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辰萌 高健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就業是民生之本,充分的就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更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黨中央把穩就業保就業放在“六穩”“六保”之首,可見國家對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乎社會安定穩定,一定要高度重視。”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更是顯著增加。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也多次強調要高度關注就業問題,防止大規模裁員,并部署采取有力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漲、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日益改變、市場供需關系不平衡等多重因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和“慢就業”等問題也逐漸凸顯,畢業生就業工作也成為高校關注的重中之重。而2020 年以來的新冠疫情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面臨了更多的嚴峻挑戰,因此在當前新形勢下,高校更應充分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通過更加強有力的舉措,扎實推進畢業生就業這項系統工程。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人們對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也逐漸進入了大眾化時代。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 萬人。這兩個數字表明我國已經實現了從高等教育大眾化到普及化階段的跨越,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根據教育部預測,2022 屆畢業生將突破千萬大關,超過1000 萬人,人數規模的增長必然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再加上受疫情影響留學回國求職學生的增加,前幾年遺留未就業學生的增加,考研二戰學生的增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度。龐大的畢業生就業群體,勢必給大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就業心理壓力,所以對大學生來說,既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正確認識自我,才能在千萬個競爭者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對于國家來說,如何配置這些人才資源,調整結構、提升質量,將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2020 年爆發新冠疫情以來,對我國旅游產業、影視娛樂、交通運輸、制造業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沖擊,短期內第三產業受到的沖擊最大。很多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多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受疫情影響出現了停工停產的現象,招聘數量和規模大幅下降,招聘進程放緩,導致學生多有慢就業、緩就業的心態。有些企業甚至出現了倒閉或大量裁員的現象,這些有工作經驗和更強適應能力的社會失業人員也和高校應屆畢業生形成了一定的就業競爭關系。很多企業生存現狀并不樂觀,縮減招聘人數會成為大趨勢,近兩年來校招聘的企業數量也明顯同比有所減少。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包括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大經濟體已經啟動限制國際人員流動政策,高校畢業生出國留學渠道受到擠壓。社會就業空間從而變得更加狹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再次提升。
從幾年前大學生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就已經逐漸凸顯,受這兩年疫情影響后尤為嚴重。經過分析調查,我國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考研、考公務員、考電網等“一戰”失敗,堅持“二戰”的畢業生學生群體,寧可再復習一年也不愿暫時就業;二是畢業生對工作崗位期待和要求較高,希望第一份工作就非常令自己滿意,也會遲遲猶豫不簽約;三是由于自身能力和成績較差,靠自己能力找不到較好的工作,被動等待家長安排工作的畢業生。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現在大部分畢業生家庭經濟條件也都允許畢業后不立即就業,家長也都持有尊重孩子選擇的態度,甚至寧可畢業后先緩兩年,再選擇就業,這也造成了很多畢業生不著急就業的心理。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裁員或倒閉,致使更多的畢業生傾向于穩定性更強的央企、國企和事業單位崗位,這直接導致“二戰”群體的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各省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以及國家電網二批招考較往年推遲三到四個月,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就業進度,等成績公布后,部分落榜學生錯過了招聘信息最集中的階段,求職意愿降低,多有轉戰考研二戰的計劃。
受整體經濟環境趨勢的影響,畢業生求職難度加劇,尤其對于成績較差、能力欠缺、性格缺陷、性別弱勢、生理缺陷、經濟困難的畢業生,就業難度更是比以往要大。例如,部分學生沒有充分適應線上教學,導致單學期掛科只能在畢業時辦理結業手續,沒有雙證求職競爭力嚴重減弱,大部分畢業生只能等拿到雙證后再找正式的工作;大多數理工科女生在求職中也會考慮到工作性質和環境,更多地考慮穩定性和安逸性,也使就業難度持續增加從而放緩就業速度;心理障礙學生在如此重壓的就業氛圍下,自信心更顯不足而持續退縮,選擇暫緩就業逃避現實;經濟困難學生求職意愿強烈,但這部分群里往往骨子里有自卑情節、自信心不足、社會資源也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就業進度。因此,如何幫扶這部分特殊就業困難群體,解決學生切實的困難,也是高校在推進就業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各個單位要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加強就業工作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成立校院兩級工作領導小組,專人落實專項工作,構建就業工作包聯制,將就業工作效果納入院系領導班子考核述職。校黨委召開校級就業工作協調會、督導會,深入院系進行走訪調研,召開不同就業群體的學生座談會,對就業形勢做好分析和研判,切實推進和指導學院就業工作。要發揮全員抓就業,協同各方力量推進就業工作,首先是學校就業處工作人員要全部壓到一線,分別指導二級單位的就業工作,協同推進、強化工作落實。其次是要充分發揮畢業班輔導員的作用,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就業形勢教育、心理幫扶指導、創業政策分析等系列的講座,要從細節處指導和幫助輔導員做好畢業生的各項就業工作,學院也要適當減輕畢業班輔導員其他工作事務,從而讓畢業班輔導員一心撲在就業工作上。畢業班輔導員要熟悉掌握每一名學生的情況,可通過調查問卷,對畢業生的考研成績、求職地域、就業意向、求職心態、就業進展、就業中遇到的問題等信息進行摸底,逐一記錄在冊,將招聘信息進行初篩,針對不同意向的學生推薦匹配度高的就業信息,并每周對臺賬進行動態更新,建立實時工作臺賬,確保對不同群體學生精準推送不同工作崗位,提高就業針對性。最后要充分發揮院系特色和優勢,積極動員系主任、研究生導師、博士班主任、成長導師、優秀校友等群體,挖掘身邊的就業資源,推動企業合作和基地建設,開展定向招聘會等。
高校在組織招聘工作時,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增強實效性和針對性,協同多點發力,拓寬就業渠道,優化招聘對接方式,搭建更易于現在畢業生接受的需求對接模式。一是創新就業信息推送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和自媒體,讓就業信息變得更實時和精準,可通過微信、QQ、釘釘等平臺全方位推送了各類招聘信息,對人崗匹配、面試簽約等環節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線上就業服務;各學院可實時發布就業周報在就業群和公眾號中,分享就業經典案例和就業技巧,營造學院積極向上的就業氛圍。二是拓寬就業主渠道,除了組織常規的校級和院級招聘會以外,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 校園招聘服務平臺”等就業平臺,舉辦“空中雙選會”,做到線上線下招聘全覆蓋、信息全共享;積極走訪合作企業、優秀校友,強化校企合作和對接,建立校企微信群平臺,與合作企業保持長期友好聯系,進一步鞏固就業實習基地的建設,促進后續就業工作。同時除了傳統的就業機會之外,還要多向學生宣傳各類就業政策,鼓勵學生參加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征兵入伍、特崗教師等多渠道就業。
高校的就業工作要走心,就業服務要不斷人性化,努力做到就業教育動心、就業指導細心、就業服務貼心、就業跟蹤暖心。一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關口前移,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專業教育,提前引導學生進入就業狀態,加強在校生就業的緊迫性,提升其就業內在驅動力,從而加強自身規劃、有目標地進行自身發展;發揮家校聯動合力,組織開展“云端家長會”和“云家訪”等活動,引導家長一同教育孩子加強對自身的規劃,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祖國的發展需求相結合,主動投身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和項目中,強化“先就業、后擇業”的理念。
二是提升就業服務質量,簡化復雜的就業手續。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服務”,比如為報考公務員的學生提供線上政審服務,為結業換畢業學生提供線上登記,線下郵寄服務,為不能解決檔案的畢業生聯系人才中心提供更加便捷的托管服務。簡化各種辦事流程,提高就業服務效率,努力讓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更加順利,暖心。三是做好特殊群體的就業工作,輔導員要對畢業生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學業困難學生、身體殘疾、心理缺陷等情況進行摸排建檔,建立幫扶工作臺賬,填寫幫扶聯系卡,做到“一生一策”、“一生一檔”、“一生一卡”,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活動和心理輔導,重點推送工作機會等。針對考研和公務員失利學生群體,要及時做好心理疏導,開展專項的就業招聘活動,幫助學生盡早明確求職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