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對自我認知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因此以實驗小組的形式開展,主要是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將所學理論知識向實踐轉化,同時輔導員可以帶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技能大賽,或某領域的深入研究,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就業創業意識;最后,大三學生作為畢業班,工作室可以由學生自主組團成立項目組或者由輔導員牽頭進行企業化管理,此時的工作室需要與企業進行合作,學生主要負責技術開發和項目成果的孵化,輔導員進行項目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企業方面的聯系事宜,通過學生小組式自主研發,鍛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最終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及就業的主力軍,在工作室運行中,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課堂上還是工作室中都以學生為中心,以為高職學生就業指導提供有利條件。首先,對于畢業后想直接就業的學生,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和工作室表現,建立科學的職業規劃,對所想就業的崗位進行專業分析,使學生明白自身不足和優勢,針對不足之處進行深入學習提升,以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其次,對于想創業的學生,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借助國家扶持政策,幫助高職學生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工作室可以針對高職學生創業成立創業基金,創業基金的申請需要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創業策劃書,并對所要創業的項目進行闡述,對于合理的創業想法應當予以資金支持,并進行相關技術方面的指導,以此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熱情。最后,輔導員需要帶領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提高,就業時由學生向社會人順利轉變。
工作室的建立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實踐的平臺,還需要輔導員不斷加強自我學習,與時俱進,在高職學生就業方面充分發揮積極指導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問題貫穿于他們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果不提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一些規劃,明確自己的就業目標,學生在畢業時就會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做出選擇,在就業過程中很被動,導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甚至很難就業。輔導員在學生入學不久就要引導他們確立就業意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輔導員要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同時,輔導員還應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就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變數,這些變數都有可能會影響他們最終的就業,使他們的就業不那么理想,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預期。學生對此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坦然面對各種挫折和失敗,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輔導員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有些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較強,而且具有豐富的資源。對他們來說,創業能夠發揮他們更大的優勢。輔導員可以引導他們就項目的選擇、團隊的組建等問題進行思考并做相應的準備。
單純的輔導員工作室具有局限性,難以實現學生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為此在工作室實際運行中,需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將企業的項目引入工作室當中來,豐富工作室的資源。例如工作室可以和模具廠合作,在工作室中開展磨具設計,使學生真正動手參與,對模具廠現有設計進行分析改進,結合自己見解進行新的設計,最終由企業審核能否投入市場,成敗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實現了動手動腦能力,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更加善于思考,同時提升了學生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夠有機結合,并且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學生來說是好機會。從工作室開始著手,由輔導員和企業進行指導把關,有助于提高創業成功率,激發學生創業熱情。同時,通過與企業合作也可以在學生畢業的時候對于表現優異想留到企業任職的學生可以直接就業,對于學校來說提高了學生就業率;對于企業來說招到了符合企業發展要求的人才,節約了企業人力培養方面的成本;對于社會來說,學生向職工順利轉變的無縫對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減少了就業壓力。所以,工作室應當積極加強與企業方面的合作,促進學校、企業、社會多方面有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