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平達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平達 678306)
近年,隨著社會的發展,種植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農業生產中,種植技術的先進與否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質量品質;栽培環節出現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順利生長,甚至會造成農作物絕產絕收,嚴重威脅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平達鄉地處龍陵縣城東南部,地勢西高東低,東臨勐糯鎮,南接木城鄉,西與象達鄉為界,東與碧寨鄉接壤,占地345.11 平方公里,其優厚的地理環境為玉米種植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平達鄉發展玉米種植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玉米種植技術多種多樣,需要農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種植技術,將種植技術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以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受到傳統種植手段的影響,對于玉米種植技術的宣傳推廣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如玉米種植技術推廣機制不合理、先進適用的玉米種植技術推廣緩慢、玉米生產中機械化應用程度不高等,所以,相關部門和人員需要對其進一步分析,解決其中存在的不足,盡可能地發揮玉米種植技術的優勢。
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多,對玉米的需求量較大,為了滿足廣大人群對玉米的需求,需要不斷擴大玉米種植面積,除了散戶自行種植玉米,很多地區開始實現規模化、集中化種植,在農業集中種植地帶,引進了先進的機械設備,紛紛種植玉米,這種情況不僅提高了玉米的產量,還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力成本,提高了玉米種植的科技化水平。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的食品結構也在發生著重要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食品種類日益繁多,玉米作為食物的需求量逐漸降低,以玉米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行業生產效率逐漸降低,導致玉米種植規模的縮小。但是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以玉米為飼料的畜牧養殖企業逐漸增多,日益縮小的種植規模已無法滿足畜牧業的整體需求。
農業健康快速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國經濟水平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玉米的要求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關注其質量及食用口感。因此在種植玉米過程中對其關注度也不斷提高,政府部分針對玉米種植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支持,進一步提高對玉米種植業的重視度。
在進行玉米種植技術推廣的過程中需要農業科研機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群眾性科技組織、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資經營戶等多個部門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協同合作。然而平達鄉地處深山,科技發展緩慢,玉米栽培技術推廣機制不完善,制約了玉米栽培技術的大規模推廣和應用。同時,現存的農技推廣體系和推廣網絡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且配套設施不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老齡化嚴重,專業人員不足,基層繁雜的事務占用較多農技推廣時間,僅有的少數農技人員沒有足夠時間投入農技推廣工作,制約了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
在平達鄉從事農業種植的農戶大多年齡較大且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較差,習慣于采用傳統的種植技術。但是,傳統的種植技術已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新時代對于玉米種植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種植戶及時更新種植技術,不斷提高種植水平。新型玉米種植方式要求要有充足的水、合理的養分配比、不同品種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等,而傳統的種植模式靠天等雨,施肥以氮肥為主或只施用氮肥,不注重氮磷鉀合理配比,喜歡大棒稀植品種等,影響了玉米產量的提高。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對玉米的需求量較大,所以對玉米種植技術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現階段,我國玉米種植主要是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專業大戶不足、種植技術較傳統、機械化應用水平低、管理粗放,各家各戶生產技術不同,生產管理也存在較大差異。部分農戶存在"種在人,收在天"的思想,收多收少是天意。這些問題制約了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農業種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如果在種植過程中遇到風險,那么就會使玉米減產,給農戶帶來較大的損失。受到傳統種植方法的影響,玉米種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遇到暴雨、大風天氣或遭受重大病蟲害、長期干旱少雨,玉米的產量會受到較大影響,從而導致農民的經濟收益減少。由于傳統的種植手段易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了農戶生產熱情,影響了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
玉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種植,尤其是在北方地區,種植面積較廣。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農業技術,加大了對玉米種植技術的研究力度,不斷研究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情況。但在當前的玉米種植過程中,管理模式還存在不完善、不細致的問題,比如運用機械化設備較少、管理方式不科學等,對玉米的產量造成了一定影響。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構建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對于提高種植業生產效率有著重要作用,也是這項工作全面開展和推進的意義。在開展技術推廣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做好帶頭作用,鼓勵和推動農業科研部門和部分中小型農業經營企業聯合,充分解決資源配置等一系列問題,切實保護科研成果,為種植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市場保證。農業技術部門與生產企業融合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必將有效推動玉米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此外,要加強基層技術推廣能力建設,充實基層人員隊伍,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讓基層農技人員有更多時間進行農業技術推廣。
基層農技推廣站中的技術人員應該提高工作責任感和專業技術水平,加強對玉米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視度和服務意識。第一,定期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對于培訓工作中專業技術很強的問題要重點把握,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增強農技人員的服務意識,提高其為人民服務的能力。第二,建立和完善技術推廣培訓機制,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使得技術服務更加規范化。
制定完整的玉米生產技術方案,農技人員根據玉米的不同生產階段及生產需要向農戶宣傳推廣先進實用的種植技術,采用理論講解與實地現場指導相結合的辦法,推廣玉米種植技術,讓農戶邊學習邊實踐,實現技術培訓到戶到地頭。
政府出臺政策,在土地流轉、技術培訓、農機購置補貼、農業保險和信貸等方面支持大戶發展玉米種植,培育一部分種植大戶,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帶動周邊農戶提高玉米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由此促使玉米生產由簡單粗放管理向精細科學管理過渡,由人工勞作種植向全程機械化種植轉變,由分散種植戶向能人大戶集中規模種植轉變,由市場銷售向訂單穩定價格銷售轉變,提高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
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及價格因素影響較大。自然災害會導致玉米嚴重減產,給農戶帶來一定經濟損失;玉米收購價格波動較大也會影響種植戶的積極性。因此,為減少自然災害及價格因素造成的風險,建議國家加大對農業種植戶的農業保險投入,為玉米種植農戶購買自然災害、病蟲害保險和價格波動保險,增強玉米種植戶抵御風險的能力。
受傳統種植觀念影響,我國玉米種植模式主要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管理,各戶種植管理技術千差萬別,機械化設備的使用程度較低,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較難落實。要想提高玉米種植管理水平,就要改變創新管理模式,如由經濟實力強、技術好的農業企業牽頭,對一家一戶農戶玉米種植實行從種到收全程托管,按照統一技術標準,應用機械化農機具對農田進行管理。目前平達鄉正在推行"糧改飼"玉米種植助推牛肉產業發展,為了確保玉米種植能夠滿足牛肉養殖對于飼料的需求,要在全鄉推行養殖合作機制,通過引導農戶利用有利地理環境種植玉米并集中收獲處置,為全鄉養殖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產物,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玉米高產穩產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關鍵。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加強對新種植技術的研究,及時向種植戶傳授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轉變傳統耕作模式,切實發揮玉米的生產性能,保證玉米的高產量和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