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幸福感是自我滿足的一種心理情緒,職業幸福感則是從業者對于自我從事的行業以及工作內容較為滿意,并且當前的工作能夠滿足從業者各方面的需求,可以給從業者帶來一定的生活與精神價值。而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一般來源于職位價值認同、職業發展方向以及實際收入三個方面,這是影響高校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高校青年教師是否能夠在當前教育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當前工作是否能滿足高校青年教師生活與生存需求,都和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待遇以及自身心理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幸福感獲取難度大,高校青年教師不同一般學校的教師,也不同于一般的職業,一般的教師往往僅需要承擔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素質等單一的教學任務,普通的職業也需要完成相應的任務,但高校教師職業相當于教師行業中的領頭者,而高校青年教師又相當于高水平教育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青年教師需要面對更高的社會期望,更大的社會責任,而學術研究、知識積累是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在枯燥繁瑣的學術研究中可能面對無法攻克的難題、需要面對更大的精神壓力,在不斷地思考、討論、研究、理論以及實踐應用中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不斷的鉆研,可能面對更多的是精神疲憊,焦慮的問題,從而職業幸福感的獲取難度較大。[1]
其次,職業倦怠情況高發,隨著我國高水平教育建設的不斷加深,教育體制也在不斷創新與改革,高校建設與擴張也在不斷進行,高校青年教師需要面對更多的教學任務,還要承擔更多的知識創新與科學研究責任,科研申報,學術研究以及教育學生的工作,相較于其他職業,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的情況,傳播知識,教育學生內容的反復容易讓教師產生疲憊感。同時,成為高校青年教師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培養與培訓,因此,青年教師對比同齡人面對更多生活壓力、職業上升的壓力,更容易對自我的職業價值產生懷疑情緒,進而產生倦怠感。
獲取高水平的職業幸福感,首先,需要有能夠滿足從業者生存、生活方面需要的收入。而高校青年教師實際獲得的薪資待遇相較于同齡人而言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高校青年教師相較于同校中職稱更高的教師又有一層薪資差距,相較于其他進入教師崗位較早的教師也有一定的收入差距。整體工資收入水平不高,導致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在收入方面的職業幸福感不強。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內容相較于普通教師工作內容更為復雜,但薪資待遇相同或相似,也給青年教師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不僅內部崗位存在工資差異,而且教師崗位在社會層面也存在一定的薪資待遇失衡情況,導致高校青年教師對于自我的付出與回報比例產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幸福感的下降也會導致高校青年教師在工作時效率不足。
更重要的是,當前社會中存在著許多隱形壓力,包括房價漲幅過快、社會老齡化加速以及二胎、三胎政策的開放。導致高校青年教師可能需要面對更多的住房與贍養老人的壓力,這也是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與支出不平衡,生活壓力大的體現。學校一般會有住房補貼或教師公寓,但面對龐大的青年教師隊伍,也存在著分配不足、名額有限等困難,青年教師入崗時間較短,儲蓄不多,薪資待遇機制失衡也會導致住房補貼實際效果較小,青年教師依舊需要面對著住房難,贍養老人難的問題,職業幸福感自然下降。[2]
高校青年教師相較于其他職位在社會上面對著更多的社會期望,承擔的更大的社會責任,首先是高校青年教師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基礎培訓以及考核才能入崗,在這個過程中,同期畢業的同學或同年齡人群已經在社會工作中經歷了一定的磨煉,職位晉升明顯,獲取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而高校青年教師可能剛剛進入實踐,與同期社會角色對比差距過大,導致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重。這也和目前社會對于高校教師崗位期望過高以及部分家長對于教師過高的素質要求有關,導致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相較于其他職位,面臨更大的精神壓力,承擔更多的心理負擔。高校青年教師在當代社會中承擔著高水平知識分子、高水平教育者的社會角色。被認為是學生學習的標桿,不能具備過強的個性,不能具備與社會對教師認知不符的形象,過于理想化、絕對化的社會角色框定使高校青年教師在工作中承擔著更多的精神壓力。
工作環境是人們獲取職業幸福感的一大重要因素。人際交往也是人類生活幸福的基本需求之一。人文環境是工作環境是否良好的評判標準之一,輕松愉快的同事關系會使工作環境更加和諧輕松,工作效率自然提升。目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龐大,但群體關系并不緊密,大部分青年教師與同事相處的時間較短,情感聯系少,而更多的是與同期教師的職稱競爭,這樣會高校青年教師有過大的精神壓力,在工作方面的創造性不足。與同事之間的情感聯系不足也會導致工作環境的不和諧,影響了教師的幸福感。
緊密的團隊關系也會使科學研究更加快速,個體的精神壓力隨之下降,但在實際中,往往缺乏緊密的團隊關系,高校青年教師的歸屬感不足,沒有緊密的團隊使教師在獲取同事或領導認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由于高校青年教師入崗不久,在實際工作經驗以及科研知識儲備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部分的高校對于青年教師的管理模式缺少針對性,組織文化與工作氛圍較弱,采用量化性的考核標準,這也導致高校青年教師更關注自身,無法體會團隊的科研氛圍,人際交往帶來的幸福的體會較弱。同時,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競爭過剩,人際關系弱,青年教師內心渴望能夠獲取更深層次的發展,但在實際科研項目的過程中,缺少資歷更高的前輩帶領,無法參與到核心課題中。
社會對于高校青年教師具有過高的社會期望,高校青年教師也承擔著較大的社會教育以及科學研究責任。但青年教師也有自身的生存需要,因此應當完善薪資待遇機制,使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與付出比例協調,從而真正滿足青年教師對于自我職業的內心感受。完善薪資待遇機制應當從各個方面入手,首先是相關部門應當通過一定的政策傾斜,根據高校青年的生活需求,制定相應的制度,給予高校青年教師合理的社會保障。同時,相關部門也應當加強輿論宣傳,減輕高校青年教師的社會負擔,避免絕對化、理想化的社會期待,滿足教師對于自我角色的定位。加大教育投入才能夠使高校青年教師生存需要得到保障,生活壓力減輕,自然提升職業幸福感。
勞動付出與實際薪酬的協調,還能夠營造合理的競爭氛圍,避免以職稱、資歷“一板子”敲定崗位薪酬。[3]從而避免青年教師在工作時過分關注如何提升職稱而忽略了科研的本質,通過建立全面公正的崗位聘任制度來完善青年教師團隊的師德師風,使團隊評價、領導評價機制更加公正。關于住房補貼也應當按照學校的實際情況,努力創造條件,滿足教師需要,提供住房。對于有能力在外租房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于尚無能力在外租房的青年教師,要提供合理的周轉公寓,加強對周轉公寓的管理,讓居住環境更加的和諧溫馨,才能夠真正滿足教師對于住房需求,減輕教師物質壓力,職業幸福感自然上升。
人際交往需求是提升職業幸福感的重要通道,構建和諧的工作氛圍,應當從教師團隊氛圍入手,打造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師隊伍中的人際交往通道。這需要學校管理層積極營造人文環境,合理制定管理方式,增強教師管理決策的自主性,讓高校青年教師也能夠參與到教師管理中,從而在自我管理中獲得滿足感,也能夠幫助學校做出更加科學的決定,實現兩者的相互發展。良好高效團隊管理還能夠使高校青年教師參與科研的熱情上升。
打造友善的溝通氛圍,使工作環境更加協調,高校青年教師在其中才能夠更大的發揮自身的價值。而青年教師入崗的時間較短,與同事之間的聯系尚不緊密,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這樣會極大地影響青年教師工作開展的效果。因此,學校可以基于青年教師個體的特殊性,定期組織青年教師隊伍的交流活動,通過高校青年教師團隊的團建活動,讓青年教師之間能夠進行高效友善的溝通與交流。真正展開除去工作外,關于生活思想方面的交流,才能夠讓青年教師感受到團隊的關懷與幫助,還能夠在情感上激勵對方,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凝聚力,有效提升青年教師的歸屬感與職業幸福感。
完善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重要方式。高校青年幸福感主要來源于對工作的認同感與成就感,而合理的激勵機制能夠最大程度上的滿足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需求。首先,應當完善考評機制。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機制,讓青年教師能夠獲得更加合理的競爭渠道。反對“重科研輕教學”的看法,重視教學能力對于評價青年教師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時,應當關注考評教師的師德水平,引入學生對教師師德的評價方式。
另一方面,要拒絕剛性管理,擴展職業發展通道,采用多種主體管理模式,開展多元晉升制度,給予高校青年教師參與核心課題的機會,高校青年教師在申報課題與項目時,相較于職稱高、教齡長的教師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多元的教師管理隊伍應當減少關注青年教師參與科研的困難。完善職業發展渠道,給予青年教師更多參與學術交流會的機會,讓青年教師更合理地規劃自我職業發展方向,還可以通過老教師帶新教師的方式激勵青年教師提升工作水平,真正協調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需要。
職業幸福感言來源于自我對于職業的感受,是一種較為主觀的心理狀態。要提升高校青年對于職業的幸福感,還要從價值認同方面入手,解決多個維度的問題,促進高校職業青年教師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職業,了解教師職業的內涵,真正將教育事業作為一生發展方向的教師,才能夠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同時,也需要各方共同出力,解決影響高校青年教師幸福感的問題,避免教師面對過高的社會期望、過大的社會責任,而青年教師也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協調自我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奉獻意識,才能夠在教師的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