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芳 馬云翔
(昌吉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書法,是中國最常見的傳統文化之一。一般是使用毛筆在宣紙上進行書寫作畫,但紙絹類的材料不易保存,容易出現發霉或者破損。而陶瓷在經過高溫的燒制之后,不容易與自然界中的物質發生反應,能長久的保存。書法與陶瓷的結合,并不是簡單地兩者進行相互重疊,而是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之間的互相融合互相補充,將書法運用到陶瓷上不僅能形成特有的沒,還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
書法與陶瓷的結合起源于唐朝,唐朝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如李白、杜甫、歐陽詢、顏真卿等杰出人物,文風濃郁經濟發達,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詩詞作品,書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加上當時陶瓷技術獲得了極大的進步,為書法在陶瓷上的運用提供了技術基礎。
到了宋代,由于濃厚的文化氛圍,書法在陶瓷上運用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此后的元朝、清朝及至民國時期,書法藝術進一步與陶瓷藝術相融合,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都是線條。書法藝術的基礎就是漢字,而漢字源自于象形文字,是由一系列的線條和點構成的,我們進行書法創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相關的書寫技巧,讓漢字線條產生豐富的變化,充分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漸漸的書法發展成為了一門藝術。而陶瓷造型也是由線條構成的,線條既能表現出陶瓷的造型,還能表現出創作者想要表現的具體感情。
審美的共同性。與西方國家的審美觀點不同,我們中國審美講究“氣韻生動”,書法藝術和陶瓷藝術也如此,漢字和陶瓷都展現了一種靜態美。
表現形式相同。一般來說,書法和陶瓷都不適合表現動態的美,但是都能恰當地將某一個動作或者某一個表情體現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創造出一些更具有想象力和生命力的藝術[1]。
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的結合,從表象來看只是換了個書寫的載體換成陶瓷了,但實際情況來講,想要真正地將書法與陶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出色的藝術是很困難的。首先由于詩畫的內容風格不同,因此對陶瓷顏色、造型、以及陶瓷的大小和材質都有所不同。例如,如果想達標出優雅的效果,就要選擇淡色或者白色的陶瓷;若是想要表達出大氣的效果,就要選擇大的陶瓷;若是想要表達出華貴的效果,就要選擇色彩豐富鮮艷一些的陶瓷。
從構圖布局上講,在陶瓷上書寫上相應的內容之后,可以加蓋合適的印章,在陶瓷的繪畫完成之后,也可以用書法的方式落款加印章。構圖布局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滿幅式、塊面式、條帶式、圖案式、分隔式、融合式等等方式多樣,不同的構圖布局使用的書寫方式不同,陶瓷器型也有所差別,因此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書法在陶瓷藝術創作中除了常見的詩畫印之外,還可以體現出字體的筆畫形態,不同的人想要表現感情是不同的,書寫時使用的字體不一樣。常見的書法字體有楷書、行書、草書等,隨著字體的變化,字體筆劃結構也有著很大的差異。例如楷書的特點就是字體方正,筆畫平直;草書的特點是筆畫簡略,線條千變萬化;行書的特點是體態多變,以圓轉代方折,筆勢流動。但它們都是由點和線組成,書法藝術中,點的位置不同、色彩不同以及大小不同,帶給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線的書寫方式在書法藝術中也有很多,運筆的輕重、急徐等都能使線條產生豐富的變化,將線條運用到陶瓷藝術創作中不有利于陶瓷藝術的創新與進步。目前的線條在陶瓷藝術中已經不僅僅是作為裝飾使用,而是成為了陶瓷造型的表現形式。輪廓線是能用來確定陶瓷作品的造型外貌,在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也表現出創作者的情感;結構線用來塑造陶瓷作品的結構形態,解決陶瓷作品中的面與面以及面與體關系。總的來說,線是陶瓷造型藝術的基礎,書法線條的豐富變化能夠被廣泛地運用到陶瓷造型之中。點與線是陶瓷藝術創作中最基本的元素被廣泛運用。根據點與線的不同,字體筆畫之間的變化,可以作為書法元素進行在陶瓷藝術上的創作。
漢字本來就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以點和線共同組成抽象的語言符號,經過時間的改變,將抽象化、符號化的書法在陶瓷藝術的創作中進行運用,就是一種創新。在陶瓷上進行書法創作時,不僅需要學會中國傳統書法,還要與時俱進進行創新,突破文字本身帶來的約束性,將書法從具象化的字體變成抽象化的符號,這些靈活的變化,極大地提升了書法藝術在陶瓷藝術創作中的表現空間。
我們在進行書法在陶瓷藝術創作的時候,可以適當地運用解構重組方法[2]。首先,我們可以將字體結構進行拆分,將其分成筆畫和線條,將需要的元素比如說點、線、字形結構等進行加工處理,例如,將元素進行適當的簡化之后,也可以再進行變形加工,將其變得更加適合陶瓷藝術創作,再將其運用到陶瓷藝術創作過程中,將其進行重新組合。書法藝術不僅可以直接在陶瓷藝術創作中使用,還能針對字體的造型結構和筆畫等進行解構重組,進而表達出新的思想內容。
書法的虛實并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虛實。書法的實空間可以分為外空間和內空間,外空間是字的輪廓,內空間是書法的結構,兩者相互依存互為支撐。當實空間運用到陶瓷創作的過程中時,它能豐富陶瓷藝術內空間和外空間的表現能力。如今的陶瓷藝術創作發展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實用需求了,還要滿足藝術欣賞需求,陶瓷的內空間也成為表達審美的方式之一。書法的內外空間相互聯系,相互延伸,已經成為陶瓷創作內空間的主要參考之一。
虛是書法作品的重組成部分,一副優秀的書法作品,虛實很重要的,在精神世界,虛甚至比“實”更為重要。書法中的虛空間是相對于實空間來講的,虛與實的結體現了書法藝術的意境,兩者相生[3]。這種關系,在作品創作開始就在進行構思,體現在字里行間。書法藝術中虛空間運用到陶瓷藝術創作中時,注重不是對外形的表達,更加注重的是其對意象空間的營造,它存在于陶瓷造型的本體之外,且形式豐富多變,可以把厚重沉悶的東西變得輕巧精致,可以把陶瓷作品的本體空間進行放大,營造出想要的意境。在陶瓷藝術創作中進行虛空間的運用已經成為代陶瓷造型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陶瓷藝術創作中的虛空間就是書法中的布白,能夠更好地營造意境和想象空間,豐富陶瓷藝術的造型與形體結構。
例如,新疆的土陶,新疆地區陶土資源豐富,因此新疆土陶也形式多樣,極具民族特色,新疆土陶壺的形態大多是模仿瓜果植物形狀變化而來,在進行土陶壺創作時,可以將書法中虛空間和實空間運用到,這樣能更好地營造想象空間,增加欣賞性。而新疆的”阿不都壺”對書法中實空間的使用,使得該水壺不僅具備實用功能還具備審美功能。往壺內注水,水會沿容器四周的通道流過,壺身鏤空但不漏水,設計創作實在巧妙。
所有的視覺藝術都很難離開色彩,色彩不僅能夠直接的沖擊人的視覺,還能給人聯想的空間,影響人的心情思緒,也能直接的表達人的感情,比如說,紅色讓人想到熱情或者鮮血,藍色讓人想到憂郁清澈,綠色讓人想到生命和純潔。
書法中的色彩也能運用到陶瓷藝術創作之中,也成為衡量價陶瓷藝術創作的標準之一。書法中有“墨分五色”的說法,是書法的玄妙之處,除了黑色之外,其他一切被概括為不同層次的“灰色”,書法中素描常說的灰調子,就包含了飛白等一些特殊的墨色,當墨汁滲入宣紙之中,會漸漸暈染形成深淺不同的黑色,達到從黑到白的一個過渡,灰色就會這樣形成,當然也夠可以通過改變墨的濃淡和筆的干濕變化來產生豐富的灰色。書法藝術中的”墨法”運用到陶瓷藝術創作中時,體現在對色彩的豐富處理上,可以更好地把握色彩與陶瓷作品之間的關系。
在當今社會,陶瓷藝術創作已經離不開書法,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成就,隨著陶瓷藝術和書法的深入結合,優秀的陶瓷作品也在不斷地涌現,不僅表現出了陶瓷書法的藝術美,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