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利杰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在我國高等教育前期,高校教學都是以專業知識為主,很多專業課老師認為課程應該與政治分離,因此除了思想政治課以外其他專業課教師都不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情況與我國全方位育人方針政策相違背,不利于培養全方位人才。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會議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把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到專業課里,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還可以實現核心價值觀與課程的有機結合。因此把課程思政貫穿到課堂中去,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逐漸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標新模式。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力量,教師要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功底、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教師通過課堂把理論知識和實踐傳輸給學生,同時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個人魅力和中華優秀傳統引導灌輸給學生,把知行合一、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結合,培養出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高層次人才。
少年強則國強,學生背負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學生也是祖國的未來,是一個國家發展和競爭力的核心元素,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同時也是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必須給與時刻指導與關注,因此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把理想信念、遵紀守法、為民服務、誠實守信和愛國奉獻的精神融合到課堂中去,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研究主體包括思政學科研究人員和非思政學科研究人員。在高職教育前期,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負責,與專業課教師無關,這些錯誤認識導致了專業思政課程教育的孤立化,使得思政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把思政和價值觀元素融入到理工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成為有效開展高職教育的必要條件。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從初始階段到深化改革階段,課程思政的研究方面不斷多樣化,主要體現在定位、價值、特色等方面的研究。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定位為實現三全育人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價值導向。目前課程思政的定位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課程思政概念的定位,其內涵就是以課程為載體,將道德規范、理想信念等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專業和綜合素質課程中。其次就是介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之間的具有思想育人屬性的課程,例如像勞動素養課或綜合素質課等。課程思政的價值研究主要體現在培育全方位人才,而其本身作為教育資源的載體有助于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在于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與精神引領,實現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的有機結合,以教育資源支撐教育價值實現理想與信念的價值探索。高職院校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特色研究主要致力于挖掘學科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以科技活動為著力點強化人生觀、價值觀,以思政教學資源和思政元素啟發科學思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命感和責任感。
課程思政是我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高校課程育人,提升價值理念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思政與專業的深度融合應從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能力及素養為著力點,完善教師隊伍建設,實現育德和育才的有效統一。
課堂是育德育才的載體,通過優化教學資源把思政要素融入到教學環節中,實現課堂育才和育德的融合,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專業課開展思政教育仍面臨很多問題。
高職院校前期的教育探索實踐中,認為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無關,思政教育應該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負責,專業課只負責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
高職院校在早期的課程思政建設中缺乏認識性,把思政元素牽強的套入專業課程中,雖然強化了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忽略了專業課的教學特點,最終把專業課上成了思想政治課。
這些錯誤認識導致高職教育前期發展緩慢。
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但是一些專業課教師沒有系統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缺乏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支撐,又不懂教育方法,導致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不能高效的給學生灌輸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不能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
高職院校前期的課程思政探索中出現了思政教學的形式化,只要指的是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技能的關聯不夠,或者是硬把兩者湊在一起,最終導致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缺失。
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德育資源的匱乏,導致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研究仍不充分,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的創新性非常滯后,仍舊需要改進研究方法,完善研究體系。
課程思政前期的探索研究中采取的是顯性教學法,就是把課程中的思政內容挖掘出來進行講解,沒有討論,沒有實踐,沒有評價,導致學生體驗過程不佳,不能充分實現育德功能。由于缺乏有效的價值引領,與課程思政的教育初心相違背,并且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不能實現有效的育人育德目標。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一種教育理念,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學環節中,實現樹德立人的教育目的。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并非單獨開設的理論課,因此確立課程思政的目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改革思政教學方法,是將它成功融入到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專業課的課程建設目標除了相關的課程知識和技能,還應融入思想道德素質修養的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理工類專業課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把相關的專業背景、工程案例、政治目標等內容融入進課堂中,同時還要把項目案例的社會核心價值以及所能帶來的社會責任傳輸給學生,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和專業技能的有機結合,達到育德育人的目的。
挖掘思政元素可以從專業課內容著手,結合教學和國家實際情況思考問題,也可以映射到社會活動中,比如多了解相關技術的發展情況,分析國內外相關技術的優劣勢,激勵學生刻苦鉆研自主創新,培養學生的“匠心精神”,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最終獲得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專業課教師必須先行接觸和學習思政課程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等內容,具備認識社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養,才能發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夠在教學中做到有理有據,從而正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理論。
課程實施的前提條件是提升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打造一支優秀、穩定、多層次的教師隊伍。其次是充分依托教育資源,轉變專業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最后是完善教學評價和監督管理體系,為課程改革做好服務。
課程建設前期需要教師團隊先進行多方面的調研,包括團隊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學生學習和接受能力的水平。然后確定課程的指導思想,堅持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相結合,堅持文化傳承與技術創新相結合[3]。最后深度挖掘教學資源,統一教學素材和教學方法。課程結束后進行教學評價和總結提升。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尤其大學時期是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需要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占領思想陣地,所有師生共同肩負教育使命,全面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全面認識思想政治的引導作用,強化育德育才的思想意識,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人才。