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鳴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如今社會文化的發展越發具備著多元化的特征,而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來說,則務必做到與時俱進,實施大力地發展和創新,這樣才更利于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政治敏銳程度,除此之外,還能夠培養高校學生形成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但就當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狀況來分析,還未能夠產生顯著的改革效用,而針對此情況,則要求高校思政教師針對具體的狀況來積極探尋出良好的思政教育改革策略,以更為保障改革的效果,實現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推動高校學生獲得健康持續的進步和成長。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之中,現代及傳統文化兩者是一同存在的,而西方和我國文化之間的不斷碰撞,也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產生了程度不一的影響,這能夠體現出多元性的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也表示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均更為多樣化,所以多元文化就其本質來說,其即是一種多樣豐富的文化,文化間所處的地位均是平等的,同時彼此之間還會進行滲透和影響。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多元文化也有著明顯的表現,由于高校學生的課余時間較為充足,學生獲知信息內容的方式也較為豐富和多樣,同時還能夠利用于諸多的途徑和社會加以密切的接觸,從高校學生所投身于的活動之中,就能夠明晰不同學生的興趣喜好等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多元性,包括現代、傳統以及西方文化,甚至也包括二次元文化等[1]。而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來說,就強調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促進高校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以一元推動多元發展,并且還應注意的是,絕不可排斥一些非主流的文化,需采用教育的方式,解除學生對于某些文化的錯誤理解以及所產生的歧視,讓廣大學生能夠對于不同的文化形式均予以尊重,也能夠對此進行較好的欣賞。
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明顯的沖擊和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多元的文化,會使得高校學生在行為模式、以及價值理念方面上出現較大的改變,甚至會對于學生的政治信念以及思想觀念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在這種狀況之下,若仍未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大力的改革,那么在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之中,勢必會產生更為消極的問題,所以說,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高校思政教育之旋律。
文化為我國的一種軟實力,是提高我國競爭實力的一項重要因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更易于接受和探索新鮮的事物,而對于多元文化的大力融入,則會對于高校學生的三觀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會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優秀文化傳承[2]。對于高校來說,其為傳播、弘揚優秀文化的主要陣地,可促進多國文化之間的融合,肩負著促進多元文化發展的重要責任,所以還要強化對于高校學生進行主流文化的充分教育,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大力的改革,以便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但通過上述內容則能夠了解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已然腐蝕到了我國的思政教學陣地。
在當前競爭環境越發激烈的同時,對于不同國家來說,越發注重于增強自身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實力[3]。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之下,許多外來文化也滲透至我國之中,這些文化良莠不齊,有的文化對我們的社會進步有著推動作用,而有的文化則屬于糟粕,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期間,若也受此文化的侵蝕,那么就會在全校的范圍之內迅速蔓延,由此可見,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所產生的影響是十分快速且明顯的。
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學的大力改革強調于滿足多元文化發展的迫切需求,對于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加以優化和完善,在具體的教學之中,務必要重視凸顯出我國傳統文化所具備的重要價值[4]。并且,在我國的文化之中,還應始終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凸顯出來,大力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此之外,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之下,西方文化在我國之中的滲入,還應保持客觀性的態度,對于西方文化之中的精髓,以及適宜我國的文化元素,那么能夠加以提取和吸收,而針對不利于我國發展,甚至會威脅到我國地位的一些不利文化,那么則應加以摒棄,絕不可讓其滲入至我國的文化之中,如此才可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促使我國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也應運而生出了不少新型的教育模式和策略,而新型的教育模式和策略在高校思政教學之中的運用,則能夠為保障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質量創造重要的契機,除此之外,新的教學觀念也促使了教學內容的豐富,在不斷拓展思政教學內容的情況之下,會使得某些學生的政治態度、認識和觀念等方面因此而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在此情況之下,創新思政教育理念就顯得尤為關鍵,此理念為多元文化之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一項關鍵舉措,對于此理念的創新,即為革新及改變高校思政教學工作開展的形式和途徑等方面,善于借助新的教育方式積極進行高校思政教學,這樣不但能夠符合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開展的相關要求,也能夠運用于切實可行的思政教學方式,進一步保證高校思政教學的成效。對于不少學生來說,均已然對于以往的思政教學方式產生了厭倦之感,因而在思政課堂之中也往往不具備較為高漲的參與興趣,而這無疑會阻礙到高校思政教學質量的提高[5]。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高校學生均對于新型的教學方式更加具備興趣,也能夠提起學生在思政課堂之中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推動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獲得高效性、有效性的開展,具體來說,對于教育觀念加以創新的方式較為之多,如高校思政教師能夠運用于多媒體技術來開展思政教學工作,相較于以往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來說,多媒體技術教學所具備的優勢更為顯著,能夠將抽象性、乏味性的時政知識以更為形象化、趣味化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學生在理解這部分知識內容時也能夠更為快速,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思政知識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開展思政教學時,教師能夠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放映出相關的視頻,如能夠播放出關于政治動態,教師也能夠利用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放映新聞聯播,這是由于每日的新聞聯播,均展現出了該日所產生的重要政治事件,在觀看新聞聯播之后,則可促使高校學生更為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到在當前的世界之中所發生的各種政治情況,如此也可促進學生吸收相關的政治知識,而這則對于促進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以及提高思政教學效果等方面均有著正向的影響[6]。
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除卻要重視于促進思想層面之上的高度統一,還應做到科學選擇外來的文化,對于富有共性的一些文化加以吸收。詳細來說,能夠從下述方面著手:一方面針對外來文化之中,極為富有歷史價值和人文內涵的文化來說,則能夠加以借鑒和利用。另一方面針對外來文化之中所包含的有利成分,也能夠加以吸收和借鑒,對于我國的文化加以一定的完善和補充[7]。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之下,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發展來說,則務必做到明晰當前的形勢,將自身放置于正確的位置之上,不但要堅持主流文化的重要地位,也應善于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結合于其中的有利元素,對于中國的文化加以補充,做到以客觀、理性、平等的姿態來對待西方文化,這樣能夠實現打造出中國主流文化、西方文化二者一同進步及發展的良好格局。由上述內容可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大力改革之中,重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髓所在也是至關重要的,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對于此加以充分的關注和重視,以便保證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創新及改革效果,與此同時也可推動高校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在高校思政教學的改革之路中,教師自身的思政水平,以及政治素養等方面,均會對于改革的成效產生直接的影響,若思政教師在此方面的能力較為不足,則不能夠保障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也不能夠確保改革之后的思政教學可與當前的教育要求之間相符合,同時也難以在高校思政教學之中更好地迎接多元文化對其的挑戰,針對上述情況來說,若想保障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改革效果,那么就應從高校思政教師自身著手,強化教師隊伍的大力建設,從而持續性提高思政教師的思政水平、專業素質以及道德品質等,使其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能夠更為滿足于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8]。對此,就能夠以活動開展的方式,促使思政教師吸收更多的教育經驗,也能夠通過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來了解自身的不足,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最終促進實現思政教育的大力改革目標。
總而言之,究竟以何種方式在當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實施大力的改革,應成為高校思政教師所需探討的重要課題,要求高校思政教師敢于創新自身的教育方式,對于不足之處加以及時的改正和調整,最終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