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琪 李威 林海承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國當前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雖然進入的時間比較晚,但是老齡化的增長速度卻快于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未富先老”的特征,這使得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養老服務業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強,社會經濟第三產業發展,關于老人“銀發經濟”的需求更加急切。社區養老,養老方式之一。本文是以蚌埠市為例,通過實地走訪了解蚌埠市社區養老的基本情況。通過采訪政府和當地居民,實際了解當地社區養老的需求,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通過采集的數據對蚌埠市社區養老規模進行整體研究。對社區養老進行調查和整體評估,對蚌埠市實施的具體措施進行研究。通過問題提出與分析,將蚌埠市社區養老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與分析。針對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對策。
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強,社會經濟第三產業發展,關于老人“銀發經濟”的需求更加急切。
第一個現狀即使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了“銀發經濟”多樣性、豐富性、人性化的趨勢,與此同時,市場經濟會出現失靈現象,可能存在不正當競爭等不良狀況。
第二個方面為養老市場上政府措施連接不到位,導致養老行業“銀發經濟”產業鏈運轉速度慢,在快速發展初期過后增速迅速下滑,“銀發經濟”發展受阻,在“新型創意少,政府扶持投入資金少,社會產業鏈環節少”的“三少”環境下,發展速度降低。
第三個方面是養老市場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市場,每年老年人數增多,年輕人無太多精力照顧老人,養老市場仍然可以成為第三產業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經濟產業。
1.社會負擔增加
我國現在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年都會有新一批適齡人群進入退休階段。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退休老人數量基數較大,我國養老資金積累較少,老年人養老問題就會完全落到年輕子女頭上。由于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可能選擇步入“丁克模式”,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生養子女時,較為可能發生老齡化更加嚴重的情況。在老齡化初期階段,勞動人口上升,隨著時間發展,社會負擔會逐漸增加,養老市場逐漸出現商機。
2.養老制度的不完善
我國經濟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同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加之養老制度并不完善,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強,這對于我國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國一直提倡社會養老,但是隨著老齡化加劇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國主要養老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特別是在農村,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在城市,養老壓力主要集中在家庭子女身上,為了增加養老費用,政府轉移支付功能就要夸大,為了增加政府資金,一般情況,政府都會增加對企業稅負,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企業利潤,可能不利于第三產業發展。
將養老模式與養老產業利用互聯網有機地聯合起來,提高蚌埠市養老服務水平。
1.居家養老發展情況
當前居家養老是蚌埠市的主要養老方式,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蚌埠市市區59.1%的老年人口更愿意選擇居家養老。蚌埠市首家居家養老平臺于2015年搭建完成,該養老平臺提供醫療、飲食、洗澡、保潔、緊急事務處理等服務,然而老人服務平臺的局限是服務范圍比較狹窄,服務對象只限于“三無”老人等較小的范圍,老人缺乏操作能力,服務功能尚未得到充分開發。
老年大學——課程以傳授知識和培養業余愛好為主,缺乏對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干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的社會再適應問題;課程設置不靈活,活動不豐富,很難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機構的輻射面窄,對離校區較遠的老年人來說不夠方便。
敬老院——僅僅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缺乏對老年人心理功能失調的關注;運作方式不夠健全,收費較高;服務質量普遍較低。
老年公館——收費極為昂貴,僅僅適用于很小比例的收入極高端老年人;服務項目主要是以休閑娛樂為主,缺乏針對心理層面的保養;地點集中于市郊,輻射面很低。
2.機構養老發展情況
(1)養老機構基本情況:全市當前共有養老機構146 家,社會辦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25 家,鄉鎮敬老院完80 家,公辦養老機構5 家。市區有42 家養老機構,蚌埠市內養老機構區域分布不均衡,部分區域養老機構數量少,發展落后,當地老人選擇空間較小。蚌埠市禹會區養老機構最多,龍子湖區、蚌山區、經開區屬于中等,高新區淮上區較少。下表為養老機構入住率情況:入住率大部分集中在40%-60%之間。
(2)養老機構人員情況:作為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其中40 歲以下的護理人員有4.5%,剩余95.5%都是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0 歲以上的護理人員中,大部分都是下崗職工,護理專業化水平不高。但對于機構管理人員,市民政局專門舉辦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培訓班,蚌埠市人才市場培訓中心為全市養老機構管理人員進行了培訓,來自全市9 個縣、區的84 名各類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參加了此次培訓。
3.提供智慧養老服務
蚌埠大力支持“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項目的發展,燕山鄉養老服務中心是蚌埠市首家通過政府招標平臺公開轉讓經營權的公建民營的養老服務機構,采用社會化養老新模式。在每個老人房間的門口都配有電子屏幕,上面顯示了居住老人的個人信息以及護理人員信息,同時燕山鄉養老服務中心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護理計劃,利用智能化手段打造“智慧養老”模式。于2018 年10 月30 日成立的智慧養老服務中心。
1.社區養老產業起步較晚,數量較少,但發展態勢良好
蚌埠市采用社區養老模式的機構數量較少,目前只有兩家機構投入建成。分別為2014 年建成的蚌埠南山松養老服務中心和2015 年成立的紅壽堂養老服務中心。回顧2015 年,南山松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服務內容主要包括日間照料和精神慰藉,家政服務、助餐服務、助醫服務、康復輔助等服務基本沒有涉及到。截至2017 年10 月,紅壽堂通過ppp 合作模式,有五家社區店2 家社區服務站已經投入建成,為社區老人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為老人可在家享受上門助老服務、智能安防服務、健康檢測服務等就是具體表現。
2.社區養老工作者專業化程度較低
據資料顯示,蚌埠市社區提供養老服務者包括學生志愿者、社工、退休老人或閑置在家的居民和其他。其中學生志愿者占28.5%,社工占42.9%,退休老人或閑置在家的居民占14.3%,其他人員占14.3%。這些社區養老工作者大都沒有受到專業的技能培訓,主要通過社會招聘或者關系渠道進入養老機構。成功入職后,每年接受培訓的次數不超過兩次。而中國一線城市社區養老行業中,具有護理專業資格人員占專職服務人員的比例高于50%,由此可見,蚌埠市應加強社區養老中人員的專業化程度。
3.政府對社區養老的大力扶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的觀念逐漸開放,從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逐漸接受其他的養老模式,其中社區養老最受歡迎。政府對于社區養老的補助程度提高,每張床位一次性建設補助500 元,2018 年發放各項補貼資金1.5 億元。根據蚌埠市人民政府報告顯示,蚌埠市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共同投資5 億元建設皖北最大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148 所、養老床位2.3 萬張,不斷提高設施的便捷性,力圖打造城市15 分鐘、農村30 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
1.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蚌埠市社區養老機構處于初級實習階段,養老服務機構規模小、檔次低。由于經費不足,護理人員基本素質不高,經常實行家庭管理,工作人員不足50 人,大部分老年人只能提供簡單的食宿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務,沒有醫療、康復、體育、娛樂等功能,單一的服務模式難以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服務需求。
2.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資金是企業發展的保障。分局調研可知,蚌埠市現有的社區養老機構主要是政府出資、企業承辦型,但政府的資金投入受財政收入的限制,資金數量有限,這就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3.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低
就蚌埠市紅壽堂來看,其從業人員有專業化的護工,也有毫無專業知識的下崗職工,但就其比例分析,專業化程度較低及毫無相關知識積累的下崗職工占有較大比重。
養老機構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調研結果可知,目前蚌埠市的社區養老工作不太理想,對比合肥、南京等城市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資金不足導致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不滿足目標客戶需求。養老機構應設立老人娛樂服務中心、醫療保健室,合理規劃老人日常活動場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社區養老服務的基礎。
2.提高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
人才是一個行業發展進步的關鍵,對于養老服務行業來說,專業化的人才是其發展進步的關鍵。養老服務機構應聘請具有從業資格證的人員,并定期對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增強養老服務人員在醫療保健、護理康復、心理咨詢、助潔助浴、老年知識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專業性知識建設。
3.多渠道籌集資金
目前,蚌埠市社區養老的主要資金來源于政府投資,其主要用于為老人提高日常生活服務,對于一些娛樂設施的配置、維護等,資金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因此,養老機構應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或組織捐贈活動,從開展免費和低收費的社區服務活動開始,逐漸培育普通老年人購買服務的意識,同時,也開展符合本社區老年居民收入水平的服務活動。
4.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可以將傳統的缺少的精神支持打造為出幾個主題定期為老年人提供干預,同時結合個體咨詢有針對性地解決老年人的個案問題,漸進式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抑郁和心理孤獨。構建一體化智慧服務中心,對離退休老年人的推理、記憶和理解能力進行培訓與強化,以加強老年人社會再適應、再學習能力;為老年人提供社區式活動場所,在娛樂區中老年人可以享受有關養生、傳統娛樂方式、英文知識、其余業余愛好等方面的培訓,同時還為老年人提供運動、交友的平臺,以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將團體咨詢、個體咨詢、認知干預和互聯網下的數字智能傳輸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老年人心境和基本智能的雙重改善,從而切實地提高每個老年人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適應社會的基本技能。充分挖掘老年人身體,精神需求的多渠道服務方式,提高綜合盈利能力,為養老機構的長期發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