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全
(達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認同”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之意),包括客觀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同性,是指向心理認識上的一致性和由此形成的社會關系。“認同”作為概念,強調的是認同的共性,即主體的承認、接受和皈依。“認同”可以是國家認同、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亦可以是組織認同、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
文化認同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由此產生歸屬意識,進而獲得文化自覺的過程。民族文化認同彰顯了民族成員共同的社會特征,是民族群體得以形成的理性基點。
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逐漸產生了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并與人們的心理活動產生了密切的關系。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生活,總要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確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黨的黨員、某一階級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這種現象就是政治認同。政治認同不僅是民族國家不可或缺的群體特征,而且是民族國家得以形成的心理指標。[1]
在現實性上,文化認同總是與民族認同聯系在一起,而政治認同則更多地與國家認同相結合。文化認同側重的是民族成員不可退出的族屬命運,而政治認同則凸顯了社會成員選擇、判斷和評估的主觀價值意旨。[2]鑒于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高度的互補性和相互促進性,以文化認同固基政治認同,對共同體政治認同的強化就顯得格外有現實意義,而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則有助于構建更加穩固的政治共同體。
文化是人類經過自然選擇而異于其他動物的特性,是人類創造世界的主觀方式和民族存在的現實圖景。在現實形態上,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盡管文化產品的精神表現具有物化的痕跡,但文化物化的過程則大都體現了物化文化主體的精神指向。文化傳承是人類思想理論、道德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精神觀念體系的代際傳承。政治認同則是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的肯定和支持態度,是政治體系順利運行的重要基礎。
文化認同對政治認同具有強化作用。其不僅強化了共同體政治與民族意涵的休戚與共和價值功能,而且凸顯了社會成員代際相沿襲的親密關系和共同生活的歷史傳承。
文化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基礎。文化不認同,政治認同就難以一致;而如果政治不認同,亦有可能弱化文化認同的作用。具有共同利益訴求和倫理取向的共同體政治更多地相輔于文化認同的民族詮釋。基于民族文化認同的政治認同與基于民族國家認同的政治認同,表現在主客體特性上各有不同。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存在著復雜而深刻的互動。
在當前階段,對于政治上的四個認同,是指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祖國的認同,就是要深刻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共同捍衛了祖國的統一。維護祖國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榮和發展。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就是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我國56 個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凝聚而成的。每一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都和這個大家庭血肉相連,休戚與共。我國各族人民從長期的歷史經驗中深刻懂得“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只有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國家興旺發達,各族的權利,各族的發展才能得到保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就是要深刻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智慧、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千古流芳的中華文化,各民族都為創造和發展中華文化做出了貢獻。正是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化,陶冶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就是要深刻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必然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已成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識。[3]
政治認同通常表現為擁護執政黨、贊同社會制度、貫徹執行公共政策的政治傾向,以及對政治共同體的心理歸屬和熱愛忠誠。文化傳承體現在政治領域,承載著傳遞政治知識、揭示政治規律、同化政治觀念、培育政治情感和塑造政治價值的社會功能,對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具有重要的引導與教化作用。
文化傳承增進政治認同,是一個具有全民參與特征的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遵循“建構政治認知基礎——強化政治情感培育——促進政治價值生成”的路徑和規律。通過文化傳承,從認知、情感和價值上形成共識,有利于形成和堅定政治認同。
民族結構決定了民族文化的本質和風骨。它將直接引發因認同標準不同出現的社會排斥和民族沖突,形成共同體內部強調和諧統一與緊張對峙的分水嶺。與民族結構相適應,中華民族文化亦表現出獨具特色的多元一體性,并由此形成了民族整合的統攝力、吸收力、包容力和綿綿不斷的傳播力。正是基于對中華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才得以確立和鞏固;正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聯結,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不同背景、不同國籍、不同黨派的中國人才得以凝心聚力。
作為民族國家政治活動的目標歸屬,政治認同不僅進行著司法地域等行政資源的政治整合,而且進行著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的文化整合,其政治構建在指向領土疆域空間范圍的同時,還指向內部成員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以及排他性界標的可視外延。作為民族國家政治活動的重要內容,政治認同以政治認知為基礎,以政治感知為體驗,通過一定的政治意志,借以實現政治主體對政治客體價值體系的承認、認可和贊同。
作為民族國家政治活動的實踐結果,政治認同不僅表現為某種具體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態度,而且表現為現實的政治行為,是政治的價值接受和社會踐行的統一,它所反映的主客體關系歷史地凝聚了認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等多種要素的互動和統一。
民族是具有共同社會特征的人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類共同體,是人類各種利益的實際載體。在民族諸特征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是費孝通先生對中華民族結構的高度概括。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不斷得以傳承,反過來也影響著民族結構的韻味和表征。
經長期歷史變遷還能保持其鮮明特點和強烈影響的則是基于共同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與共同文化素質。民族是一個極其穩定的人類共同體,其穩定性之高是其他類型的社會群體所不能比擬的。民族的穩定性首先得益于民族文化的穩定性。民族文化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方式和結果,也是人類能量發揮作用的一種機制。不同的人類共同體在發展程度上的差別,不僅反映了文化發展的不同脈絡,而且決定了它們在政治和經濟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文化和它所反映的共同心理素質能夠頑強地存活下來,作為民族特征中最有生命力的根本,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抗拒同化的特質往往使別的民族難以滲入。民族文化認同由此成為民族成員身份識別的重要依據。這也是中華民族所固有的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同時亦融合了部分其他民族文化(如戰國時趙國學習“胡服奇射”本領)的中華民族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原因之一。在中華文化傳承的影響下,中國大陸建設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而并不是像歐洲那樣的各個獨立政治體,亦未形成像美國那樣以各個自治州為單位的聯邦制政治體。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要組織民眾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點學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民眾共同參與文化傳播,以身體力行的實踐傳承優秀文化,促進文化自我內化。鼓勵民眾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火熱實踐,校正自己的文化觀念和政治態度,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4]
政治認同還包含另一項更重要的內容,即政治民主化進程中的意識形態認同。以同類價值意識促進政治認同,是民族文化認同身份識別功能的進一步延伸。作為反映一定社會集團利益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思想觀念體系,意識形態在為國家和政權提供合理性辯護的同時,引導個體成員對政治合法性加以確信和承認。
大力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建構全體社會成員的政治認知基礎。政治認知是社會成員對政治系統全面、完整的認識和理解,是政治認同的基礎環節。以文化傳承建構政治認知基礎,要從學校培育、社會教育、文藝化育三個維度入手: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政治高度,在學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系統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觀念;全場域全媒體傳播主流文化,通過政治理論學習、紅色文化活動、主流媒體宣傳、網絡平臺互動等方式,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與當代必然性,增強民眾的政治認同堅定性;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果,以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觀念態度。
民族獨有的血緣、經濟生活、歷史和文化傳承,較之國家層面政治結構的組織定式,強調文化認同的同類價值意識,更能展示共同體成員的身份歸屬,便于確立思想和觀念的協調和共同利益的詮釋,創設政治認同的現實情境。強調同類價值意識形成的多元一體性,更能凸顯政治資源的多樣性、靈活性與包容性。
政治價值是人的價值觀的政治觀念部分,是政治認同的主觀依據。堅持以法治制度支撐文化傳承內容,培育廣大民眾深厚的政治情感。文化傳承的內容需要以相應的制度進行支撐,唯此才有利于從情感上接受文化觀念并逐漸自我累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需要制度支撐。通過健全社會利益分配制度,讓勞動者有獲得感,強化廣大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通過健全揚善懲惡的法律法規制度,構建良性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提升人們與生活環境的和諧度、對社會治理的滿意度,以及遵紀守法、向好向善的情感傾向性;通過健全公平公正的個體成長激勵機制,增強社會成員自我成長的效能感和對社會報償機制的信任感,主動把個人成長融入社會發展脈動,增進對政治共同體的心理歸屬和政治身份的情感認同。充分調動民眾參與文化傳承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在知行合一中促進社會成員政治價值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