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穎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銅仁 554300)
在教育高速發(fā)展的新時期下,高校對于素質教育的關注度也大大提升,側重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鋼琴教學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內容,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有很大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務必要強化對鋼琴教學的重視。而中國鋼琴作品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將其合理的應用在鋼琴教學中,可以增強教學質量,對學生今后發(fā)展有很大好處。
在高校鋼琴教學期間,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可以扎實地掌握鋼琴演奏技法。當下,結合高校鋼琴教學現(xiàn)狀分析,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基本以西方的鋼琴作品為主。所以,學生在學習鋼琴的時候,主要學習的是西方作品的演奏技法。但是,鋼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是非常豐富且獨特的,尤其是在傳入到我國之后,很多創(chuàng)作者都將鋼琴與傳統(tǒng)音樂進行了融合,從而使得創(chuàng)作出來的鋼琴作品與西方作品有很大不同。于此可見,通過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學生的演奏技法不僅會得到進一步豐富,演奏水平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比如:在王建中的鋼琴作品《梅花三弄》中,就是對中國古琴曲進行改編,在整個作品中,有很多處都模仿了古琴。同時,為確保音色效果能夠增強,作者也強化了對一些新技術的利用,進而為人們營造出一種悠遠且靜謐的意境。此外,在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時候,可能一個觸鍵,就會因為力度或者方向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別樣的韻味。而針對這一特征,是西方鋼琴作品根本無法體現(xiàn)出來的,有利于學生演奏技巧的提高。
鋼琴自傳入中國開始,創(chuàng)作者就在原本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民族化的改造。在我國,很多優(yōu)秀的鋼琴作品就是在不斷改造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并且,部分鋼琴作品還與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lián)[1]。比如:一些鋼琴改編曲,就是將傳統(tǒng)音樂素材作為依據(jù),對作品進行了適當?shù)膬?yōu)化。這種做法,不僅會讓鋼琴與中國民眾之間的距離縮短,也可以進一步實現(xiàn)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良好傳承。自進入21 世紀以來,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元化,民族音樂教育被更多的人認可和關注。但是,就目前來看,民族音樂教育工作的開展還面臨了很大的困境。而將中國鋼琴作品與高校鋼琴教學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則可以改變這一現(xiàn)狀,大大提升了民族音樂教育水平。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對作品進行演奏的時候,除了可以深層次了解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之外,也能深刻體會到鋼琴改編者和原創(chuàng)作者的東方音樂思維,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讓學生可以熱愛民族音樂,進而為民族音樂的傳承以及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高校在對鋼琴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比較側重講解西方鋼琴作品,致使學生的音樂價值觀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對西方文化較為推崇,錯誤地認為只有西方鋼琴作品才是最好的。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上分析,中國鋼琴作品也可以和西方鋼琴作品相媲美,二者都彰顯出了獨特的魅力。并且,在中國鋼琴作品中,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辛勞[2]。比如:在《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中,將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國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決心、壯舉。對于每一位聽過作品的人,都會被其中的民族精神打動和感染,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會油然而生。因而,中國鋼琴作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其與時代的發(fā)展、文化等有著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在對中國鋼琴作品欣賞和演奏的時候,學生的愛國之情會被充分全面激發(fā)出來,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在具體的高校鋼琴教學期間,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鋼琴作品含義,在初期階段,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觀念,可以在思想上做出改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民族音樂。一方面,在教學階段,針對鋼琴的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教師要簡單地為學生介紹,讓學生可以對當時社會下,人們對鋼琴的看法加以明確。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查閱資料等,知道鋼琴在我國快速發(fā)展的這段時期內,產(chǎn)生了哪些中國鋼琴作品,并賞析著名的鋼琴作品。另一方面,對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中國鋼琴曲目展開探析,合理的比較鋼琴演奏與其他藝術之間有何不同,將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找出來[3]。此外,積極的鼓勵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嘗試改編外國鋼琴曲的部分內容,確保學生中國鋼琴作品的認識和印象能夠更加深刻。總而言之,高校鋼琴教師的演奏能力很強,可以熟練演奏國外經(jīng)典鋼琴曲目。但與之相比,教師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掌握較為淺薄。故而,在今后的鋼琴課程講解期間,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能夠從文化以及歷史進程等層面剖析,多角度的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欣賞,提升鋼琴教學效果和質量。
高校在開展鋼琴教學工作期間,除了要從多個角度對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欣賞之外,也要加大對學生中國鋼琴作品演奏技巧的訓練力度。通常情況下,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技巧要求與國外鋼琴演奏相差不大。但是,中國音樂擁有自己的調性調式以及音階。所以,在對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演奏期間,無論是音樂表現(xiàn)手法上,還是彈奏技巧上,都是西方鋼琴作品所不具備的。
在對中國鋼琴作品演奏過程中,指法的運用是技術層面極為突出的。諸如:在具體的鋼琴演奏期間,演奏者應該養(yǎng)成用相鄰的手指彈奏小三度的五聲式級進的習慣。這樣一來,相鄰、相隔的手指在運用的時候,就會非常靈活,特別是在連貫性音階式的行進中,手指間的跨度通常很大。同時,在對裝飾音的演奏處理期間,西方大多是依照規(guī)定來進行演奏[4]。但是,中國鋼琴作品在裝飾音層面,標準不是固定的,只要結合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來進行靈活的處理即可。一般,熟練的彈奏鋼琴練習曲并不意味著能將中國鋼琴作品彈奏好,需要對技術熟練掌握,并能科學運用。比如:在對笙的雙音演奏期間,不能讓雙音粘連,也不給人一種單個分開的感覺,需要呈現(xiàn)出余音的效果。因而,在演奏鋼琴作品的時候,演奏者的手腕需要彈性十足,讓兩個音可以同時發(fā)出均衡的聲音,手指在觸鍵的時候,速度要控制好,不能過快。再比如:在對古箏琵琶音效果進行模仿過程中,演奏者應該抖動手腕,發(fā)出一連串的琵琶音效果。與此同時,指尖的彈性要十分敏銳,確保古箏彈撥音色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出來。
對于鋼琴而言,只有與其他演奏方式合理的融合起來,不斷吸取其他樂器的優(yōu)勢,鋼琴文化才能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fā)展。當下,在高校鋼琴教學中,依舊以國外的經(jīng)典鋼琴曲目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理論較為滯后,學生的學習不高。所以,為了可以全面提升高校鋼琴教學效果和水平,應該強化對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新,合理的對中國鋼琴作品進行利用。針對中國學生而言,自身的民族標示會隨著成長而不自覺的形成,是任何外來元素都無法改變的。因此,在教學階段,教師應該強化對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視,讓學生在學習鋼琴時,可以深刻感受中國鋼琴作品所彰顯出來的民族魅力,從而主動的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綜合而言,對于鋼琴教育來說,并不是對技能和技術進行單一的講解,而是一種音樂與文化深入教育。所以,高校在組織開展鋼琴教學活動期間,應該強化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經(jīng)分析,將中國鋼琴作品合理且科學的融合到高校鋼琴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中國人的文化氣質和精神面貌,也能將鋼琴作品中的民族風格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因而,在今后的鋼琴教學階段,應該深入運用中國鋼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