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香
(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巡視是國之利器,黨之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巡視巡察工作,制定和修訂《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明確“發現問題、形成震懾,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巡視工作方針。黨的十九大以來做出“堅持發現問題、形成震懾不動搖,建立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監督網”等重大部署,并將建立巡察制度寫入新《黨章》。高校開展校內巡察是高校黨委貫徹學習習總書記關于“黨組織建立在哪里,巡視巡察就跟進到哪里”要求,其意義重大而深遠,它是高校黨委打通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末梢的戰略部署,是發現和解決基層二級黨組織在管黨治黨內涵發展中存在突出問題的戰略舉措。本文就高校內部巡察實踐探索遇到的共性問題并嘗試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高校校內巡察工作提質增效提供參考。
高校校內巡察經過積極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符合高校特點的巡察工作方式方法,但在實踐中同時也遇到一些瓶頸,主要體現在:
目前高校內部巡察采取的巡察方法主要是聽取報告、發放測評表、個別談話、設立意見箱、查閱臺賬資料等常規動作開展政治監督。在巡察工作開展的初期階段,在發現共性問題上發揮很大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隨著巡察工作的深入發展,緊緊依靠“測、聽、談、查、看”等方式,發現深層次、隱性問題的能力明顯不夠。如在個別談話中,少數師生配合不足,泛泛而談,對敏感事情或干部個人問題支支吾吾,避重就輕,不愿向巡察組說實情,影響了談話效果,巡察組很難在個別談話中發現實質性問題線索。此外,高校的巡察監督與其他監督制度有機銜接和貫通融合不夠,巡察信息化應用不足,導致信息溝通不順暢、成果共享不充分,大大地影響了巡察監督質效。
高校校內巡察是在地域相對較小、熟人相對集中、各種關系錯綜復雜的環境中開展監督,是“熟人”查“熟人”,不可避免面臨“熟人社會”監督難的問題,導致“巡不深、察不透”。校內巡察組的組成人員一般是高校的教職工,與被巡察對象比較熟悉,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巡察干部往往因為各種人情、關系受到外界干擾,在查找問題會存在指出問題不夠一針見血,巡察報告措辭委婉,震懾力不夠等問題。而被巡察單位認為校內巡察是在“家門口”的巡察,對巡察工作持觀望或敷衍的態度,在面對巡察組談話時,顧慮較多,很難講出心里話,更不愿意涉及對某位領導同志的具體評價。而高校巡察辦作為黨委工作部門,與學校紀委合署辦公,校內的綜合考評主要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評價,這樣也會導致巡察組顧及部門利益不敢劍指問題,避重就輕。
巡察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紀律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想精準發現問題,必須對上級政策領會貫通、對學校內部情況了解熟悉、對巡察業務掌握充分等,這對巡察干部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需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然而在校內巡察實踐中存在:一是人員保障不充足。學校巡察組人員主要以臨時組建為主,主要從學校組織、紀檢監察、審計、財務等多個部門抽調干部,巡察兼職人員多,專職人員少,抽調的人員中大部分是各部門的業務骨干,既要開展巡察工作,又要兼顧本職工作,不能完全脫產,無法全身心投入巡察工作中,在開展巡察工作過程,難免導致巡察工作與被巡察工作相互影響、巡察工作延期、各項考核檢查相互交織、巡察效果打折等問題。二是缺乏系統培訓。雖然開展每輪巡察前都會在內部開展培訓,但大部分成員沒能參加規范性、系統性培訓,甚至有的工作人員從未接觸過巡察相關工作,缺乏相關業務的基本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發現問題的質效。三是激勵機制保障不足。缺乏相應可操作性的激勵保障機制,導致巡察干部在巡察工作中積極性、主動性不夠高。
針對高校校內巡察工作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巡察的本質是政治監督,是對被巡察二級單位和黨員的政治體檢,它不干預業務,不執紀審查,是學校黨委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的“穩定劑”;是二級單位黨委履行管黨治黨責任、辦學治院責任的“催化劑”。因此,精準把握政治巡察定位和要求,深刻理解校內巡察戰略意義,對于推進高校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自治區及學校黨委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具有重大意義。被巡察的單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敏銳性和判斷力,勇于承擔政治責任,轉變“巡察妨礙工作”“巡察工作添亂”的錯誤思想,從內心深處真正參與巡察、接受巡察,全面配合校內巡察,促進“肌體”的健康成長。巡察組成員要嚴格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牢記職責使命,堅持客觀公正,事實就是,敢于亮劍動真格,敢于較真碰硬,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問題反映集中、廉政風險高的重點人、重點事和重點單位,充分發揮政治巡察“顯微鏡”和“探照燈”作用,使巡察真正成為黨內監督的“前哨”、發現問題的“尖兵”、從嚴治黨的“利劍”,為營造風清正氣的良好政治生態做出貢獻。
一是科學謀劃巡察任務,以常規巡察為主導,加大對學?;ê笄?、招生就業、工程項目、招標采購、科研經費、學術評審、教育教學、校企合作等重點領域的監督,對風險較大、問題反映較多以及附屬醫院等重點二層單位的,要打破輪次限制,綜合運用、穿插使用專項巡察、機動巡察和巡察“回頭看”等方式開展監督。二是堅持依靠師生,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靈活運用明察暗訪、聽取職能部門、服務對象意見等多種手段,如個別訪談采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定路線,直接深入師生工作生活場所的“三不一直”方式,通過聊家常、談心等手段向一線師生征集二級黨組織落實思想政治工作、師德師風建設、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等意見和建議。三是整合黨內監督力量,推進校內巡察與其他監督制度有機銜接、貫通融合,建立健全巡察監督與審計監督、紀檢監督、督察監督等各項職能監督的統籌銜接機制,以巡察監督帶動各類監督,以各職能監督支持巡察監督,推動各類監督信息、資源、力量和成果的共享共用,形成監督合力。四是堅持與被巡察單位同題共答,從撰寫匯報材料、準備相關資料方面向被巡察單位提出明確要求,充分用好對方提供的材料挖掘問題,提升巡察工作成效。
針對高校校內巡察“地域小、熟人多、干擾大”的實際,探索引入異體監督,切斷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直接的利害關系,使二者不能形成一個合力的共同利益體。借鑒市縣提級巡察、交叉巡察的成功經驗,破解“熟人社會”監督難的難題。例如,在提級巡察上,可變通推薦巡察干部參加上級巡視,以干代訓的形式輻射帶動校內巡察;在交叉巡察上,可在同城高校之間探索“A 巡B,B 巡C,C 巡A”的交叉巡察機制或者巡察組組長互派機制、巡察人員互派模式來解決“同體監督”難的問題。針對審計、財務、賬目等專業性較強領域的巡察,可委托給第三方機構或者聘用校外專業人員進行巡察的方式對被巡察二層單位問診把脈,深層次挖掘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增強巡察效果。同時,加強校內巡察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技術,逐步建立情況明、數據準、可分析的巡察數據管理系統,加強巡察數據管理,提升巡察數據動態分析能力,精準快捷地獲取巡察信息,以信息化促進規范化,為巡察監督插上“科技的翅膀”。
建立校內巡察人才庫,選優配強巡察干部,嚴格準入條件,把思想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廉潔守紀、敢于擔當的黨員干部納入巡察工作人才庫,根據被巡察二級黨組織的工作職責和業務特點,充分結合巡察人才庫成員的工作經歷、能力素質、專業背景等因素進行科學搭配。探索“專兼結合”方式,以專職為主,做到專兼結合,發揮巡察熔爐作用,把參加巡察作為錘煉干部最好的“政治體驗課”。設立臨時黨支部或黨小組,充分發揮巡察組組長的示范帶頭作用,組織協調組內成員共同學有關政策知識,交流上輪巡察經驗技巧,分析研討問題等,及時將實踐積累經驗轉化為加強和改進巡察工作的實際成效。強化學習培訓,通過參加各類巡察業務培訓、“上掛下派”“以干代訓”“以老帶新”等方式,補齊業務短板。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注重樹立用人導向,堅持把巡察崗位作為發現、培養、鍛煉干部的重要平臺,把有巡察工作經歷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加分項納入組織部門選人用人標準體系中,大膽使用有巡察工作經歷和在巡察崗位成長起來的干部,有利于調動巡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巡察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